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3高考二轮复习第三章第2节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1页共10页第2节文学类文本阅读【聚焦重难点】1.了解理清“文脉”对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性,掌握理清“文脉”的基本方法;2.掌握筛选、概括信息的方法,学会全棉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3.掌握“作用题”命题的基本形式,熟练运用常见作用题的解答思路;4.学会根据语境推敲文学类文本中内涵丰富语句的含义,掌握赏析语言表达特色的常见角度及艺术表现手法;5.了解探究题的命题特点,掌握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高考对接】“考点”小说:1.情节阅读鉴赏2.人物形象鉴赏3.环境阅读鉴赏4.概括(探究)主题内容5.表达技巧鉴赏【应对方法】高考小说的命题主要围绕着五个关键词: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主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探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小说的深刻思想;从人不同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我的见解。小说的解读方法多样,这里推荐一种适用面广泛,操作方便的,便于迅速切入要领的答题方法,即“四级概念整合法”。环境类考题:往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情节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三方面作用;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主题类考题: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入手,甚至还要考虑到情节推进、社会环境设计等。(例题一)(2012年福建卷)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2页共10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双琴祭梁晓声(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3页共10页(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C、第8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D、第10、11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解析】A选项有误,应是不把琴卖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D选项第10、11段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答案】AD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析】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要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答案】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4页共10页【解析】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答案】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散文:1.把握散文结构2.理解词句含义3.鉴赏表达技巧4.赏析形象内涵5.评价主旨和情感六、散文探究(例题二)(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5页共10页(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4.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解析:题目考查了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动作描写,整个“抓药”的细节只用了几个传神的动作就刻画出三个阿姨抓药的娴熟。答案示例: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5.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解析:引发的联想或者是引用等等的用意多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上来解答。答案示例: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③丰富文章的内容。6.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意图,多从上下文的联系以及作品的主题来考虑答案。答案示例: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本文标题:2013高考二轮复习第三章第2节文学类文本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5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