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现代史第7讲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案
1专题三中国现代史第7讲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二.核心梳理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成立是各项政2治制度确立的前提。(2)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立: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②正式确立: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继续存在。③初步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②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宪法和法律遭破坏:无政府思潮泛滥,严重践踏人权。(2)党组织的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3)政治制度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1)纠正历史错误: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2)颁布并修订宪法:1982年颁布新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3)完善法律体系:颁布各种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为,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村委会、居委会由村民、居民选举产生,大力推进村民、居民民主自治制度建设。(5)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合作方针发展为十六字,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三.思维点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制度必然要体现国家性质,体现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实行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映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要求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种制度共同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四.难点突破(一)新中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果1.两部纲领性文件(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3②性质:临时宪法。③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④意义: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②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③内容: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④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体表现在:其一,性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一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掌权,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它与西方国家的阶级关系、政党制度、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实质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其二,代议制机关组成人员的阶级基础不同。西方国家议会虽然打着“全民的”、“普遍的”、“平等的”、“超阶级的”选举制度招牌,其实选出的议员多数是有产者,或者是有产阶级的代理人和辩护士。从表面上看,议员都是由选民选举的,似乎是民主的,但实际上是有钱人的民主,是一种金钱和权力的交易。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代表机关的组成人员则都是根据人民意志选举出来的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行使国家权力。其三,职权不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今世界最民主的制度。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4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和各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机构的职能作用,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总统(政府)、议会、司法三权分立,矛盾很多,难以统一。其四,与选民关系不同。西方国家议会议员一经选出后,选民无权罢免。这说明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不彻底性。而我国的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说明人民权力的至高性和权威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办事。考点二:祖国统一大业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三.思维点拨5——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1.两者性质不同: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涉及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对台湾拥有不容置疑的主权。港澳问题是西方国家强占中国固有领土导致的历史问题,涉及英、葡两国,对中国而言属于恢复行使主权。2.能否保留军队是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重要区别之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只要完成了领土的统一,台湾在国际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出现,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1.图解“一国两制”的内涵2.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原因(1)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强大。(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4)群众基础:港澳人民渴望回归。考点三:新中国的外交一.知识网络6二.核心梳理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了“万隆精神”。3.三个时期和特点(1)奠基时期(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4.四个具体表现: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5.主要成就(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三.思维点拨——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综合认识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权的阶级属性、国家利益以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从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我们可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第二,“弱国无外交”。四.难点突破——新中国各个阶段外交政策的特点、原因、主要活动及作用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1)特点:“一边倒”,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2)原因: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3)主要活动: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4)作用:使新中国在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73.20世纪80年代起(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3)主要活动: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如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如2001年举办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如2001年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4)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地位举足轻重,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感悟高考:近3年高考真题汇编例1:(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紧扣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召开,当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在我国确立,为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为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宪法保障,据此排除A、D两项。标语口号以“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最为恰当,选择B项。“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根据时间可直接排除C项。例2:(2012年高考天津卷)“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一国两制”政策,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项。例3:(2012年高考天津卷)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8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例4:(2013年江苏高考9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例5:(2013年江苏高考11题)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答案】D例6:(2013年安徽高考18题)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答案】C例7:(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39题)(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材料二:1950年,中
本文标题: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现代史第7讲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8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