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光泽县第三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光泽县第三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007年11月28日出处:调研专报第八期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反映经济结构层次的高低和社会的总体进步程度。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特点是涉及的领域广阔,行业、门类众多,以其各种服务功能,把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运行,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第一、第二产业的潜力和效益。因此,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如何抓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县县域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我县“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经济强县”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县委林书记关于“县政协要围绕我县第三产业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专题调研”的安排部署,在熊庆主席的亲自参与指导和林国焕副主席带领下,政协经济文教办、经济科技专委会和经济界的部分委员从9月初开始至10月中旬,历经近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我县发改、经贸、财政、国土、建设、交通、国税、地税、工商、外经贸、统计等部门和部分重点企业,同时在熊主席带领下赴建阳市考察建阳第三产业发展情况。通过走访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召开各类座谈会等形式共同探讨和谋划我县第三产业发展思路,分析当前发展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在开展座谈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形成了初步的调研报告,供县党政领导决策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第三产业的基本概念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第三产业是一种服务性产业。二、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第三产业是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成我县地区生产总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日趋活跃,形成以商贸、交通等传统行业为主体,信息、金融、租赁和科研等现代行业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格局。㈠经济总量逐年加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十五”时期累计实现228890万元,总量比“九五”时期增加69810万元,年均增长7.83%,占“十五”时期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总体结构的36.9%;2006年实现58739万元,增长6.9%,占当年三次产业结构的33.4%;2007年1-9月实现54065万元,增长12.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占三次产业结构的36.2%。对地方财政贡献加大,“十五”时期累计实现营业税税收4569万元,占同期地方级财政收入总量的21.0%,营业税税收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12.4%提高到2005年的24.9%。图1:2001年-2006年我县第三产业分行业年均增长情况㈡传统行业发展稳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十五”时期累计完成220969万元,总量比“九五”时期增加68196万元,年均增长8.87%;2006年完成59362万元,增长9.9%,2007年1-9月完成48481万元,增长14.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788万元,下降9.4%;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9773万元,增长5.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548万元,增长14.3%;2007年1-9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0629万元,增长8.96%;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7823万元,增长7.9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058万元,增长9.61%。㈢新兴行业发展加快。以信息、租赁商务和科研为代表的新兴行业,从“十五”时期步入了快速成长期,速度从慢到快、总量从小到大、比重从低到高。2001年-2005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的增加值,从57万元增加到3301万元,年均增长175.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0.2%提高到6.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从281万元增加到2313万元,年均增长69.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0.8%提高到4.3%;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现的增加值,从61万元增加到1011万元,年均增长101.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0.2%提高1.9%。2006年分别为3638万元、1047万元、695万元和6.2%、1.8%、1.2%。图2:我县第三产业新兴行业主要年份增加值完成情况㈣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第三产业项目在“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04万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的32%,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27万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18.5%,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条件和人居环境因此大幅改善。2001年至2006年,境内公路里程从502公里增加到863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从645辆增加到936辆,本地电话用户从20765户增加到80272户(其中,农村用户从7130户增加到18178户),移动电话用户从12700户增加到49352户,民事案件发案数从576件下降到234件。图3:“十五时期”我县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㈤房地产业需求旺盛。2007年1-9月,我县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8111万元,增长537.2%,总量比上年同期增加6838万元;房屋施工面积达41706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21206平方米。在商品房价格大幅升温的情况下,实现产销两旺,完成销售面积(含现房和期房,下同)28209平方米、销售额4772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21895平方米和4135万元。已售商品房均价1690元/平方米,比上年同期的1008元/平方米高出680元。在建商品房销售率达67.6%,比上年同期的30.8%高出36.8个百分点的。说明经过近年来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完善,城乡居民对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旺。㈥就业渠道灵活多样。第三产业单位2006年年末从业人员达5920人,占当年全县单位年末从业人员总数13881人的42.65%,比上年总量增加486人、比重提高3.9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末从业人员达400人,比上年增加72人;批发和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达402人,比上年增加246人;住宿和餐饮业年末从业人员达124人,比上年增加120人;金融业年末从业人员达309人,比上年增加43人;房地产业年末从业人员达34人,比上年增加17人。图4:2006年我县第三产业单位年末从业人员分布情况三、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1、内部行业发展不平衡。2006年,第三产业14大行业的增长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1.5%),金融业(30.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8.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8.0%),教育(16.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4.7%),住宿和餐饮业(14.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8.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8.3%),批发和零售业(5.4%),房地产业(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0.4%)。其中发展最快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与发展最慢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之间的差距达91.9个百分点,同时我县中介机构运行不规范、监管不力,出现失管现象。说明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极不平衡。2、新兴行业所占份额偏低。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主的新兴行业,虽从“十五”时期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2006年,新兴行业完成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7.4%,比传统行业所占第三产业的比重82.6%低65.2个百分点,且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出现大幅下降的局面,为负增长(-10.6%),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0.7个百分点,未起到应有的拉动作用,说明我县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发展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发展能力;2006年,传统行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仍起主导作用,贡献率为110.6%,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图5:2006年我县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3、固定资产投资分布不均衡。“十五”时期以来,第三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行业间的分布极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9个行业,其他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为主的5个行业均未投入;且在有固定资产投入的9个行业中,投资完成额差距大,2001年-2006年,投入最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97万元,投入最少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万元,两者相差30497万元;投资主体仍以政府为主,非公经济投入少。同时,第三产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出现下滑趋势,“十五”时期占32.1%,2006年占18.5%,2007年1-9月占11.7%。四、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1、城镇化程度的制约。我县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化率仅为34.2%,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为80%左右。境内乡多镇少,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仅为4.1平方公里,占全部行政区划面积的0.18%,主要街道短且窄,第三产业各行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网点的分布空间狭小,制约了数量的增加、发展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经营的商品和服务仍以满足群众日常工作、生活需要的为主,商品品种或服务内容单一且雷同。表1: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我县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分行业分布情况户数(户)比重(%)合计4431100.0交通运输业69915.8批发和零售业254257.4住宿和餐饮业3989.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00.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7610.7卫生和社会福利业1603.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162.62、工业化水平的制约。我县的经济发展定位,长期受传统的“商品粮基地县”的影响,农业经济色彩浓厚,工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虽有“五小工业”的短暂辉煌,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经历了企业改制的阵痛,直到进入21世纪明确提出“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经济强县”的发展定位后,工业经济才步入了较好、较快的发展阶段。但从目前我县工业企业的结构看,仍存在“资源消耗型企业多、现代新型企业少、产业结构单一”的不足。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即缺少为农产品、工业产品流通服务的大型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也无专业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公司),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科研投入资金少、自觉性主动性差。3、地理与人口的制约。我县地处福建西北,316国道和鹰夏铁路贯穿全境,虽曾有“福建窗口”和“入闽通道”的美誉,但随着近年来其他入闽铁路、公路的建设,在地理位置上已日益边缘化;再加上与本省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临近的江西县市经济欠发达,即无法接受本省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也无法辐射临近的江西县市,互动联动效果不足。同时,虽然全县行政区划面积有2240.18,但总人口仅155760人,人口密度仅为69.5人/平方公里(城区为5441.8人/平方公里),人口流出多、流入少,境内星级酒店仅1家,2006年客房收入仅231.7万元。五、加快我
本文标题:关于光泽县第三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6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