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年级研讨活动(一)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年级研讨活动(一)主要内容:1、传达中心数学组新学期计划。2、教材分析1-2单元。一、教材编排特点:1、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本套教材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构成“情境串”,从而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即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把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连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走进并融入数学课程,“形成了本套教材的独特风格”。2、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本套教材不受过于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3、突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综合情境图(信息窗)中,一般设计有两类问题,一类是显性的,引导性的问题;一类是隐性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后才能提出的问题,即情境图中“……”。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收集、选择信息和组织信息的能力。4、倡导探索、合作、交流式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你说我讲”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种开放、民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与学的方式。也就是说教材呈现方式本身就决定了课堂上大多只能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你说我讲”板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红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体现算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第二个层次(绿点),让学生运用初步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联想、推断等探索活动,独立地解决综合情境图(信息窗)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掌握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5、素材选取广泛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童趣性强。本套教材所选素材内容广泛,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这样做的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和认识自然界。以一年级上册为例,认识自己的素材——“我又换牙了”,反映家庭生活的素材——“妈妈的小帮手”,反映学校生活的素材——“快乐的校园”、“小小运动会”,认识大自然的素材——“海底世界”、“海鸥回来了”,童话故事——“走进花果山”等。特别是课本开页图“海底世界”的创意,打破了现行教材以“开学图”为素材的大一统面孔,给人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6、重视统计意识、估计意识和寻找规律意识的渗透。统计意识、估计意识和寻找规律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教材对它们的处理方式是位置前移(一是开始年级早,这些内容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二是在正式学习这些内容前的几个单元就开始以不同形式渗透)、领域扩展(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各个方面)、强化过程(不仅注重结果,更重体验和意识)。除专设章节进行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把它们大量渗透于各单元教学之中,以增加其出现的频率。7、“回顾整理”的编写“赋予传统的“总复习”以一定的新意。本教材的回顾整理提供了一个涵盖了整册知识的综合性的大背景,引导学生从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解决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对全册知识进行整理、反思与深化,同时对自己的所知、所能和所会有清楚的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一年级上册《雪山乐园____总复习》为例,依据情境图中提供线索,可以对整册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8、“我学会了吗?”、“丰收园”等栏目的设置,将《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在每个单元之后,都设计了“我学会了吗?”、“丰收园”等栏目;在每册书的最后,还特设了“老师,我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想对同学说”,“我想对自己说”等专页。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数学交流的渠道,以更好地落实数学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材中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的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有填一填、做一做等书面形式,也有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查一查等数学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境。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单元学与教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有关动物体重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蜂鸟、蓝鲸等动物质量的大小,感到好奇和兴奋,主动提出“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质量观念的形成必须靠丰富的感性经验支持。教学时,要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质量是1克、1千克的物体,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物体轻重的理解。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巩固和深化对克、千克、吨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三)信息窗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信息窗——动物趣闻教材的设计图文并茂,情境图呈现的是同学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借助几种动物质量的信息,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教材的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让学生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是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贯穿其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有关动物质量方面的资料,说一说动物质量方面的趣闻。如果学生没有查到教材提供的几种动物的信息,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对质量单位“千克”的认识,绿点部分是加深对千克的感受,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1克有多重”时,课前,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些较轻的物品装在学具袋中,可以是课本中呈现的口香糖、花生米、硬币、黄豆等物品,也可以是学生常见的QQ糖、上好佳、巧克力、比较小的水果等。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蜂鸟的质量”这一信息的提示,明确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测和估计生活中的哪些物品差不多是1克重。接着介绍天平及天平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用天平称一称刚才估计的生活中的大约重1克的物品,并用手掂一掂。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出小博士的话,介绍质量单位克及用字母表示克的方法。此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掂一掂学具袋中的物品,估计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体验1克、50克、100克、500克等有多重,为学生今后估计其他常见物品的质量提供经验。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的一些物品,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克重,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1千克有多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千克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个质量单位。买菜、买水果、买面粉等都用到千克这个单位,许多物品的标价也是每千克多少元。生活中许多商品是以1千克为一个包装单位的,如有的洗衣粉的质量是1千克等。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列举并动手掂一掂,称一称,体验1千克的轻重;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塑料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装上1千克的水、沙子、粮食、面粉等,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小博士的话,介绍质量单位千克及用字母表示千克的方法。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猜一猜1千克大约有多少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确千克是比克大的质量单位,介绍1千克=1000克。再通过学生交流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的有关动物质量的信息,进一步巩固对千克的认识。绿点标示的问题是:“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自己和同学的体重,再用健康秤称一称;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抱起来掂一掂,感受同伴的体重,了解同龄人体重的大致范围,加深对千克的认识。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要适时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秤的正确用法。第三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1吨有多重?”由于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建立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然后让学生估计“1吨有多重”,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根据学生猜测的情况,教师再向学生介绍1吨=1000千克。这时可让学生算一算:如果一个小孩子的体重是25千克,多少个孩子的体重大约是1吨?如果一袋大米重10千克,多少袋大米大约重1吨?通过推算,感受到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初步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随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吨的认识。小常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这是一个拓展内容,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秤。这里提供的有天平、台秤、磅秤等,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辨认教材中展示的都是什么秤,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种秤的用途。知道哪种秤是称很轻的东西的,哪种秤是称一般物品的,哪种秤是称很重的物品的。学生交流时,还可以谈见过的其他的秤,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自主练习第1题是引导学生学会看秤上和包装上的质量标示数的题。练习时,应多让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在实践中学习。第3题是课堂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
本文标题: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年级研讨活动(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1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