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2015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一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识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2.领会: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3简单运用: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4综合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二)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1.识记:(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屠杀中国居民的惨案。(3)教案。(4)通商口岸。(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领会:(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3)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侵略中国的舆论。3.简单运用:(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2)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特点。4.综合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三)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识记:(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2)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3)为国捐躯的清政府爱国将领。(4)林则徐、魏源与睁眼看世界。(5)严复与“救亡”口号。2.领会:l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3.简单运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4.综合运用: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洋务派的形成。洋务新政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二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挂目标(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识记:(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2)天京事变。2.领会:(1)《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2)《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3.简单运用: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综合运用: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1.识记:(1)洋务派。(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领会: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3.简单运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4.综合运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三)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1.识记:(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2)“百日维新”。(3)“戊戌六君子”。2.领会:(1)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3.简单运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综合运用: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第三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民主义学说。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第三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识记:(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2)中国同盟会。2.领会:(1)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3.简单运用:清末“新政”及其破产。4.综合运用: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识记:(1)保路风潮。(2)武昌起义。(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袁世凯与复辟帝制。(5)“二次革命”。2.领会:(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3.简单运用:北洋军阀的统治以及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4.综合运用: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民革命的兴起。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工农运动的普遍高涨。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共政变。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第四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1.识记:(1)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五四运动。2.领会:(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3.简单运用:(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2)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即直接斗争目标。4.综合运用:(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1.识记:(1)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3)中共一大。(4)中共二大。2.领会:(1)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发动的工农运动。3简单运用:(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识记:(1)中共三大。(2)国民党一大。(3)北伐战争。(4)中共四大。2.领会:(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及组织形式。(2)国民革命的兴起。3.简单运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及其原因。4.综合运用:国民革命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与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的伟大意义。第五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1.识记:(1)东北易帜。(2)官僚资本。2.领会: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3.简单运用:(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2)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4.综合运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二)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识记:(1)八七会议。(2)毛泽东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兴国土地法。2.领会:(1)南昌起义的意义。(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3)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4)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3.简单运用:(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2)“工农武装割据”。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识记:(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赣南会议”。(3)反福建“罗明路线”的斗争。(4)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2.领会:(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3简单运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其危害。4.综合运用:(1)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意义。(2)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残暴的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一二九运动和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抗战。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大后方的抗战文化工作。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坚持团结抗日。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六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识记:(1)九一八事变。(2)华北事变。(3)卢沟桥事变。(4)伪“满洲国”。2.领会: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3.简单运用: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4.综合运用: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1.识记:(1)察哈尔抗日同盟军。(2)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3)《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5)八路军、新四军。2.领会:(1)《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2)瓦窑堡会议。(3)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3.简单运用:(1)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1.识记:(1)台儿庄战役。(2)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3)豫湘桂战役。2.领会:(1)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2)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3.简单运用: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工作。(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识记:(1)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敌后抗日根据地。(3)为国捐躯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4)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5)“三三制”政权。(6)精兵简政。(7)教条主义。(8)中共七大。2.领会:(1)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3)大生产运动。3.简单运用:(1)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4.综合运用:(1)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3)中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4)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及其意义。(5)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识记:联合国制宪会议。2.领会:抗日战争的胜利3.简单运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4综合运用:(1)中国人民抗El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本文标题:2015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7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