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概况第一章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二章王安石的哲学思想第三章二程朱熹的理学第四章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第五章陆王的心学朱熹的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它把各种对立因素综合在一起。所以,从其诞生起,便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批判:来自右边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如陆九渊;来自左边唯物主义的批判如陈亮、叶适。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之二陈亮和叶适的“事功之学”陈亮的永康学派和叶适的永嘉学派被合称为“浙学”或“浙东学派”,同朱熹的“闽学”(理学、道学)及陆九渊的“江西之学”(心学)在南宋形成鼎足之势。陈亮(l143一1193)字同甫,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原名汝能,浙江永康人,因世居城外龙窟村,学者称龙川先生,其学派称为永康学派。孝宗时多次上书朝廷,反对议和,力主恢复,因触怒当权者,三次被诬入狱,遂愤而归家治学十年。光宗绍熙四年(1193)及进士第一,授官,未及到任即病卒。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提倡事功,反对空谈性理。其词多反映现实生活,并将政治议论入词,表达经世怀略,风格豪放,与辛弃疾近,而更为痛快淋漓。但有时忽视文采。有《龙川文集》,1974年中华书局重编改名为《陈亮集》。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叶适(1150一1223)字正则,浙江永嘉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政论家。晚年讲学于永嘉城外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其学派称为永嘉学派。南宋绍兴五年(1178)以榜眼及第,出仕后居官清正。著作众多,有《水心文集》、《别集》、《习学记言》传世。1961年中华书局将《文集》和《别集》合编出版《叶适集》。《宋史.儒林》立传。(因其历史地位和对温州经济模式文化渊源的贡献,相继被评为瑞安市、温州市十大历史名人。)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陈亮、叶适都反对屈辱求和,坚决主战。他们代表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的利益,强调商业的重要性,认为农商是互利的,应该相互结合,相互支持;反对“重农抑商”。重视实际功效,注意实际问题的研讨,形成了著名的“事功之学”。他们的学说,倾向相同,风格相近,被合称为“浙学”或“浙东学派”,同朱熹的“闽学”(理学、道学)及陆九渊的“江西之学”(心学)在南宋形成鼎足之势。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朱熹以为,王与霸、义与利的对立就是天理与人欲的对立。陈亮认为,天理和人欲原是不可分离的,天理就在人欲中,人欲适度就是天理。所以在王霸问题上,陈亮反对尊王贱霸,主张王霸统一。在义利关系问题上,陈亮叶适反对重义轻利,主张“义”在“利”中。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1、对“王霸”、“义利”的态度朱熹以为天理(道)是永恒的超时空的精神实体。理在气先。陈亮认为没有道外之物,也没有超越于事物、形气的道。道是物的道。“天下岂有道外之事哉?……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天地之间,何物非道”,“道在事中”。叶适提出“道在物中”。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2、对道与器(物)的关系的态度。宋明理学之二第五章陆王心学奠基:陆九渊“心即理”的唯理性心学心学之大成:王守仁“致良知”的实践道德说宋明理学之二第一节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思想核心“心即理”(重点)陆九渊塑像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宋明时期,理学除了程朱一派外,还有陆九渊、王守仁一派。两派虽都讲“理”,但程朱派主张精神性的“理”在心外,是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派则认为人人“同此心、同此理”,主张心即是理(故称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在救蔽和改造前者思想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故两派间既争论、排斥,又互相渗透、影响。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陆九渊(1139年一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南宋哲学家。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陆九渊自幼颖悟。3、4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他则“深思至忘寝食”。5岁读书,8岁读《论语》、《孟子》,尤善察辨。闻人诵程颐语录,便说:“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从此对程颐的理学发生怀疑。13岁,与复斋共读《论语》,忽发议论:“夫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一日读书至古人对“宇宙”二字的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恍然大悟:“原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中者也。”终于解开十年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于是进一步开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心学之大端于此尽显。后来门人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陆九渊说:“因读《孟子》而自得之。”24岁中举。“吾自应举,未尝以得失为念。场屋之文,只是直写胸襟。”后入官场,47岁回乡讲学,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后来修贵溪应天山(后改称象山)书院,众人捐助之。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50岁开讲于象山精舍,四方学者云集。居山五年,来见者逾数千人。53岁,奉旨守荆门军,此处乃古今争战之所,宋金边界重地,素无城壁。早有人欲意修筑,却惮费重不敢轻举。陆仔细研究后,仅用三万即完成。平日常检阅士卒习射,中者受赏,郡民亦可参与。料理一年,兵容大振,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可以验躬行之效。”充分肯定了心学的修身应事之功。冬十二月得疾,从容告僚属道:“吾将告终。”十数日后病危,仍与同僚议论政事如常,终卒于任所,享年54岁。吏民号哭致奠,充塞途道有日。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心学渊源:1先秦心性之之学(孟子)1孟子大者小者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将心分为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性指人的道德本质,与思维机能相联系;心指感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情感趋向,源于内心体验。孟子以前者为大体。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是对孟子重视理性的“大体说”的发展。陆主张以“理”主宰“情”,可以说是唯理性的心学(重理性);2良知良能说。良知良能指心本身所具有的带有直觉性的道德潜能,不是理性认识。依据的是人先天的本质。王守仁据此提出“致良知”说(重直觉)“人心非血气,非形体,广大无际,变通无方。倏焉而视,倏焉而听,倏焉而言,又倏焉而动,倏焉而至千里之外,又倏焉而穷九霄之上。‘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非神乎!不与天地同乎?”1、超越性;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的特性: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背景:南宋陆九渊在其著《杂说》中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象山年谱》载,陆九渊十余岁读古书至“宇宙”二字,听人解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便忽然省悟提笔写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心”在此指先验的主观认识和道德意识。“理”在此指宇宙万物的规律、本质,而更主要的是指道德准则。陆九渊认为人的主观认识和道德意识中,都具有客观世界的规律、本质以及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无论是千百年前千百年后,还是东南西北海,只要有圣人,便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人心之理最完满的表现了宇宙之理,而宇宙之理的普遍性通过人心之理得到证明,所以人的主观意识与宇宙万物之理是相通的、一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分析与评价陆九渊把“吾心”和“宇宙”等同起来,意在强调每一个人心中都先验地具有道德、知识普遍性的标准和尺度,并不是说宇宙就在心内,或说宇宙万物都依赖我心而存在。由于人的主观意识中先验地具有道德和知识普遍性的标准、尺度,所以,为学之道就是要冲破各种对人心的“限隔”,也可以说学者的修养就是自我解放。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为其“先立乎其大者”的道德修养方法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客观上起到了一些解放思想的作用。但他把知识标准、道德准则等等看成是先验的,则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思想。2心即理,圣人之心可直接与理等同,凡人之心不能直接与理等同,但圣人之心与某(普通人)之心并无本质区别“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如此。”第一,圣人与我同类,我与圣人均先天具有“同然之心”;第二,人人具有“四端”之善;第三,人心能思,有良知良能。因此“若能涵养此心,便是圣贤”。圣凡的区别:圣人之心只是公,一般人之心不能无私,所以只要求其放心,应能识得本心。心即理南宋心学家陆九渊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塞宇宙一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程明道所谓‘有撼于天地’,则大于天地者矣,谓此理也。”(《陆九渊集》卷十二)而这“有憾于天地”、“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因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同上,卷一)一切人的心只是一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一切物的理只是一理,“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所以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有理,心即理也”。陆九渊在此所讲的“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这些封建道德准则,而其所讲的“心”也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陆九渊称这种“心”为“本心”。“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因而“心即理”主要也就是说道德准则与人的道德意识是一致的,人先天地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应当,什么是不应当,知道怎样调节自己的行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陆九渊说:“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知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过与不及都是人把自己的本心与宇宙相隔了,因而道德修养也就是要去掉这些限隔,“以发明本心”。“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意义: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是其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其思想主承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观点,下开宋明心学思潮,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3、心既是具有伦理性的精神实体,又是万物根源和世界的本体。“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心的主观精神的范围)“天地无穷,我心亦无穷。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心是万物的归宿和派生者,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陆九渊的“心”,首启于孟子“知性知天”之说,也是对佛家“本心”、“真心”的吸收利用。孟子有“万物皆备于我”的主体认识论观点,以为人与宇宙同源同构,只要穷尽了自我的心性本源,也就穷尽了宇宙万物的本源。佛家以本心或真心为宇宙本体,万事万物皆此心之作用。程颢以仁者之心浑然与物同体,则有把本体之心与认识之心合而为一的倾向。陆九渊所说的心,正是本体之心与认识心的统一体。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分析与评价:与前人思想的关系在心与理的关系上,朱熹认为,人的心性是得天理而成,所以理是第一性的,是客观的。陆则把理拉到心中,为吾心所具有,使心成为第一性的。心即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此处所谓理,乃借程朱之说,指客观的宇宙本体。陆九渊认为,人与宇宙万物同源同构,只能有一个本原和本体,心性与理必为一体,心即理,理即性,不容有二。同样一个本体,在人为本心,在物为性理,说法不同,其实则一。其弟子杨简发展之:“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无他物也。”“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皆我之所为也。”宇宙无穷,是我的客体无穷,是作为主体的我心的无穷。我心无穷,选择不已,追寻不已,才有宇宙的无穷。宇宙是我心的客体,是我心的发用;我心是宇宙的主体,是宇宙的映现者、选择者和追寻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根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陆九渊认
本文标题:19陆九渊陈亮叶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2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