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03179自考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酸性氨基酸:氨基酸侧链中含有酸性基团的氨基酸,如谷氨酸、天冬氨酸。蛋白质等电点:蛋白质分子中所带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总电荷为零,蛋白质溶液的PH即为蛋白质等电点。蛋白质三级结构:一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的全部原子的空间排布位置即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非共价键断裂从而空间结构破坏,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尤其是溶解度降低和生物活性散失的过程。称为蛋白质变性。分子病:蛋白质一级结构发生改变则影响其正常功能,由此引起的疾病称为分子病,分子病多是基因突变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而致的遗传性疾病。肽键:肽键是多肽和蛋白质分子中的基本化学连接键,它大多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相邻氨基酸的α-氨基经脱水而生成。多肽:多肽是由10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的化合物,蛋白质不完全水解的产物也是多肽。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又称三维结构或构象。可认为的分为二级、三级、四级等不同的层次,它们都是靠氢键、盐键等非共价键维持其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单纯蛋白质:仅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DNA一级结构:DNA是由A、G、C、T4种碱基组成的脱氧核苷一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链状不分枝多核苷酸,DNA的一级结构是指其分子中各脱氧核苷一磷酸的排列顺序。核小体:DNA双螺旋分子进一步形成更高层次的超螺旋空间结构,这种超螺旋三级结构再与组蛋白得等形成核小体结构,也即由140个碱基对组成的一段DNA双螺旋,再以1.75圈盘绕在4种组蛋白各2分子形成的8聚体蛋白质外面形成核小体结构。核糖体:若干rRNA分子,与一些蛋白质共同组成复合物,称为核蛋白体,有大亚基与小亚基之分,为蛋白质合成提供场所。碱基配对:在DNA双链中,链与链之间存在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的碱基配对关系,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靠2个氢键维系,而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靠3个氢键维系其双螺旋结构的相对稳定。反密码环:存在于tRNA分子中的能识别mRNA模板上的密码子的环状结构,称为反密码环。核酸分子杂交:两条不同来源的变性单链DNA或RNA,因有一段顺序存在着方向相反的A与T、A与U及C与G的碱基配对关系,可以通过氢键连接生成新的局部双链DNA或杂合的局部双键DNA-RNA的过程。DNA病毒:在已知细胞中,均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目前发现病毒仅含有一类核算分子,若含有RNA的即为RNA病毒,比如:甲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核苷:核苷为含氮有机碱与戊糖结合的化合物。核苷酸:组成大分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单核苷酸,简称核苷酸。尿酸:尿酸是体内嘌呤碱最终分解产物,随尿液排出体外。RNA分子的一级结构:指链状分子中A、G、C、U四种碱基组成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实际上是RNA分子中以上4个碱基的排列顺序。基因:DNA分子上的功能单位是基因,分布于DNA分子中的不同片段,它携带者生物体的相应遗传信息,也是生物遗传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们专一表达着生物的各种遗传特性,且在染色体或DNA上有一定位置,一旦发生突变,生物的遗传特性就会发生变异。核酸分子的复性:是指变性后彼此解离的两条单链DNA,因存在着碱基配对关系,当去除变性因素后又重新碱基配对,形成双链DNA的过程。核酸分子的变性:DNA分子中双螺旋及DNA分子中的局部双螺旋结构,均可通过加热或加甲酰胺、尿素等化学试剂使碱基间配对的氢键断裂,核酸分子从有序的双螺旋结构解离成无序的单链结构过程。酶的活性中心:指酶分子中能与底物进行结合并发挥催化作用的局部空间结构。酶原的激活:原来没有活性的酶原分子通过去除一段肽链后形成或暴露了酶的活性中心并使其具有了酶催化活性的过程。酶的激活剂:某些酶的催化活力需要辅助因子中Zn2+、Mg2+等金属离子,因此当缺乏该金属离子时,酶的催化活力下降,加入这些金属离子后,酶的催化活力又可恢复或升高,因此称这些金属离子为酶的激活剂。酶的特异性: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度的催化能力,高度的底物特异性、不稳定性和可调节性。酶的最适温度:使酶发挥最大催化效力时的温度为最适温度。酶的分类:酶可分6大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等。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与酶底物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可与底物分子竞争酶分子中底物结合部位从而抑制酶的活性。辅酶:指结合酶分子中的非酶蛋白部分,是酶发挥催化作用所必需的,常与酶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同工酶:同工酶是一类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分子组成、结构及理化性质有差异的酶,同工酶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协调体内的新陈代谢。酶的相对专一性:若一中酶只催化一类具有相似结构或相同化学键的底物气反应。即称酶的相对专一性。单纯酶:单纯酶类化学本质是单纯蛋白质,分子中只含有由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键,故本身被水解后只得到氨基酸。结合酶:结合酶类分子中除含多肽键外,还有非蛋白成分,即耐热的小分子辅助因子。辅助因子包括无机的金属离子或有机的辅机或辅酶。功能性酶:功能性酶是细胞合成后分泌入血,主要在血中发挥生理功能的酶。非功能性酶:是与细胞内代谢有关的酶,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仅在组织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后漏入血液,或细胞破坏时大量释放进入血液后,血液中酶活力才会升高。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溶解于脂溶剂而不溶于水,主要为维生素A、D、E、K,可在体内存储,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常溶于脂质中,且伴随脂质共同吸收。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均不能存储,多余的即从尿液中排出,因此需要经常从食物中摄取,现知8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均作为辅酶和辅基的主要成分,参与体内酶促反应中化学基团的转移。泛酸:也即维生素B5,又名遍多酸,因其在生物界分布广泛而得名,泛酸的重要性在于他是辅酶A(CoA)的组成成分,广泛参与体内糖、脂质、蛋白质代谢中酰基的转移反应。叶酸:叶酸也即维生素B11,由喋呤啶,对氨基酸甲酸与谷氨酸三部分组成。体内由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生成四氢叶酸,其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参与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生物素:也即维生素B7,以共价键与酶蛋白牢固结合,起着体内羧化酶的辅基作用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水溶性维生素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分子结构简单,是仅由6个碳原子组成的环状不饱和多羟基化合物。糖酵解:在相对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经不完全水解最终产生乳酸的代谢途径成为糖酵解,所释放的能量不多,为不能进行有氧氧化或氧供不足的组织提供能量。三羧酸循环:是乙酰辅酶A氧化脱氢,脱羧的循环反应过程,其起始化合物为一个三羧酸的柠檬酸而得名,三羧酸循环也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的共同途径。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转变生成葡萄糖或糖原的代谢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糖异生的原料是乳酸、甘油、丙氨酸等部分氨基酸的一些非糖物质,糖异生主要在肝中进行。糖原分解:由肝糖原分解生成游离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其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肝糖原可以分解游离葡萄糖释放入血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浓度受激素等的调节而保持相对恒定,正常人的空度血糖浓度为3.9-6.1mmol/L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来源为: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2、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3、糖异生作用。去向:1、被全身各组织摄取氧化分解供能2、转变成糖原存储3、转变生成其他糖类4、转变成糖物质脂肪等。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过程底物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而生成ATP,这种ATP生成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糖原:是人体内糖的存储形式,是以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主要存在于肝和肌肉细胞中。糖原合成: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代谢过程称糖原合成。乳酸循环:若糖异生生成的葡萄糖经血循环运回肌肉中再合成肌糖原,即称为乳酸循环。肾糖阈:肾在血糖浓度不超过8.9mmol/L时有将其中糖全部重吸收的能力,此值又称为肾糖阈。糖耐量曲线:是早期诊断轻型糖尿病人所用的试验方法所描给出来的曲线,它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糖浓度为纵坐标绘制成曲线。现多用二点法测定,即口服糖前吸口服糖后2h抽两次血的检测方法。脂质:脂质是一类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并能在体内被利用的有机化合物。脂质包括脂肪(三酰甘油)和类脂(胆固醇、磷脂等)两大类。三酰甘油:脂肪由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通过脂键相连组成,医学上常称为三酰甘油。血脂:是血浆中脂质的总称,其中主要成分为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磷脂。脂质动员:脂质组织中存储的三酰甘油,经三酰甘油脂肪酶等的连续催化,水解生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释放入血,共全身各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利用,称为脂质动员。酮体:指脂肪酸在肝细胞内氧化分解时产生的中间产物,主要为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所必需的,但自身不能合成而必需由事物提供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脂肪酸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主要方式,即从脂肪酸羧基端的β-碳原子开始氧化,每次分解下来的是含有2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是广泛分布于外围组织细胞表面的一类受体,能识别血液运输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将其吞噬到各组织细胞内,释放出的胆固醇酯可供组织细胞利用或存储。高脂血症:血脂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即为高脂血症,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高脂血症指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分别称为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脂血症实际上是高脂蛋白血症。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统称为载脂蛋白,目前已知主要有A、B、C、D、E5种。他们不仅结合脂类稳定脂蛋白结构,且运输脂质,也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氧化磷酸化:指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和电子沿呼吸链传递过程逐步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物质氧化与ADP磷酸化紧密偶联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体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解偶联作用:若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不受阻断,而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作用被接触,导致氧化过程进行是不能合成ATP,这就是解偶联作用。呼吸链:在体内物质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成对氢原子经过多种酶和辅酶催化的氧化还原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于氧结合生成水,逐步释放的能量可驱动ATP生成,由于该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这一包含多种氧化还原组分的传递链称为呼吸链。高能磷酸键:体内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统称为高能化合物。不同的化学键所含键能不一样,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29.26~58.52kl/mol的化学键称为高能键,高能键与磷酸根相连的称高能磷酸键。体内常见的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有ATP、磷酸肌酸、磷酸烯醇是丙酮酸,1.3-二磷酸甘油酸等。单加氧酶:能催化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子中的反应,使底物氧化为ROH。过氧化物酶体:为膜包围的球状细胞器,存在于肝、嗜中性粒细胞、肾及小肠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都是以血红素为辅基,能催化H2O2分解,生产H20而解除其毒性。细胞色素:是以铁卟啉为辅基的结合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的组织细胞中,因其为细胞内的色素物质,故名细胞色素。ATP合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主要由F1(亲水部分)和F0(疏水部分)组成,F1为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颗粒状突起,催化ADP磷酸化而生成ATP。ATP合酶本身有水解ATP的活性,所以也称为F型ATP酶,但在生理条件下只有合成ATP作用。呼吸链抑制剂:是通过阻断呼吸链某一环节的电子传递而抑制氧化磷酸化。自由基:指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常见的氧自由基除超氧阴离子外,还有羟自由基等。营养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分别为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氨基酸代谢库:机体内外源性氨基酸与内源氨基酸混在一起,共同组成氨基酸代谢库,代表了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概况。联合脱氨基作用:将氨基酸转氨基作用和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偶联起来的脱氨基方式称为联合脱氨基作用,它是体内各种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转氨基作用:是指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另一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成α-酮酸的过程,转氨酶是催化此过程的酶。鸟氨酸循环:人体内氨
本文标题:03179自考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9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