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0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6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语文试题注:试卷第一、二部分均答在答题卡上,没在答题卡上作答的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共39分)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疾疹.(zhèn)窠.(kē)臼百舸.(gě)峭.(qiào)岩B.膏腴.(yú)恪.(kè)守媛.(yuàn)女漫溯.(suò)C.隽.(juàn)永褪.(tuì)色拜谒.(jié)发酵.(jiào)D.盛.气而揖(yī)之媪.(ǎo)恣.(zì)肆肖.(xiào)像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廖廓旅进旅退帷幕行同陌路B.广漠略见一斑憩息不落巢臼C.佝偻融汇贯通熨帖水泻不通D.震撼提纲挈领慰藉礼尚往来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百舸.争流(大船,这里泛指船只)挥斥方遒.(强劲有力)屏息.(气)翩.然(很快地飞,形容动作轻快)B.坍.圮(倒塌,崩坏)鸟语盈.耳(充满)兴趣盎.然(盛,洋溢)漫溯.(逆着水流向上)C.遏.制(阻止)眉黛.(青黑色的颜料)虔.诚(恭敬)纤.维(细小)D.弥.望(远)酣.睡(尽兴,畅快)宁谧.(安静)敛裾.(衣后襟)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为期一个月的军训,训出了同学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惟命是从....的好习惯,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B.对产品的设计,大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算是抛砖引玉....吧。C.出版商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学生,这从书市五花八门的复习用书中可以略见一斑....。D.李老师每周都要来学生宿舍细心地察看两次,对学生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连热水瓶摆放之类的芝麻事儿也要过问,真是微不足道....呀。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青少年近视趋于低龄化,全国青少年近视率平均达40%,大学生近视率已逾70%以上。B.六方会谈在危机与转机的反复中曲折前进,其根本原因是朝美在战略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并相互较量的结果。C.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居民43%的储蓄用于子女的教育,这个比例已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房的储蓄比例。D.对于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要宣传引导,督促有关方面重视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使用。6.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周鲁齐晋等八国的史实。C.《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其中许多文章都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名篇。D.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两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体诗,从内容看,属于中国现代诗。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何达《我是不会变心的》(有删节)完成7~9题。我是不会变心的,就是不会变!大理石a成像,铜b成钟,而我这个人,是用忠诚制造,即使是破了,碎了,我片片都是忠诚。当我走近你的时候,周围都是c;当我离开你的时候,还带着你的d;那是你美德的香味,丝丝缕缕都化为我的涵养。我知道,我不属于你,你不属于我,我们是连接在一根钢轴上的两个车轮,我们同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7.依次填入第一节abcd四处各一个词,恰当的一项是A.雕铸余香芬芳B.铸雕余香芬芳C.雕铸芬芳余香D.铸雕芬芳余香8.下面是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两个“不会变”重叠连用,显得迂回复沓而又执著明断,显示了男子汉认真而严肃的态度。B.用“大理石”和“钟”这两个美好的物象来进行衬托,象征这样的爱情是极其贵重、富有价值的。C.“美德的香味”指的是爱人的品质给人以沁人心脾的感觉,这样说生动形象。D.两个“不属于”表明现实的残酷,“两个车轮”说明因现实的残酷,爱情最终不被认可。9.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虽然文字“浅显”,但诗中跃动的思想与情感却浑然一体,具有强烈、真挚的感染力。B.本诗折射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对理想爱情的赞颂,也表现了它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C.这可以看作一首爱情诗,表现出一个人对爱人的倾心仰慕和忠贞不渝。D.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忠诚”,是他对于祖国、对于理想、对于人性的坚贞和不渝。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厉王虐①,国人谤王。召公②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gǔ)献曲,史献书,师箴,瞍(sǒu)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xí)有衍沃③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上》)[注释]①厉王,即周厉王,姓姬名胡。②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③原隰衍沃: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10.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监.谤者监:监视。B.为.川者决之使导为:为了。C.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D.胡可壅.也壅:阻塞。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而.后王斟酌焉。②而.又与大国执仇也。B.①其.与能几何?②吾其.还也。C.①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②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①以.告,则杀之。②皆.以美于徐公。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D.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矣”仅五个字,将千万桩暴政下的惨事和人民的怨声载道说得有余不尽,并深刻地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B.本文着重记述召公规劝周厉王的一段话,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比喻贴切,说明周详。C.召公的劝谏,既列举了倾听人民意见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又阐明了让人民充分表达意见的好处。D.召公把“防民口”比作“防川”。先说明防民口有大害,后说明宣民言有大利,以防民之口有大害为重点,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11分)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21分)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1)厉王虐,国人谤王。(2分)(2)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3分)(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分)(4)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3分)(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3分)(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15.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卞之琳《断章》)(3),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____;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18分)梧桐树丰子恺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②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16.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章的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20.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6分)示例:
本文标题:2010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2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