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二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浙教版必修3.
第二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一反射与反射弧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①,②,③,④,⑤,⑥。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神经节2.分析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有个神经元。3(2)直接刺激④,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不属于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形式传导。电信号(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膜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____________外流动作电位_____________内流外正内负K+外负内正Na+(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电位差(4)传导方向: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知识点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①,②,③,④,⑤,⑥。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中。(2)释放:递质只能从释放,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乙图中A、B的突触类型A:;B:。另外还存在轴突—轴突型。轴突—胞体型3.分析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的原因轴突—树突型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连线言语区及其损伤症言语区损伤症知识点四人脑的高级功能①白洛嘉区——a.表达性失语症②韦尼克区——b.运动性失语症一、理解运用能力1.判断有关反射及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的正误。(1)阻断传出神经,刺激后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2011·上海卷T7C改编)()(2)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2014上海卷T24B)()√√(4)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2014·江苏卷T11A)()(3)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2012·海南卷T15D)()2.判断有关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叙述的正误。(1)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2013·海南卷T19A)()(2)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2013·海南卷T19C)()××√√(6)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2012·海南卷T14B)()(7)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2009·江苏卷T2D)()(8)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2014·江苏卷T11D)()(5)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2012·海南卷T15B)()××√√3.(2008·海南卷)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答案:C二、读图析图能力据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回答问题:(1)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却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答案:(2)分析兴奋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中信号形式的转变。答案:可大量释放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理清脉络]考点一反射的类型与反射弧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有非条件反射实例意义特点概念类型①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②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二者联系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实例意义特点概念类型―――→条件刺激强化2.反射弧完整性分析(1)感受器、传入神经元或反射中枢受损,刺激后既无感觉,又无效应。(2)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受损,刺激后可有感觉,但无效应。[典例1]下面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轴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B.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仍可产生正常的反射活动C.如果①处受损则人体不能产生相应感觉,但是能够对图中刺激作出反应D.被针刺后缩手和害怕被针刺而缩手都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非条件反射[解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不是轴突;当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传出神经纤维)仍可产生缩手反应,但这不能称为反射,只有完整的反射弧作出的反应才叫做反射;①是把脊髓的信息传给大脑的,①处被破坏后,只会影响信息的上传,人体仍可在低级中枢(脊髓)的参与下对刺激作出反应;被针刺后缩手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害怕被针刺而缩手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答案]C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1.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反射是完整反射弧进行的活动,若反射弧结构不完整,进行人为刺激时,尽管能够引起效应器的活动,但不属于反射,如传入神经元损伤时,刺激传出神经元,效应器能反应,但不能称为反射。2.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若刺激过强或过弱,都将导致反射活动无法进行。[针对练习]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1)结合具体的反射弧考查反射活动的过程。(2)判断某一生理活动是否属于反射。1.以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中,反射中枢位于________中。(2)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元(如图所示),立即刺激A端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和黏膜中,反射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2)刺激A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故不能称为反射。答案:(1)皮肤脊髓(2)能不能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合理即可)考点二以模式图为载体,考查兴奋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过程:静息时静息电位:刺激形成原因: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K+外流电位表现:外正内负兴奋时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电位表现未兴奋部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兴奋传导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电位变化……结果:已兴奋部位恢复原来的静息电位状态刺激过程:未兴奋部位产生(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常见类型:神经元之间:①轴突-胞体型;②轴突-树突型;③轴突-轴突型。神经肌肉接点:图示略。(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典例2]下面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bc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B.轴突膜处于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解析]图中代表的是在某时刻神经纤维上各位点的膜电位。ac段的膜处去极化过程,钠离子内流导致,ce段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钾离子外流导致。[答案]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1.混淆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测量方法(1)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下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2)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膜上的传导: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如下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不能准确判断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1)在神经纤维上: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针对练习](1)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分析膜电位的变化。(2)刺激反射弧中某一点,判断电流表的偏转方向和次数。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2.下图甲所示,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1~2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情况,绘出的曲线如图乙,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该电流表测量的是膜外的电位变化,由图甲知a处先兴奋,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一次,随后b处兴奋,指针向右偏转一次,故此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应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项符合题意。答案:D3.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解析:a点受刺激时,膜外由于Na+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答案:D图表信息获取能力膜电位变化曲线[典型图表][信息解读]a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膜为极化状态。此时K+通道开外,K+外流。ab段——外正内负,膜为极化状态。处于去极化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内流。bc段——外负内正,膜为反极化状态。处于反极化过程中,Na+通道继续开放。cd段——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解题技法]分析曲线变化时应结合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强化训练]1.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解析: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增大。答案:B2.(2011·浙江高考)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解析:a~b段和b~c段分别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Na+内流,顺浓度梯度进行,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d段和d~e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
本文标题: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二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浙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0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