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11年普洱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普洱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长李小平各位代表,各位同志: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十一五”工作回顾“十一五”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按照好中求快、快中求稳、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立足长远、高位谋划,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务实奋进,全市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普洱特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富民强市目标,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十五”期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107.4亿元增加到247.3亿元,年均增长13.8%,高出预期目标2.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1.9亿元增加到235.1亿元,年均增长30.6%,高出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从11.5亿元增加到47.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6.2亿元增加到30.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2.8%和3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29亿元增加到114.1亿元,年均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3.1亿元增加到72.7亿元,年均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从0.5亿美元增加到1.7亿美元,年均增长26.7%;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由127.6亿元和84.4亿元增加到363.9亿元和232亿元,分别增长185%和175%。“十一五”主要预期目标超额完成,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战略,全力以赴争项目、引资金,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7.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倍。先后建成思小高速公路,思茅—澜沧、景谷—永平、澜沧—惠民二级公路,无量山、哀牢山经济干线;公路通车里程比“十五”期末增加3135公里,91个乡镇实现油路化、937个行政村实现通达;思茅机场每天航班由不足1班增加到4班,年客运量由4.5万人次增加到22万人次,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建成崖羊山、戈兰滩、居甫渡等8座中型电站,糯扎渡电站筹建工程累计投资191.2亿元。墨江常林河等6座中型水库完工蓄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4座,新增水库库容6256.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解决了61.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中低产田地35万亩、中低产林57.5万亩。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南拓北建东扩中改”工程,东部教育区、南部旅游度假区、西部工业园区、北部行政文化区、中部商业区的功能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次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集镇建设不断提速,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6.5个百分点,达到3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村庄规划全面启动。集中打造普洱工业园区、景谷林产特色工业园区等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完善了一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培植成效显著。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支柱产业提质增效、骨干产业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结构更为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与“十五”期末相比,全市工业总产值从46.8亿元增加到128.1亿元,年均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8.9亿元增加到53亿元,年均增长20.9%。茶、林、电、矿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茶产业通过基地建设、资源整合和功效研发三大举措,着力打造“帝泊洱”普洱茶品牌,实现了由“农业普洱”、“文化普洱”向“科学普洱”的新跨越,产值由10.2亿元增加到16.9亿元。林产业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发展,产值由33.6亿元增加到67.9亿元。电力产业通过引进华能、大唐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新增装机容量241.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338.7万千瓦,产值从3.9亿元增加到21.5亿元。矿产业通过整顿开发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产值从9.5亿元增加到30.2亿元。烟草产业通过建设景谷永平、宁洱勐先等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打响了黄金走廊生态特色优质烟叶品牌,得到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的高度认可,产量从25万担增加到83.1万担。旅游产业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机遇,实施景迈山旅游区、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北回归线标志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举办文化、艺术、体育、节庆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国内外年游客量由218.7万人次增加到350.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由9.1亿元增加到17.1亿元。咖啡、蚕桑、橡胶、生物药业、渔牧业等骨干产业稳步发展,产业特色进一步显现。——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的动力不断释放,科学发展的活力持续增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农垦改革基本完成,财税、金融、水务、教育、卫生、文化等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开展。19个金融服务缺失乡(镇)网点恢复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乡(镇)以上金融服务全覆盖。在矿业、水务、林业、投融资、扶贫开发、恢复重建等方面探索出特色鲜明的“普洱模式”。通过资源整合,筹集了大量资金优先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引进了天士力、康恩贝、星巴克、金洲、力奥、中国贵金属、长江同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累计实施经济合作项目509项,引进市外资金3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0.9亿美元。加强与周边国家城市和地区的友好往来,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通过城市更名,借助中国普洱茶节、魅力城市评选、省民运会等平台,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倾国倾城魅力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云南幸福指数最具潜力城市等称号,普洱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发展和谐共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教育事业较快发展,累计投入教育经费80.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4倍。“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5%。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布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建普洱二中,组建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思茅师专、市职教中心新校区投入使用。改造中小学危房52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和人才工作全面加强,累计投入科技经费1.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8.7倍,实施科技项目219个,获专利授权186项、省级科技奖励15项,引进各类紧缺专业技术人才597人,普洱茶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2%提高到46.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累计投入卫生事业经费17.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5倍,实施卫生建设项目625个,城乡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医疗异地刷卡购药和住院结算。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累计投入文化体育事业经费2.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实施“两馆一站”建设项目41个、体育设施建设项目138个,初步建成市文化中心,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和孟连宣抚司署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项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启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奖励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1%和98%。认真组织开展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国情国力调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关系空前融洽。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宁洱“6·3”地震、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扎实开展、成效显著。以处置孟连“7·19”事件为契机,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化解矛盾纠纷五种机制、处置事件五个到位的“三五”工作法,取得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和禁毒工作全省第一的好成绩,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扎实推进“七彩云南·生态普洱”保护行动,启动建设“森林普洱”,建立了糯扎渡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基地。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6平方公里,营林造林260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273万亩、退耕还林170万亩。实施减排工程50项、城市治污工程19项,建成7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和3个污水处理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1%,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解决人民群众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工作措施,让千家万户共享美好幸福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五”期末的7440元增加到13489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53元增加到3456元,年均增长13%;累计兑现各种惠农补贴15.8亿元,人均707元。全市194.1万人次中小学生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1.8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认真落实创业、就业政策,累计发放小额担保无息贷款11.1亿元,居全省第一,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50万城乡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1万人、8.7万人、3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3%。连续五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建成市敬老公寓和3个县中心敬老院。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70万平方米、廉租房23.1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3978.6万元,解决了4615户1.2万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实施6.7万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改造2.4万户农村危房。认真实施“兴边富民”和边疆“解五难”等惠民工程。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7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621个,以工代赈项目177个,解决了4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倍受国家关注的镇沅拉祜族苦聪人深度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扎实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努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45件、政协委员提案536件。实施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召开听证会107次,清理行政审批事项930件。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开通了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和金色热线。建立完善领导挂钩联系和下访接访群众制度,开通网络信访平台,畅通信访渠道,共接访15.1万件。加大治庸、治散、治懒力度,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经济监督和行政问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累计查处违规违纪438人、问责169
本文标题:2011年普洱市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5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