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791第二章、中外园林概述1792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节、中国园林概述第三节、外国园林概述1793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史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二、秦汉宫苑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园林艺术四、隋唐苑园五、宋元苑园六、园林艺术的集盛时期—明清1794我国园林,从殷、周时代囿算起,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世界园林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极重要的位置,具极高艺术水平和独特民族风格。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1、概述园林主要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使用者须占有一定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可能建造园林。原始社会,生产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谈不到造园活动。1795转为奴隶社会后,生产增长,交换扩大,奴隶主财富增加,思想和趣味随之变化。既有剩余生活资料,又有劳动力,为造园提供了条件。如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的发展,有青铜器、凿、刀、锥、戈等工具,为营造活动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在夏朝出现了宫殿建筑。17962、园林的最初形式——商朝的囿商朝国势强大,经济发展较快。发明以象形为主的文字,有会意、形声、假借等字。商朝甲骨文中有园、圃、囿等字,从内容看囿最具园林的性质。商朝末年和初期,“帝王”有囿,奴隶主也有囿。从史料见商朝的囿,多借助天然景色,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范围宽广,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囿不只供狩猎,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审美场所。我国园林兴建从殷周开始,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且这种活动内容和形式即使到清朝也未脱离。1797囿的特点1)地域宽广。一般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3)人工设施增加。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17983、春秋战国的囿苑与文化春秋、战国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阶级、阶层间斗争复杂而激烈。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等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提出各自主张,出现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文化、艺术较发达,建筑有很大进步,宫室建筑下有台基、梁柱上有装饰,砖瓦表面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和浮雕图画。我国古典建筑屋顶造型上出檐伸张和屋角起翘,在春秋战国,甚至周期已有了。1799《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豆五里,祟馆土木,弹耗人力”。“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构玉槛,宫楹槛,珠玉饰之”。吴王夫差造梧桐园:“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17910二、秦汉宫苑1、秦统一中国和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较短的时间里,修宫殿,造坟墓,伐南越,筑长城,修驰道。仅宫殿类建筑,不下三百处,著名宫室有信宫和阿房宫。囿进一步发展,除游乐狩猎活动外,囿中建“宫”设“馆”。17911(1)信宫:《三辅黄图》记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信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咸阳“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县和杜顺),东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17912(2)阿房宫:《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末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从“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可见,当时冶炼技术相当发达。从信宫和阿房宫记述看出秦朝的宫苑建筑因势而筑,规模宏伟壮丽,表示帝王的尊严和极权。179132、汉代的文化、宫苑、私人园林(1)文化西汉(公元前206~24年),刘邦建立王朝,政治、经济方面承袭秦王朝的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原因是秦末农民起义后,政治情况有所改善,地主经济得到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儒教学说的发展,道教产生,佛教的传入,对汉以后寺院丛林的产生与发展有直接关系。汉代的文学家擅长作赋,如贾谊、司马相如、张衡等。两汉时期绘画、雕塑、舞蹈、杂技等有很大发展。17914汉代建筑发展较快,砖瓦具有一定规格,筒板瓦、长砖、方砖。汉代的框架结构已达到完善的地步,框架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变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屋顶出现悬山、硬山、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形式。屋顶的直搏脊、正脊,正脊上有各种装饰。斗拱组成的构架出现,有普通简便式和曲拱柱头等。有柱形、柱础、门窗、拱卷、栏杆、台基等多变的形式。汉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打下深厚的基础,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建筑形式,为园林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有利条件。17915(2)宫苑汉武帝刘彻在国力强盛之时大造宫苑。上林苑是汉代皇家禁苑的代表作。《汉旧仪》记载:“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三辅黄图校证》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榴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困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朗池观、华光观”。可见各种功能的建筑数量相当多。17916上林苑中有各种水景区:昆明池、如祀池、郎池、东陂池、池镐池、蒯池等。《三辅故事》记载:“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鱼,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风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17917上林苑植物配置丰富,奇树异果二千多种。《两京杂记》记载:“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杉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彩盖,故取为名”。从记载可看出,栽树移花、凿池引泉普遍运用,注意到如何利用改造自然,开始注重石构艺术,进行叠石造山。苑内除动植物景色外,还充分注意以动为主的水景处理,学习自然山水形式,以期达到坐观静赏、动中有静的景观目的。17918汉朝上林苑基本继承古代囿的传统。古代囿,虽已初具园林的某些特征,但基本以自然环境为主,稍加人工成分,营造意境与构思极为初级。而秦汉宫苑是在圈定的一个广大地区中的囿和宫室的综合体。苑中有苑、宫城、宫观,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属,宫室建筑群成为苑的主体,从内容、形式、构思立意,及造园手法、技术、材料等各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具有我国园林艺术的性质。17919(3)私人园林:汉初商业发达,地主、大商也经营园囿。《酉京杂记》记载:“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童八九百人。于北氓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等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彀,延馒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移扉,行之移晷不能偏也”。从记载看,汉朝不仅有相当规模的帝王宫苑,且有私人园林。其造园规模与皇家宫苑有大小差别,但造园手法及园的形式、内容等,极其相似。17920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园林艺术1、魏晋南北朝文化长期混乱。哲学: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以“无君论”和“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宗教:佛教,道教。东晋提倡信仰佛教,佛教勃兴,佛寺建筑大为发展,木塔、砖塔就在南北朝时代兴建。宗教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空前繁荣,雕刻艺术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北魏开凿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有极高的成就。王羲之父子的书法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有很大的成就。179212、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魏晋南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的布局、构图、手法等,有较大影响。魏晋开始,南北朝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以禽兽。宫苑形式被扬弃,苑囿中山水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构山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山上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叠石构山有石洞,潜行数百步,似进入天然石灰岩洞。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1792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转折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寄情山水,风雅自居,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园中。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地形起伏,临河,引金谷涧水,形成园中水系,河洞行游船,人坐岸边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树木配置繁多,养鸡鸭,游玩、吃喝皆具。17923北魏迁都洛阳后,大量私家园林随之经营。“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从写实到写意。如北齐庚信的《小园赋》,说明私家园林受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宗炳提倡的山水画理“竖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的极好借鉴。179243、佛教与佛寺丛林北魏奉佛教为国教,《洛阳伽兰记》记载,汉末到西晋有佛寺四十二座,到北魏时,洛阳城内外有一千多座。到北齐全国佛寺约有三万多所。佛寺建筑与帝王宫城一样,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豪华大气。17925佛寺园林由供奉佛像的殿宇和附属园林组成,和私家园林居住与园林类似。佛寺园林选址原则:水源,便于取水;靠近树林,既是景观的需要,又可获得木材;势凉爽、背风向阳和良好的小气候。具备以上条件的地方往往都风景幽美,“深山藏古寺”就是寺院园林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佛寺园林建筑即使在城市中心,也多用树木绿化来点缀,创造幽静的环境,近郊的佛寺建筑总是丛林培植,花木取胜。17926保存完好的佛寺,如泉州开元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千年古刹,由佛教建筑与塔组成的寺院丛林。当时最大的寺院,应推建康(今南京)的同泰寺(今鸡鸣寺)、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虎丘云岩寺、苏州北塔寺等,皆在此时陆续兴建。寺院丛林已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由于游人多,求神拜佛者都愿施舍,从经济上大大促进了我国不少名山大川,如庐山、九华山、雁荡山、泰山、杭州西湖等的开发。179274、皇家园林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首都。洛阳的皇家园林代表为芸林苑,系魏明帝扩建。芸林苑仿写自然,人工为主,园内西北面以文石堆筑土石山,东南面开凿水池,引谷水绕过主要殿堂,形成完整水系。沿水系有雕刻小品,形成很好景观。有动物和树木花草。《洛阳伽兰记》记载中还有“千秋门内北有西游园,园中有凌云台,那是魏文帝所筑者,台上有八角井。高视于井北造凉风观,登之远望,目极洛川。”17928从记载可略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比当时的私家园林规模大、华丽、建筑量大,但却没有私家园林富有曲折幽致、空间多变的特点。四、隋唐苑园魏晋南北朝以前的苑囿,主要特点是气派宏大、豪华富有,包罗万象,艺术性处于初期阶级,既不可能富有诗情画意,更不可能考虑韵味和含蓄,也没有悬念。到魏晋南北朝,没有政治束缚,文化思想领域自由开放,思想活跃,文学绘画发展,突破对自然美的直观、机械、形式的认识,不再单纯追求巨大花园、崇尚富贵、铺张罗列,而是追求自然恬静、情景交融。179291、隋朝的宫苑(公元58l~618年)隋朝虽短,但在我国建筑史上却留下许多令人眩目的建筑。如大运河,今天仍是民族的骄傲;兴建大兴城(唐长安),以空前规模与布局独步世界城市;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无论从工程结构还是艺术造型,都是世界一流杰作;敦煌、龙门石窟,表现佛教艺术民族化趋向。
本文标题:第二章中外园林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1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