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6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全真模拟理科综合理科综合生物卷(带解析)
试卷第1页,总10页2016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全真模拟理科综合理科综合生物卷(带解析)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核糖体附着高尔基体上,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B.可能发生碱基配对的场所有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C.细胞中能产生[H]和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D.红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答案】B【解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A错误;人体细胞的线粒体中可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核糖体中可进行翻译过程、细胞核中可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反应过程均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B正确;人体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C错误;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错误。【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名师点睛】1、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2、正常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碱基互补配发生在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因此真核细胞中发生碱基互补配的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3、人体内成熟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分别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二者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2.图1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2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B.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C.图1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D.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图1中的b点时【答案】A【解析】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为1或2,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A正确;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B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单体数目没有出现过减半的情况,C错误;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于图1中的a点时,D错误。【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名师点睛】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试卷第2页,总10页同DNA;(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DNA。3.如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请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A.淀粉溶液量B.温度C.pH值D.唾液量【答案】A【解析】改变底物的量,产物的量则会减少.图中对照组的还原糖生成量一直多于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故改变的是淀粉溶液量,即降低了淀粉溶液量,A正确;改变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B错误;改变pH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C错误;改变唾液量,即唾液淀粉酶的量,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D错误。【考点定位】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名师点睛】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4.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试卷第3页,总10页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B.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答案】D【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A错误;过度放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B错误;诱捕棉铃虫种群中的雄虫,使得性别比例失调,雌性个体的交配机会减少,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下降,这是控制害虫的常用方法,C错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过程,D正确。【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种群的特征【名师点睛】1、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3、诱捕雄虫,使棉铃虫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下降。4、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5.黄猄蚁是聚果榕上常见的蚂蚁种类.黄猄蚁能通过捕食在榕果表面产卵的寄生榕小蜂,减少其在榕果上的产卵;但是对进入榕果的传粉榕小蜂捕食较少.那些有黄猄蚁栖息的榕树上榕果种子产量较大.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黄猄蚁与聚果榕之间存在能量流动关系B.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峰之间存在寄生关系C.两种榕小峰、黄猄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传粉榕小峰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黄猄蚁与寄生榕小蜂之间是捕食关系,存在能量流动,A错误;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峰之间不是寄生关系,寄生榕小蜂与聚果榕是寄生关系,B错误;由分析可知,两种榕小峰、黄猄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正确;传粉榕小峰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但是不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间关系【名师点睛】生物的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由题干信息可知,黄猄蚁捕食寄生榕小蜂,寄生榕小蜂通过在榕果表面产卵影响榕果产量,传粉榕小蜂能促进传粉增加榕果产量,黄猄蚁捕食寄生榕小蜂、不捕食传粉榕小蜂而间接增大榕果的产量,因此榕小峰、黄猄蚁、榕树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试卷第4页,总10页6.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捕鱼时尽量捕食成熟的鱼,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B.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能影响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C.稻田里的水稻呈高低错落分布,使群落呈垂直结构,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农田除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C【解析】捕鱼时尽量捕食成熟的鱼,会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这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A正确;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能破坏害虫的正常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B正确;稻田里的水稻是一个种群,没有垂直结构,C错误;农田除草能减少杂草对太阳光能的竞争,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名师点睛】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7.黑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生植物.将黑藻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处于理想状态),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结果如表所示.(1)根据表中数据,在图1坐标中绘出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直方图.__________(2)根据表3可知:黑藻的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原因是__________.(3)若在昼夜不停的光照下,黑藻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__________;若每天光照10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环境中,温度保持在30℃的条件下,黑藻__________(能/不能)生长.图2表示黑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数字代表物质,字母代表细胞器.(4)图2中,a结构表示__________,物质③表示__________,物质②在b结构中的__________处参与反应,物质④在c结构中的__________处参与反应.试卷第5页,总10页(5)根据表中数据,b结构产生的④最多时的温度是__________.【答案】(1)如图(2分)(坐标含义1分,柱状图1分)(2)一定温度范围内,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分)(3)25℃不能(4)液泡丙酮酸类囊体膜(类囊体)线粒体内膜(5)35℃【解析】(1)表格中光照下吸收CO2为光合作用的净释放量,黑暗中释放CO2为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因此可以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吸收CO2总量,如5℃为1.5,10℃为2.5等等.由此作图即可.具体见答案。(2)一定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黑藻的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在昼夜不停的光照下,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25℃时,净光合作用最高,最适合植物生长,30℃时每小时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是3.00+3.53=6.53mg/h,所以光照10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环境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为:10×6.53-24×3.00<0,故植物不能生长。(4)图2中,a结构表示液泡,③是丙酮酸,②水的光解在b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处参与反应;物质④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在c线粒体的内膜处参与反应。(5)据表分析,35℃时每小时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是3.50+3.00=6.5mg/h,产生的氧气最多。【考点定位】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8.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卷叶螟、青蛙等生物。图1是该生态系统参与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e代表过程;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为J/(hm2·a)。回答有关问题:(1)图1中缺少的过程是(用图中文字和箭头表示),b、c、e过程中碳以形式流动,写出图1中的食物链。(2)图2中A表示的含义是,B的数值为J/(hm2·a),C的来源有同化的能量。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J/(hm2·a)。试卷第6页,总10页(
本文标题:2016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全真模拟理科综合理科综合生物卷(带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8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