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养成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通过个体的感受和实践,达到不需要外力和内部意志控制,就能自觉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1]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是人们在对具体人、对事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对人的一生起积极作用的习惯。“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目前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国际交流及开放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来看,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面对中学生成长的困惑或问题,如何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对终生发展有益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反映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持久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甚至贯穿于人的一生。教师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制定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还应意识到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会出现反复,进而采取合理的策略。二是全面性。养成教育的主体不只是教师,养成教育的场所也不局限于学校,养成教育的途径也不仅仅通过教学活动。养成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的实施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家长、教育行政及管理服务人员、社会其他相关人员甚至包括学生自己;它的实施渠道涵盖了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它的实施场所既包括学校,也包括家庭和社会。三是情感性。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多次的反复强化,在主体身上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形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其表现就往往不用通过意志努力和外力影响而自然而然表现出来,而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就是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故事渲染、案例分析、亲身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初中生养成教育而言,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最终使初中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当前我们学校普遍还是把知识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任务来抓,而对于知识之外的东西如对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关注很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对传统德育“重知识、轻行为”教育的改革,体现了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广大家长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从潍坊教育实际看,虽然市教育局提出了高中招生与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为1:1的要求,但从初三学生的分流工作来看,最初愿意让孩子报考职业技术学校的家长比例很少,但往往中考结束后,中考落榜生不得不报考职业类学校,而这些报考职业类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行为习惯养成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问题,这一点上家长同志往往忽视,忽视孩子落后背后的问题,这一点上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为此,从家庭教育层面如何从一开始就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特点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十分广泛,综合起来初中生应主要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以下四类:1、做人的好习惯(诚信、负责、自信、善于与人交往)2、做事的好习惯(做事有条理、讲究效率、善于合作、积极选择)3、学习的习惯(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合作探究、不断自我更新、与课程同步)4、生活的习惯(坚持锻炼身体、节约、科学饮食)”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变化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可以说初中阶段也是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对于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同样要注意以下特点:1、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后天性特点。“习惯不是有遗传得来的,他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从生理机制讲,良好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2]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后天性特点,能使我们有意识的、有目的地进行良好习惯的训练,防止克服不良习惯的形成,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2、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稳固性特点。稳固性是指某种习惯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的特点。对于这一特点我们应时刻注意将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渐采取行为强化、及时评价、建立评价档案等多种形式加以固化下来,以免良好行为习惯发生转变。对于这一点上我们要时刻注意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行为习惯,时刻注意克服不良习惯的形成。3、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自动性特点。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形成自然而然的动作,不需专门思考和努力,可使人节省时间和精力。“从心理机制上看,良好行为习惯是一种需要。”[3]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他不需要别人的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行为习惯也是如此。如,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课前主动预习、课中积极发问、课后及时复习等必要的学习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4、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情境性特点。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它伴随着一定的情景出现而出现。也就是说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如:升旗时,站姿、行注目礼;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主动让座等。5、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可变性特点。良好行为习惯虽然具有稳固性特点,但也不绝对,随着一种行为习惯的强化减少,随着行为环境的改变,良好行为习惯也可能向负面方面转变,这一点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我们在学校里要求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保护坏境的好习惯,但随着环境的改变在郊游时有的学生出现乱丢垃圾问题。这说明学生的习惯受情景所制约。要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泛化,就要在各种场合实现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中外教育专家都进行过较系统的理论分析,本论文研究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了以下主要理论,现结合实际进行简要分析: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近现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杰出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在改造中国教育的时间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提出了“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在做中学”等观点,对于当前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是如此。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写道:“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老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4]陶先生“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的理论提示我们,对于初中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要注意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发现学生习惯教育的问题所在,通过对问题的整理筛选确定不良行为习惯问题,找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向,注重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情境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到:“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获得。”[5]借鉴这一理论,我们在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逐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这一点上形成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活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2、福泽谕吉论习惯。“福泽谕吉,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认为,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上一代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家庭风气、社会舆论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的形成。”[6]因此,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去完成。福泽谕吉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在儿童道德教育和习惯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这种家庭教育比入学后的学校教育更加有力和有效。福泽谕吉的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对于初中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要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因素,使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苏霍姆林斯基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他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道德培养离不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他认为,只有当道德行为发展到形成习惯的阶段才真正体现为道德信念支配下的行动。他指出,应当从儿童幼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道德训练,开展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以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道德准则的理解逐步加深,道德情感也会逐步丰富,最后他们就会把道德准则最为自己精神生活的内容和行为准则,并最终形成习惯和道德信念。”这一理论揭示了良好行为与道德培养的内在关系,提示我们注意在良好行为习惯中培养道德习惯,从而形成道德准则,道德准则最终形成道德信念。4、“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同时他认为习惯不嫌其多,当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叶圣陶先生的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5、“皮格马利翁效应”与习惯养成。目前人们所熟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赏识教育的的基础。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自身的看法。丘吉尔说过:“你要想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去赞美他。”赞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良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在习惯养成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家长要对学生日常良好行为表现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对学生改掉不良行为的点滴上给予及时肯定,学会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6、自我教育理论与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因素对于成才的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和评价自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但他一旦形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生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他在人的成才的各种因素中,成为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我们应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应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注重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不断创造德育情境,让学生针对具体行为习惯问题,通过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真正使行为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本文标题: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77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