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现代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1现代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2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问题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与破解思路3一、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问题(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回顾现代化的含义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从狭义上讲,现代化特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共同点:强调经济或工业方面及由此带动全社会的广泛变革。4(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回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提出的“崇尚富强”的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观念向现代化观念的转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建国后毛泽东开展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偏重于上层建筑领域邓小平意识到现代化首先是经济的现代化,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新世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现代化进程提高到一个新的程度5(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6(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现代化战略的核心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着重实现四个转变:调整需求结构,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在产业结构上,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调整要素结构,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消耗的状况,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7(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它的四个特点:一是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二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8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一)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进程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至1992年第三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到2003年第四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至今9(二)市场取向改革的特点与发生的争论市场取向改革的特点:改革的模式是渐进式改革改革的方式是政府主导与群众自发相结合改革的途径是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相结合改革的性质是体制外增量与体制内存量的并存10(二)市场取向改革的特点与发生的争论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中的三次争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改革以来的第一次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第二次争论发生在1989年—1992年间。这次争论的焦点是改革的性质问题,即改革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2004年—2006年间发生了改革以来的第三次争论。这次争论的主题是如何评价近30年改革的成败得失。11(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12(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13(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依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14思考:如何看待“国进民退”现象15(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辨析一个观点:按劳分配等同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6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与破解思路(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为何进展缓慢上上下下专注于发展,顾不上改革既得利益群体阻挠和反对改革深化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恶劣缺少专门的改革机构进行统筹协调和有力推进17(二)深化改革需要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不能把体制不健全或由于制度缺陷产生的问题归因于市场经济在我国特定的情况下,既要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更要注重市场经济的共性在我们这样的历史积累的背景下搞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是规范政府行为18(三)深化改革需要总体规划和顶层推动目前各个领域都有改革的任务而且又相互牵制,那唯一的出路就是对各方面的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各个领域改革之上进行综合推进。在综合推进的基础上,要选择一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财税体制改革的条件相对好一点。有了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还不够,还要有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主要是打破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
本文标题:现代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7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