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提升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脱贫35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视频视频一: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情况视频二:人社系统转移就业扶贫工作情况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建立“全链条”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就业扶贫组织化程度三强化组织,确保转移就业扶贫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四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情况一一、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情况(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1.2018年1-6月情况。2018年1-6月,全省新增转移就业201.94万人,完成全年新增150万人目标的134.63%(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2.84万人、直过民族11.69万人);省外转移就业101.23万人次,完成全年省外转移125万人次目标的80.98%。新增转移就业势头较好。1-6月份全省新增转移就业201.9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94%;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2.8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73.16%;省外转移就业方面,输出101.2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36%;有组织转移26.62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6.35%。总体势头较好。(1)途径分布。从转移途径上看,乡(镇)内就地转移就业25.79万人,占12.77%;乡(镇)外县内转移就业37.86万人,占18.75%;县外省内转移就业37.06万人,占18.35%;省外转移就业101.23万人(含境外0.17万人),占50.13%。(2)产业分布。从产业分布上看,第一产业转移就业46.29万人次,占22.93%;第二产业转移就业75.01万人次,占37.14%;第三产业转移就业80.64万人次,占39.93%。(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2.累计完成情况。截至2018年6月底,实现累计转移就业1645.19万人次,完成总目标1500万人次的109.68%(其中省外476.96万人次,完成总目标500万人次的95.39%)。截止2018年6月底,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18.6万人。(1)途径分布。从转移途径上看,乡(镇)内就地转移就业389.44万人次,占23.67%;乡(镇)外县内转移就业402.42万人次,占24.46%;县外省内转移就业376.37万人次,占22.88%;省外转移就业476.96万人次(含境外2.92万人),占28.99%。(2)产业分布。从产业分布上看,第一产业转移就业420.87万人次,占25.58%;第二产业转移就业585.55万人次,占35.59%;第三产业转移就业638.77万人次,占38.83%。(二)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情况1.2018年1-6月情况。2018年1-6月,全省完成各类就业培训212.13万人次(贫困劳动力83.28万人次、直过民族15.98万人次),完成全年培训300万人次目标的70.71%,其中技能培训30.00万人次(贫困劳动力11.35万人次、直过民族3.87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各类培训力度不断加强。1-6月全省各地利用年末岁初农村劳动力集中的时机,大力开展就业培训,特别是针对返乡农民工和农村贫困劳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把培训送到村,开展各类贫困劳动力培训83.2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5.15%,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明显。2.累计培训情况。2016年至2018年6月底,全省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981.84万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273.99万人次)。(三)工资收入情况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18年一季度调查,我省农民工务工收入稳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为3323元,其中,外出到省内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3140元;外出到省外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3619元。迪庆州(市、县)完成情况说明:1.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全年转移任务;2.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任务;3.培训任务完成全年任务50%;4、省外转移人数偏少。一是组织领导盯得紧抓得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强转移就业脱贫一批”的工作思路,并连续两年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列入“10件惠民实事”,陈豪书记、成发省长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就业扶贫工作。2016年至2018年二季度,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645.19万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18.6万人。二是运转协同盯得紧抓得实。建立了“省牵头抓总、州(市)协调落实、县(市、区)负主责、乡(镇)组织发动”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了以人社牵头抓总,扶贫、农业、统计、商务、工会、团委、残联、妇联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攻坚的就业扶贫工作大格局基本形成了。三是政策保障盯得紧抓得实。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相继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项政策覆盖到了就业扶贫工作的各个领域。四是技能培训盯得紧抓得实。2016年至2018年二季度,全省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981.84万人次(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273.99万人次)。五是信息采集盯得紧抓得实。建立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实名制数据库,录入信息2100余万条,实现了“省、州(市)、县(市、区)、乡、村”五级动态监测。六是聚焦重点盯得紧抓得实。坚持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作为重点对象,把88个贫困县特别是27个深度贫困县和“三区三州”的迪庆、怒江作为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有效促进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七是维权保障盯得紧抓得实。省人社厅、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联合创立了“云南娘家人服务站”,并及时与北京、上海、浙江、广西等9省市区签订了劳动保障监察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已在浙江、广东等主要输入地建立了36个驻外人力资源工作站,为贫困群众搭建起异地就业精准对接的服务平台。总的看,我省就业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成效,工作思路正在从注重培训和转移向更加注重开展全方位就业服务、更加注重稳定就业转变;工作举措正在从普惠性服务为主向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转变,就业扶贫的成效越来越明显。2017年9月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在《量身技能培训、定岗转移就业、全程跟踪服务—云南推动千万劳动力精准输出有序输出》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了充分肯定:思路很好,成效初显。抓住不放,久久为功。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就业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脱贫攻坚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贫困劳动力尽快增收脱贫。近年来,我省就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中央、省委对就业扶贫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一大”“三低”“六不够”。“一大”截至2017年底,在全省未脱贫的331.9万贫困人口中有184.3万劳动力、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5.52%。这其中,有65.53万人处于转移就业状态,仅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35.56%;未就业贫困劳动力118.76万人,占64.44%。离到2020年通过就业扶贫帮助贫困人口100万以上实现就业脱贫的目标还差35万人,就业扶贫的任务依然较重。“三低”一是贫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低。目前,我省贫困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124.65万人,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67.63%;初高中文化程度有56.6万人,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30.7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3.05万人,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1.66%。二是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定率低。根据抽样调查,外出务工稳定在一年以上的仅占16%左右;稳定在半年以上约占60%;务工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的约占22%;务工低于三个月的约占2%。三是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低。部分贫困群众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家乡宝”意识较强,安于“好在”,参与就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另外,随着全面脱贫攻坚的深入,农村优惠政策不断增加,部分贫困群众甚至有“外面打工太辛苦,不如在家等政府”的“等靠要”思想,靠个人努力的就业意愿不强。“六不够”一是思想引导不够。不想外出、不敢外出、不会外出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即使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就业,由于不习惯企业集体生活、工作方式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薪酬待遇期望值过高等原因,稳定率也不高。二是管理服务不够。有的地方重输出、轻服务,缺乏动态跟踪管理,导致外出务工人员不安心、呆不住、留不长。三是精准培训不够。有的职业培训只是填填单子、发发册子、看看片子,理论讲解多、实践操作少,学不到真本领,既满足不了用工企业的要求,也缺乏对贫困群众的吸引力。四是组织化输出不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府集中组织输出约占12%,亲友帮带和自发外出就业的约占88%,以亲带亲,以友带友的熟人帮带形式仍是我省劳务输出的主要形式。五是权益保障不够。目前,除组织化有序输出的贫困劳动力外,一些自发外出从事“苦、脏、累、险”的务工人员,不仅合同期短,而且有的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订,有的企业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务工人员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六是数据衔接不够。目前,省人社厅已建立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实名制数据库”,但有关就业扶贫数据与省扶贫办的数据不匹配、有脱节。这种现象,其他行业部门也同样存在,表明我们工作的衔接不够,需要加强。上述这些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我们主观努力不够所致。若不认真加以解决,将会极大地制约就业扶贫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影响就业扶贫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特别是经过之前就业扶贫的转移开发,有就业意愿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已经基本实现就业,有的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剩下的多是年龄偏大、技能偏低或内生动力不足的人群,转移就业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主动将就业扶贫纳入脱贫攻坚的全局中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共同把脱贫攻坚这件没有退路、不得有失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三、建立“全链条”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就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就业扶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6次脱贫攻坚座谈会,最近1次是2月12日在成都召开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对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等重点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陈豪书记、成发省长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我省就业扶贫工作也高度重视、十分关心。2月22日,陈豪书记在全省脱贫攻坚专题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将转移就业工作作为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重要举措,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转移就业工作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确保应转尽转、转得出去、留得下来”。(5月24日,陈豪书记又在省委督查室上报的《关于镇雄县脱贫攻坚工作推动情况的调研报告》上又作了重要指示;6月28日在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明确要求)。4月12日,成发省长在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上明确指出,“要抓好就业扶贫,加强宣传动员、做到主动就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做到有业可就,提高培训针对性、做到人岗相适,做好服务保障、做到安心务工,全力推动贫困劳动力有组织、成建制转移”。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把增强“四个意识”体现到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具体行动上,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精准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就业扶贫精准施策、提质增效。总的思路是:以提升就业扶贫组织化程度为切入点,加快建立从宣传动员、职业培训到组织转移、跟踪服务、权益维护等“全链条”工作机制,让农村贫困群众“想出去、出得去、留得住、能赚钱、带得回(钱)”,实现就业增收,促进脱贫。总的目标是:通过精准施策,确保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不低于50%,并确保有劳动力的农村贫困户至少一人实现转移就业。第一,宣传动员要全覆盖,切实解决好“不想出”的问题。与外省相比,我们云南人“不愿外出”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什么不愿外出?我看,不外乎这么几个原因。一是缺勇气,“在家千样好,出门事事难”的传统观念较重,不敢走出家门、到外面闯一闯;二是缺担当,外出务工规矩多、约束
本文标题:提升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脱贫3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3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