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2011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部分
2011年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考察作为一个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论基本素质,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学原理、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主任工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是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科目。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教育学发展阶段。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2.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二、教育与社会(一)教育与社会经济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2.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政治的政治功能。(三)教育与社会文化1.社会文化对政治的制约作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四)教育与社会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4.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功能。(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2.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精神实质。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1.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3.素质教育的实质。4。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五、教师与学生(一)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3.当代学生的特点。(二)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3.教师的职业素养。4.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阶段和途径。(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2.师生关系的构成。3.师生关系的模式。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六、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一)教育途径概述1。教育途径的定义2。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二)学校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三)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七、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2.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三)义务教育(四)终身教育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二)教师的专业成长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2.认知能力差异。3.认知结构差异。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二)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概念。2.性格的个别差异。3.性格差异的鉴定。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2.特殊儿童的类型。3。特殊儿童的教育。四、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述1.学习的定义。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2.操作条件作用。3.社会学习论。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的原则。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五、广义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二)智慧技能的学习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三)认知策略的学习1.认知策略的性质。2.认知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4.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六、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性质1.动作技能的含义。2.动作技能的分类。3.熟练操作的特征。(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3.动作技能的保持。(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指导内容的影响、指导方法的影响、示范。2.练习:练习的分布、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心理练习、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3.反馈:反馈的含义与分类、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态度的含义。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4.巩固态度的方法。(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1.价值观概述。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八、问题解决与迁移(一)问题解决1.问题及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问题解决的策略。5.问题解决与创造。(二)为迁移而教1.学习迁移概述。2.传统学习迁移理论。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九、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1.动机与学习动机。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4.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论。2.需要层次说。3.自我效能感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十、学习测评(一)学习测评概述1.基本概念。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第三部分教育政策法规一、教育法基本理论(一)教育法概述1.教育法的含义。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3.教育法的功能: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二)教育法律关系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三)教育法的渊源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主性教育法规。6.教育行政规章。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一)教育法的制定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二)教育法的实施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教育法的遵守。4.教育法的活用。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三)教育法的监督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一)教育法律责任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二)教育法律救济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四、学校、教师和学生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4.学校安全教育。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一)教育政策概述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1.教育政策的制定:议题的认定;教育政策的制定2.教育政策的执行:含义、地位、基本环节、基本特征。3.教育政策的评估:概念、功能4.教育政策的监控:含义、功能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1.德育是什么。2.德育的意义。(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德育的目标。2.德育的内容。二、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1。德育过程的概念2。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德育过程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过程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三、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一)德育原则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2.疏导性原则。3.长善救失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二)德育途径1。各科教学2。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3。少先队教育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5。心理咨询(三)德育方法1.说服法。2.陶冶法。3.榜样法。4.锻炼法。5.奖惩法。四、师德与师德规范(一)师德的概念1.师德是什么。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二)师德规范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五、师德教育(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布)第五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课程理论与实践(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4.课程理论流派。(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内涵。2
本文标题:2011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6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