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0115《中国现代文学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115《中国现代文学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中文、新闻和文秘等专业必修或选修的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断代史,它的历史范畴是1917年前后至1949年。虽然只有短短30年时间,但它承前启后,衔接中外,承接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传统,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1)该课程的考试题总共由五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2)题型说明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总分10分。题型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题,总分10分。题型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题,总分10分。题型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分30分。题型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分40分。(3)本考试指导使用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中未给出答案的部分请参考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1、大概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三个十年。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特征: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的奠基作,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涨,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除了出现一批左翼作家作品之外,还出现了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出现了众多的社团流派,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因此它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第三个十年(1938~1949),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显示出了明显的作用和影响。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1、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双簧戏的概念。2、掌握新文学初期创作实践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1)掌握胡适及其《尝试集》等白话新诗的开创之作。(2)《狂人日记》等现代小说的发端制作、《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新潮》等杂志所团结的作家群体及其代表作家。(3)明白散文是这一时期收获最大的文学样式。(4)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的文学社团。(5)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观点。(6)早期剧作家丁西林以幽默机智的独幕喜剧而著名,他先后发表了《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和《妙峰山》等剧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7)林纾是晚清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影响最大的人。第三章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本章所有内容都需要掌握,无论是鲁迅的小说,还是他的杂文和散文,要熟悉鲁迅先生各种文体的创作。重点掌握鲁迅小说的创作,以及在散文《野草》《朝花夕拾》中反映的思想内涵,了解鲁迅杂文创作的情况。(1)《伤逝》揭示怎样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但事实上它所表达的内涵决不只是爱情。它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内容。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代表,他们曾经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断的行动。但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一方面是因为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巨大而无形的封建势力把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追求压得粉碎。再者,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另外,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位上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倚,不能仅仅依靠爱情本身,更不能依赖于男人,否则美满只能是空幻的愿望。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悲哀心碎的恋情。这样,就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便于充分地抒情。(2)掌握散文《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和艺术特色(3)鲁迅的杂文创作的艺术特色杂文创作是鲁迅毕生的重要事业,是他的心血的结晶和创造力的重要标志。艺术特色:一、形象性。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二、抒情性。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三、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四、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五、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第四章茅盾与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1、从整体上掌握茅盾的小说创作及其发展,掌握茅盾《子夜》的思想主题和社会意义以及》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1)茅盾小说创作的各个阶段及其总体特点:茅盾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16~1925年底正式开始文学创作之前,主要从事理论批评、翻译介绍等工作,这是其后文学创作的理论准备期和生活积累期;(2)1927年前后至30年代初,以《蚀》三部曲为代表初步显示了茅盾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特色;(3)30年代初至抗战爆发,以《子夜》为代表,达到了茅盾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4)抗战爆发后及40年代,以长篇小说《腐蚀》为代表,显示了茅盾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和创作风格的转变。(2)《子夜》的思想主题和社会意义:《子夜》是茅盾第二个十年的代表作,茅盾试图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中国三方面的内容: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的艰难发展;工人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反抗斗争;农村经济的破产以及农民暴动,以表现民族和社会的矛盾以及各界几个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的社会关系。《子夜》如此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绘,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越来越殖民地化。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是中国工商业面临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子夜》的人物纷繁众多,其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个艺术典型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的形象代表着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他的悲剧命运,是客观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导致的必然结局。作为吴荪甫对立面的,赵伯韬这个买办资产阶级形象塑造的也相当成功,赵伯韬这个形象,充分表现了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世界的卑鄙肮脏,他强烈私欲的渴求与满足,这是剥削阶级本性的裸露。此外,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的个性塑造的也很鲜明,如作为资本家走狗的屠维岳,有“笑面虎”之称的封建地主冯云卿等等,作者都没有按照概念来把他们描写成为生硬的阶级代言人,而是尽量在他们的语言行动描写中表现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此增强这部小说的艺术感染力。(3)《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它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首先是结构的严谨宏大:全景性大规模多视角地反映时代社会,同时又主线突出,主次分明,纵横交错,有张有驰,有章有法。其次是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各类资本家的形象系列,特别是主人公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性格鲜明而复杂,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第三是多种艺术手法的交叉运用。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采用了正面、侧面多种角度,并通过对人物潜意识和幻觉的描写丰富人物性格,同时也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而细节、声音和色彩在场景描写中的应用也为作品增色不少。第四是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以及作家冷峻客观的叙述语言,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4)《幻灭》是茅盾发表的第一部小说。2、大概了解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掌握文学研究会的概念。掌握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叶圣陶、冰心、朱自清、许地山。掌握乡土文学的概念。(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这是新文学产生以来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文学研究会宣言》表示:“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这表达了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共通的基本态度”。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后改名为《文学周报》)。其代表作家,除茅盾之外主要有叶绍钧、冰心、朱自清、王统照、许地山等。(2)叶绍钧的小说的基本风格:冷静的观察和客观的描写,同情与讽刺兼备,是他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结构方面,曲折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的余味;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即使是从最严格的语法角度来审视其作品,也经得起推敲、咀嚼。《倪焕之》比较完整的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与遭遇,是叶绍钧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较有份量、直接反映“五四”以后的时代形势及其对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影响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小学教师倪焕之从信奉教育救国到投身社会革命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原貌,反映了这些历史事件对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命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倪焕之的生活道路相当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富有革命理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从改良主义走向社会革命的思想历程,高度概括了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那些追求真理,探索前进的知识分子的共同人生道路。小说完整地刻画了近代中国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变迁史。整个作品以阔大的艺术视野和宽广的历史背景,以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战斗精神以及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成为新文学长篇小说创作中占有独特一席的重要作品。(3)冰心的创作:冰心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两个家庭》、《斯人独樵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第二阶段突破了第一阶段对社会问题“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局限,冰心在这个时期的他作中开出了她对种种社会问题的“药方”——爱的哲学。第三阶段,从美国学成归国后沉默数年的冰心在1931年发表了《分》,宣告了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作品显然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的“爱的哲学”与早就潜隐地所受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4)朱自清的创作:1925年后朱自清将主要精力开始移向散文写作,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
本文标题:0115《中国现代文学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6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