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模拟卷(含答案横排版)
2013高三历史复习周测卷姓名:班级:成绩: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D.宋朝程朱理学2.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学派是A.智者学派B.苏格拉底学派C.启蒙思想家D.自然哲学家3.希腊音乐大师范吉利斯在电影《1492:征服天堂》插曲中写道:“征服了天堂的你,却征服不了黄金的欲望;执着的水手,却没有看到东方的黄金和香料。”“你”所指的是哪一位航海家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4.《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机器是新纪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B.工厂制的生产模式造就了现代工人阶级极强的组织纪律性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作环境的改善D.工业化带动家庭结构转型5.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6.美国历史学家J·布鲁姆说:1787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一个国家平等的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对这段话的看法正确的是A.美国新政体的建立彻底实现了人人平等B.联邦制民主共和国是大国最为适合的政体C.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创造D.美国政体的优越性在于实现了对政府权利的制约7.法国《人权宣言》被誉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和“新制度的诞生证书”。主要是说这一宣言A.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任务彻底完成B.成为美国《独立宣言》的理论依据C.宣告了法国共和制的确立D.以法律形式否定了王权、神权和封建特权8.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确立党新时期基本路线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9.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指出:“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布热津斯基是想说明A.美国利用中国牵制苏联B.苏联不关注中美关系C.美国利用苏联打击中国D.美国打压苏联来限制中国10.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的核心是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11.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12.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38.(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在前人有关济贫规定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伊丽莎白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它规定,以教区为济贫的基本单位,将贫困者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无工作能力的老病残障者,一类是失去依靠的,最后一类是有劳动能力者,对于这一类不予救济,强制其做工自给。救济资金的来源分为济贫税、自愿捐款以及罚款三项。作为旧济贫法的补充,1662年颁布《住所法》,它规定,穷人只有在他的出生地才有可能得到救助,凡变更居住的的人,只要新居住地的管理人员认为其有可能成为救济对象,即可以将其驱除出境,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材料二: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建立有三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同时规定,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管理员不再是无薪俸的义务工作者,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领取工资。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政府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材料三:过去政府保证的基本人权是说,你可以自由地去争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争取得来,争取不来,政府管不了了,竞争的结果是,你失败了、你破产了、你没饭了,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现在把政府的职能转变过来了,在经济上的保障,就是说,不饿死人也是政府的职能了,这个最低的保障就是,无匮乏的自由变成了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我觉得在美国的观念上是一个很大的革命。——资中筠谈罗斯福新政“大国崛起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济贫法对接受救济的人做了哪些规定,这一法律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新济贫法如何认识。(8分)(3)材料三的美国政府在保障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其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6分)(4)综合以上材料,得出什么认识。(4分)39.(24分)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郭松焘诗文集》材料二: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三: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6分)(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8分)(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向。(6分)(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高三历史周测试卷2012年11月9日历史答案12—16.CABBB17—21.CDAAA22—23.DC38、答案:(1)按照教区划分贫困人员;明确受救济的条件;明确救济资金的来源;(6分)旧济贫法第一次将政府济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其成为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济贫税的设置,使济贫工作有了法定的经济来源,对缓解贫困起重大作用。(4分)(2)背景:政治上,英国有君主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产生,经济上,工业革命进行,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思想上:自由主义盛行,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6分)认识:社会济贫法极为苛刻的救济条件,让许多贫困者难以得到救助,社会贫困问题不能得到解决。(2分)(3)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直接救济;推行以工代赈。(2分)意义:政府担负起真正救助社会贫困人群的责任,保障了基本人权;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促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4分)(4)政府勇于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并加大力度开展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经济改革分配体制;减少贫困人口缓和社会矛盾。(4分.其他言之有理者酌情给分。最多不超过4分)39、答案:(1)态度:顽固而愚昧地反对机器生产。(2分)观点:厌恶官绅的保守心态。2分阶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革命派)(2分)(2)态度:热切追求新生活习俗。(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等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完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4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特征:新思想与旧思想冲突,例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维新派论战。(2分)(3)影响:人们积极接受、推进文明习俗。(2分)趋向:由繁琐走向简约文明;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存在地区性发展不平衡。(4分)(4)影响:为人们观察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新视野;使史学研究更全面、更丰富。(4分)
本文标题: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模拟卷(含答案横排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3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