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新人教版必修1
1单元检测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古人云:“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郡县制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D.内阁制答案B解析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A、C两项形成于秦朝;D项形成于明成祖时期。2.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禅让制答案B解析吃团圆饭的习俗反映出中国人民重视亲情,故吃团圆饭的习俗受到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深远影响。3.“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色彩浓厚C.政治等级森严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答案A解析“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说明了继承权力的唯一性原则,这实际上说明了宗法制的继承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4.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了解到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本题选C项。A、B两项说法在材料2中没有体现,D项明显错误。5.下图是秦始皇,他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着。这突出说明()A.秦朝服饰丰富B.秦朝注重礼仪C.皇权至高无上D.他对服饰很讲究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的服饰从名称、装饰和用途来看都是特殊的,这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答案B解析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突出特点是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A、C、D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公经过朝议的方案供皇帝裁决,可以避免皇帝决策的失误。A项不能体现,C、D两项说法错误。8.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郡县制的实行C.封建制度的确立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3答案B解析“化家为国”中的“家”体现了西周宗法制血缘关系在政权中的重大作用,“国”则体现了郡县制实行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因此,B项正确。9.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西汉初郡国并行制造成了王国问题,与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的动机相矛盾。10.“我要用奸臣去监视忠臣,用忠臣去威胁奸臣。”这是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汉武帝独特的“用人之术”。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封建专制皇权B.显示用人不拘一格C.鼓励大臣相互牵制D.表明自己心胸豁达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中要求选择的是“根本目的”,封建皇帝采取的任何措施,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专制皇权。1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的尚书台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D.元朝的行省制答案B解析首先应注意本题是解决相权问题的,可以排除D项,另一方面从这一制度具有程序性、合理性和效率高等特点,可以考虑有分工合作的内容,由此判断B项正确。1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4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答案C解析宋代设置枢密院执掌军权,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13.《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B.设置枢密使C.实行三省制D.实行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元朝疆域空前扩大,为了有效统治地方,元朝统治者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在地方设立行省,对地方实行有效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14.程天相说:“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只有落第秀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很少反抗封建统治,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15.“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答案B解析朱元璋要废除的是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宰相制度,而不是仅限于胡惟庸本人或者胡惟庸集团,故B项为正确选项。16.“洪武皇帝……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处理国家大事。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繁多的政务,没有实际权力。517.我国清代军机处能够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这意味着它()A.制约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提高了朝廷的行政效率C.压制了相权的恶性膨胀D.改变了政治制度的本质答案B解析从“迅速处理……”“简化了……”“行事快捷”等材料信息可知,军机处提高了清朝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A、C、D三项表述错误。18.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A.宫廷内部的森严等级B.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D.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答案B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C、D都不是故事反映的本质,只反映了表面现象。故正确答案为B。19.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中央机构演变的共同影响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2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答案B解析自从秦始皇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皇帝的权力总体趋势是不断加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6分,共50分)21.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方法一史料研读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6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4分)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6分)方法二问题讨论(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4)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2分)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②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答案(1)皇帝将泄密的一律处死;皇帝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而不满。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3)方式与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4)皇位世袭;预立太子;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军国大权。(5)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皇帝是专制的象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题据材料关键信息“见丞相车骑众,7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始皇……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归纳皇帝的做法;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第(2)题主要从材料二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得出其特点;从材料三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第(3)题需要对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加以归类得出结论,第(4)题是对中国皇帝制度特点的归纳,除了皇帝独尊之外,还应该包含皇位继承方面、皇权方面的特点。第(5)题注意要用辩证的观点归纳。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材料三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
本文标题:2015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8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