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推拿治疗原则•治则,即治疗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六大原则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治病求本按邪正斗争所产生的虚实变化-扶正祛邪按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的病机-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按发病的时空和对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推拿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从邪正双方-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坐骨神经痛是推拿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但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髋关节炎、臀部外伤、臀肌注射位置不当、糖尿病、椎关节炎、腰骶部筋膜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椎管内肿瘤等。推拿治疗时就不能简单以推拿止痛为方法,而应明确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应的理化检查,找出疾病发生的真正原因。如属推拿疗法治疗的范围,则应视情况分别采取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等方法进行治疗,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也是在推拿临床中治病求本的关键。•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正治法是推拿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如:肩周炎、急性腰扭伤。•反治法-“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顺从症候而治--实质上还是正治,还是在治病求本的原则下,针对疾病本质施治的方法。如:便秘、腹泻•“治病求本”并不排斥“标本兼治”和“急则治标”-标本主次的不同-治疗上也就有先后缓急之分。•推拿临床经常遇到一些急性痛症-先止痛-再治本-治标为治本创造必要条件时的权宜之计-本质上仍服从“治病必求于本”。二、扶正祛邪•正胜于邪则病退-邪强于正则病进•推拿治疗疾病,就是使用一系列推拿手法,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正气逐渐增强,邪气逐渐减弱,从而引导疾病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扶正祛邪扶正祛邪益气、养血、滋阴、补阳发汗、涌吐、攻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补虚泻实的原则是扶正祛邪在推拿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扶正即是补法,一般认为采用一些顺着人体经络走向、向心、轻柔用力、速度和缓的推拿手法,适用于虚证。•祛邪即是泻法,一般认为采用一些逆着人体经络走向、逆心、用力稍重、速度稍快的推拿手法,适用于实证。•扶正与祛邪的先后主次。•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三、调整阴阳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时,就会发生疾病。调整阴阳,也是推拿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阳盛则阴病-功能亢进-使用频率高、压力重的抑制类手法而“损其有余”•阴盛则阳病-功能低下-使用频率低、压力轻的振奋类手法而“补其不足”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就是在补阴时,应佐以温阳;温阳时,适当配以滋阴。四、调整脏腑功能•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调理气血关系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气血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失常时,就会出现各种气血失调病证。调理气血的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从而使气血关系恢复协调。•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气虚生血不足,可致血虚,或气血两虚,治疗以补气为主,兼顾补血养血,而不能单纯补血。•气能行血,气虚或气滞-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补血行血或理气活血化瘀•气机逆乱,-降气和血•血脱者,气常随血脱。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急宜补气固脱。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二节推拿基本治法•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推拿治疗作用的研究必须把手法的部位(或穴位)两者结合起来。•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和部位,推拿治疗有:温通补泻汗和清散吐消•一、温法温法是适用于虚寒证的一种疗法,它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经络发生病变的主要机理是经络阻滞、气血不能流畅。“不通则痛”,经常通过痛、肿、瘀、麻的证候表现出来。推拿具有显著的疏通经络的功用,经络通畅以后,气血得以流通,津液得以运行,才能起到“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通法是一大类治法,根据其治疗作用还可具体分为:开通、宣通、疏通、温通、通调、通散、通利、通降、通关、通窍、通闭、通经、通络、通血脉、通脏腑等。推拿中的通法,集结了八法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法之运用。•三、补法“扶正祛邪”是推拿临床的指导思想。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均可用补法,通常以摆动类、摩擦类为主,但手法要轻而柔,不宜过重刺激。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均可用补法,通常以摆动类、摩擦类为主,但手法要轻而柔,不宜过重刺激。•补脾胃:推拿治疗时常用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治疗,重点在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再用按法、擦法在背部膀胱经治疗,重点在胃俞、脾俞,这样可调整脾胃功能,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补腰肾:腰为肾为府,而肾又为阴阳之原,五腑六腑精气所茂,故肾亏则阴阳失调,精气失固而虚,治疗时可在命门、肾俞、志室用一指禅推法或擦法,再用摩法、揉法、按法治疗腹部的关元、气海,从而起培补元气以壮命门之火的作用。四、泻法•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下腹胀满或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施治,然推拿之泻,不同于药物峻猛,故体质虚弱,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者,亦能应用,这也是推拿泻法之所长。•临床一般可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治疗,手法的力量要稍重。手法频率由慢而逐渐加快。虽然本法刺激稍强,但因推拿是取手法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泻实的目的,故一般无副作用。•如食积便秘,可用一指导禅推、摩神阙、天枢两穴,再揉长强,以通腑泻实。阴虚火盛,津液不足,大便秘结者,用摩法以顺时针方向在腹部治疗,则可起通便而不伤阴的作用。五、汗法•汗法是发汗、发散的意思,使病邪从表而解。•汗法大致适用于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病症。•风寒外感,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因重则解表,使全身汗透,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风热外感,则用轻拿法,宜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霍然而愈,•汗法多注重于挤压类和摆动类手法中的拿法,按法,一指禅法等,如一指禅推,拿颈项部之风池、风府能疏散风邪;按、拿手部之合谷、外关,可驱一切表邪;大椎为诸阳之会,用一指禅推、按、揉等法治之,有发散热邪、通三阳经气之作用;一指禅推、按、揉风门、肺俞皆可祛风邪,宣肺气。•对祛风散寒,解肌发表,有卓著之效。所以金代张从正把推拿列为汗法之一。六、和法•和者即和解之法,含有调和之意,凡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推拿运用此法,手法应平稳而柔和,频率稍缓,常运用振动类及摩擦类手法治疗。•运用于气血不和,经络不畅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在临床应用中“和”法又可分和气血、和脾胃、疏肝气等三方面。和气血的方法有四肢及背部的滚、一指禅推、按、揉、搓等或用轻柔的拿法治疗肩井等方法。和脾胃、疏肝气则用一指禅推、摩、揉、搓诸手法在两胁部的章门、期门、腹部的上脘、中脘,背部的肝俞、胃俞、脾俞治疗。•七、散法•散者即消散、疏散之意。推拿的散法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能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推拿所用的散法,一般以摆动及摩擦类手法为主,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如外科肿用缠法治疗;气郁胀满,则施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摩等法;有形的凝滞积聚,可用一指禅推、摩、揉、搓等手法,频率由缓慢而转快,可起到消结散瘀的作用。•八、清法•清法是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的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在表者当治以清热解表,病在里且属气分大热者当清其气分之邪热,在血分者当治以清热凉血,实则清泻实热,虚则滋阴清火。推拿一般是用摩擦类手法。气分实热者,轻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泻气分实热;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热凉血;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以养阴清火;表实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下而上),表虚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以清热解表。•吐法又称催吐法,是一种使病人口中涌吐,从而引导病邪外出,催吐体内积滞的治法。•在推拿中“吐法”一般用于汗之不可、下之不能的痰涎壅寒、宿食停留等。•十、消法•消法又称消导法,是一种祛除积滞、瘀阻、积聚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推拿中“消法”常用于治疗食物停滞、血瘀、气块、痛肿、痰核、顽痹等病证,用以消积导滞、活血祛瘀、行气除痞、散结消肿、软坚化痰、祛瘀通络等。消法包括理气、升陷、消食、利湿除痰等法。•(1)理气法:用推拿来理气、行气、调气、畅通气机、治疗疾病的手法叫理气法。如肋腹胀痛,女子乳房胀痛或小腹疼痛,痛经等肝气郁结症,可按揉肝俞、胆俞、气海、血海,搓摩季肋下等理气治病。•(2)升陷法:补阳法升陷法是一种升提阳气的手法。如脾阳不升所致腹泻、食欲不振、胃下垂等,可用升陷法。•(3)降逆法气逆是指脏腑气机失调,向上冲逆而言,降逆即降其冲逆之气。如肺气上逆的咳嗽、气喘,可用分推膻中法治疗;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暖气、呕逆,可按摩内关、足三里,以降逆止呕。•(4)消食法消除胃中积食的方法叫消食法。如胃中宿滞引起的暖气呕吐等,用摩揉腹部等法能起到消食导滞止呕的作用。•(5)利湿法利用增加尿量排除体内的水湿或用除痰的手法来祛痰湿为利湿法。小便短少,可用摩腹,摩揉侧腹法或擦八髎;喉中痰多引起的咳喘,可以按揉天突、中脘、内关、肺俞等穴治之。第三节推拿补泻•“补”即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器官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之补法。“泻”乃泻邪气之有余。凡是有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都称之泻法。推拿补泻是中医补泻的重要内容之一。推拿是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或部位来体现补泻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阳、兴奋、激发营养机体、促进脏腑生理功能等作用•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脏腑功能、祛除外邪、调畅气机等作用•推拿补泻就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推拿医生运用一定的手法,加以相宜的操作时间,作用于患者体表相应的部位和穴位,从而起到扶正祛邪或促进机体的生理功能,抑制亢进脏腑组织活动的作用。一、推拿补泻原理•结构调整——指推拿治疗各种关节脱位、肌腱滑脱等解剖位置异常的疾患,主要依靠手法的力量和力的方向变换作用于脱位的关节或滑脱的肌腱,使之沿着力的方向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属于泻的范畴。•能量调整——指推拿手法产生的功能和热能,及由摩擦产生的热能传入体内,从而调节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起到补泻作用。•信息调整——指通过各种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产生一定的刺激信号,通过信息传递系统(中医经络系统或西医神经系统)传入到有关脏器,对病变的脏器功能进行调节,起到补泻的目的。二、影响推拿补泻的主要因素•(一)手法性质和量与补泻1.推拿补泻与软组织2.推拿补泻与脏腑•(二)手法的频率与补泻•(三)手法的方向与补泻•(四)受术部位或穴位与补泻三、常用推拿补泻法•(一)轻重补泻法•(二)方向补泻法•(三)迎随补泻法•(四)频率补泻法•(五)子午流注补泻法(一)轻重补泻法•轻手法为补-摆动类、摩擦类手法,用力轻而柔,具有调整脏腑功能、补益扶正的作用-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轻,体弱患者。•重手法为泻-叩击类、挤压类及运动关节类手法,用力稍重,刺激强,具有发汗、活血、止呕、祛邪等作用-病程短,病情重急,体壮患者。(二)方向补泻法
本文标题:推拿治则治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0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