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l、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2、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3、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2、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3、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有信度不一定意味着有效度。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大致了解其优缺点)(1)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同时由于被试者主观意识到他们是被观察者,在行为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而研究者的主观童识也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2)实验法的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缺点:使用这种方法时,实验情境和实验者对被试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要小心处理;实验情境与生活现实距离过远,使研究结果往往缺乏概括力。(3)调查法的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4)档案研究法的优点:跨越时间空间,有些纪录可追溯到几百年,这是其他方法难以胜任的。缺点:是受现有材料的局限,而且材料的准确可靠性如何也难以断定。第四节现代心理学与西方社会心理学(了解)现代心理学始建于1879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第五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2、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助。3、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2、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3、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有信度不一定意味着有效度。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大致了解其优缺点)(1)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同时由于被试者主观意识到他们是被观察者,在行为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而研究者的主观童识也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2)实验法的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缺点:使用这种方法时,实验情境和实验者对被试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要小心处理;实验情境与生活现实距离过远,使研究结果往往缺乏概括力。(3)调查法的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4)档案研究法的优点:跨越时间空间,有些纪录可追溯到几百年,这是其他方法难以胜任的。缺点:是受现有材料的局限,而且材料的准确可靠性如何也难以断定。第四节现代心理学与西方社会心理学(了解)现代心理学始建于1879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第五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2、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助。第三节个体社会化的内容1、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指什么?)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社会化的内容:(1)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2)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3)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4)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己“长大了干什么?”要求个体学会思索和想象自己今后将挑起的社会担子,它超出了个体当前所肩负的职责,属于对理想的确立。2、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或可称为再社会化问题。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特点:第一,它不是在个体原有社会化基础上按照同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要求实现改向转变;第二,这种转变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体在实现这一社会化转变过程中显得特别难于适应。第四节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的获得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2、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3、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4、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5、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第五节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1、老年人个体社会化的特点:(1)表现在个体社会化的方向与目标上。(2)在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方面,在扮演社会角色上也表现出老人的特点。(3)在个体社会化的内容方面,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特点。2、老年人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途径:(1)要明确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人到老年要加强形势的学习,认识到培养对新鲜事物敏感的重要性。(2)从老年角色变化的特点出发,应顺应形势的发展,认识到离退休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必要的,对个人也是必要与有益的。(3)搞好家庭、邻里关系,开展人际交往活动。(4)正确对待疾病、丧偶以及其他突发的不幸变故。第六节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个体社会化问题1、逆反心理:发展心理学讲到青少年青春期时,常常把这个时期看做个体发展的“危险”阶段,青少年在此阶段往往表现出对家长、对老师一种反抗、蛮横的心理行为,带有浓厚的“否定”,“争取独立”的色彩。从心理学上说,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属于一种心理上的适应困难,或称“顺应不良”。2、逆反心理为什么在青少年身上表现明显?(1)从个体社会化来看,青少年活动交际的天地扩大了,家庭已不再是他的活动的主要场所,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直接途径更广更多了。(2)青少年开始了青春期,出现了第二性征,引发了模糊的性意识和性萌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也日益明显起来。(3)青少年直至在上大学的大学生,在迅速成长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意识加强了,产生了对家事国事的责任感。可见,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原因在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不适应,根源在于整个心理生活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以心理上承受到挫折、创伤,心理适应机能的发挥受到阻碍,因而降低了适应机能水平为基础,受盲目、非理性的支配为其行为的特征。第一阶段(生理的自我):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第二阶段(社会的自我):正式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身躯)的意识。社会的自我在幼儿时期是通过游戏,扮演角色形成的,也依靠对父母行为的模仿,进入小学后是依靠学校教育,意识到与同学的伙伴关系,明确当学生的义务责任,完成作业,以符合学校的要求,才逐渐建立起社会的自我意识。第三阶段(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过去一切随成人尤其是随家长的观点和做法,如今表现出青年人的独立感、自我理想,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看法和行为上带有浓厚的自主的个人色彩,形成并发展着“心理的自我”。第二节自我及自我意识的表现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在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上。自我表现往往只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非它的全部。第三节自我评价及其研究1、自我评价:指个体对它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2、自我评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什么不同?自我经历着躯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发展阶段,自我评价相应地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在评价内容和自我追求上也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1)第一阶段个体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作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2)第二阶段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来作自我评价和判断,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3)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如自我优越感等自我体验,追求政治上的、事业上、道德上的上进和发挥自己的才智。第四节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1、首先,得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用辨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自己,否则,就会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会使自我实现成为一句空话,甚至迷失方向,走上邪路。2、其次,重要的问题在于认真实践,所以为了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必须大处着眼又能小处着手,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不断实践中总结自我,提高自我。第四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指这些动机都具有社会的意义和性质,它们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学习考试网”,请记住我们的永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3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