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 上田敏运动功能评价法
上田敏运动功能评价法MotorFunctionTesting上田敏评级法是在Brunnstrom的“偏瘫恢复六阶段”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更为详细的12级分级法。它的评价方法更为具体,容易掌握。脑卒中偏瘫的本质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原始的皮层下中枢运动反射释放运动模式异常共同运动、不协调反射活动异常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联合反应偏瘫的恢复过程:是异常模式向正常模式的转变过程,是质变而非量变Bruu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论•阶段Ⅰ.完全无运动,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阶段Ⅱ.开始出现痉挛、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阶段Ⅲ.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阶段Ⅳ.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痉挛减轻•阶段Ⅴ.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阶段Ⅵ.共同运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需要解释的几个问题:(一)联合反应:是指若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以诱发其它部位的肌肉收缩。例如,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影响可波及到对侧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这种发生在健侧与患侧之间的联合反应,称为对侧性联合反应。发生在患侧上下肢之间的联合反应称为同侧性联合反应。临床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自主控制,伴随痉挛的出现而出现,而且痉挛的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1.对侧性联合反应(1)上肢(对称性)健肢屈曲患肢屈曲健肢伸展患肢伸展(2)下肢(对称性,Raimiste反应)健侧内收(内旋)患肢内收内旋健侧外展(外旋)患肢外展外旋(3)下肢(相反性)----相反性联合反应健肢屈曲患肢伸展健肢伸展患肢屈曲2.同侧性联合反应患侧上肢屈曲患侧下肢屈曲患侧下肢伸展患侧上肢伸展(二)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引发的一种刻板的协同动作。患者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不能选择性地控制所需的肌群,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多发生于脑卒中后2—5周。一般来讲,共同运动都伴有肌张力异常,临床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甚至痉挛,而且以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进行。偏瘫患者中常见的共同运动模式有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上肢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肩胛带上举及后退(内移)向前突(外移)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伸展前臂外旋(后旋)内旋(前旋)腕关节掌屈背屈手指屈曲伸展下肢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屈、内翻跖屈、内翻趾伸展(背屈)屈曲(跖屈)分离运动1.部分分离运动范型上肢下肢2.完全分离运动范型上肢下肢评价时的注意事项:1、先确定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是否正常。若不正常,需说明之。2、正确规范检查动作,尽量避免代偿。3、对于有失用症或有听理解障碍的病人应耐心示范检查动作。4、检查一个动作前,应先放松病人痉挛的肢体。补充1、偏瘫是脑卒中后的一系列运动功能障碍的综合征。中风运动功能评价的内容包括:运动的控制、平衡、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步态、协调性、健侧功能等。因此,评价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仅仅用Brunnstrom或上田敏是不够的,应全面评价。2、Brunnstrom或上田敏评价法的局限性不是定量表敏感度、精确度不高
本文标题:上田敏运动功能评价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8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