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31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前预习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城市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定标准•城市的功能•城市化及城市化水平的定义•城市用地的定义及分类•城市建设用地•道路红线及道路规划•居住区组成及规划要点•城市规划的规划内容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城市绿地规划概论一.绿地的概念1.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绿地包括三层含义:有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农业、林业生产用地。2.城市绿地园林基本术语标准(JJT91-2002)广义: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狭义: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绿地”作为城市规划专门术语,在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指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本课程所涉及的城市绿地是广义的城市绿地。二.城市绿地规划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合理的来布置,综合的起作用。使园林绿地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改善人民的居住、生产环境、并创造出清洁、卫生、安全、美丽的城市。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深入及继续。教材159页2.城市各专类绿地规划:如公园绿地规划、居住区绿地规划等。美国风景园林大师,是开创自然保护和城市园林的先驱。三.城市绿地规划的若干理论(教材17页)1.奥姆斯特德(FredericLawOlmsted1822---1903)的中央公园与公园体系理论:1、针对无计划、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要求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对大地景致、自然景观加以维护管理。2、对大城市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补救措施。建立公共园林、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SpaceSystem),既把乡村带入城市、把城市园林化。工作与实践:1、帮助美国确立一些原生生物区永久加以保留,既创立了美国国家公园(NationalPark)系统。2、设计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Park)。1854年建于纽约市中心地带,面积约340公顷,为普通市民提供户外游览、休息、娱乐的用地。3、规划设计BostonParkSystem,树立起城市绿化系统的观念与理念。1997年纽约中央公园约340公顷弗里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和卡尔维特·沃克斯(Calvertvaux)1868-1876年奥姆斯特德为布法罗市规划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林荫大道,城市公园,城市医院庭园,滨水地带及城市广场,并与城市其余部分连结起来。公园系统基本想法:城市区域中,公园间进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系统,其发挥的效果远远大于单独散在的公园。基于这种想法形成公园系统的城市有,肯萨斯、双子城、波士顿、芝加哥等。2.霍华德“田园城市”(1898年)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的优点,形成互相吸引的结合体。这种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思想的起源---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图解一:•中心城市•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交通----铁路和道路•城市总人口25万人•中心城市58000人,12000公顷•各个田园城市32000人“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城市症结问题的认识---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地价的飞速增涨---城市财富的分配失衡田园城市的构想---用地规模:24平方公里(城市4平方公里、农业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2万人(城市3万人、农业0.2万人)---土地来源: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发展目标:示范、影响、改善图解二:•城市人口30000人•乡村人口2000人图解三:•一系列同心圆•中央公园•放射大道“社会城市”与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当一个城市人口达到3.2万人以后可以跳过乡村带另建一个新的城市,并随时间的推移,全面实现城乡结合的城市群网络结构。---城市群共容纳25万人,中心城5.8万人,外围城市各3.2万人。---“整个组群中,每一个居民虽然居住在一个小镇上,但实际上是居住在一座宏大而美丽的花园城市之中”田园城市的试验•两座新城的试验:---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韦林(Welwyn)(1919年)•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奥姆斯特德和不少同时代的城市思想家一样以乡村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出路,以城乡结合作为手段。所不同的是奥姆斯特德予乡村、田园、自然于城市之中,把自然之美景以公园的形式引入城市,而其他思想家如霍华德则予城市于乡村和自然之中,使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生长在自然的怀抱里。3.布鲁诺·陶特关于通道与楔块的图解(1919)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卫星城”规划思想: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恩温1922年出版《卫星城市的建设》恩温主持1944年“大伦敦计划”(GreaterLondonplan)以伦敦为中心,在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设置4个环状圈,从内到外依次为市区、郊区、绿地地带、外围地带,其中绿地地带的宽为16公里,具有抑制城市扩大的作用,同时又给市民提供农业用地和优美的娱乐环境。5.绿道概念的形成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英译“绿道”——greenway,分为两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引用查理斯.莱托(Charles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for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绿道可以分为下列5种类型:(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体)这种绿道极为常见,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2)游憩型通常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为主,但也包括河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3)自然生态型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风景名胜型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5)综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6.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LennoxMcHarg,1920-2001)的《设计结合自然》(1969),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景观生态规划,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生态城市1971年开始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明确提出了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世界各国和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合作,作出共同的努力,建立人类生存的理想环境。在1984年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7.吴良镛----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级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Expression)与整体的和谐(Coordination)统一起来。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1.规划范围的扩展2.规划内容的丰富3.新技术的应用第二节.我国城市绿地的发展概况一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教材3页)1.经济恢复期(1949-1952年)以恢复、整理旧有公园,改造、开放私园为主,同时积极开辟苗圃、增加树木种类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1953-1957年)大发展时期,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并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功能设计强调功能分区。3.大跃进期间(1958-1965年)1958年“大地园林化”和“绿化结合生产”。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破坏5.改革开放以后(1977-1989年)全国园林工作会议召开,法规及管理条例的建立,各城市开始进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6.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规的健全,“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本章重点•绿地的概念•奥姆斯特德的理论及实践•田园城市的规划理论
本文标题:31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0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