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6年高考政治大题狂做专题08(解析版)
1.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节点,依法治国将从政治方略走向全面、具体的法治实践。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时间会议内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007年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6分)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2)结合材料二,请分析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意义。(4分)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3)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以“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8分)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答案】(1)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要求不断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探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义务。(每点2分,正确答出3点给6分)(2)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1分)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威信;(1分)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1分)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1分)(3)答题示例:(8分)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要求全社会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观念。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树立法治观念有利于促进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利,依法行政,树立政府权威;有利于党更好的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公民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政府要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切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党要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活动准则。评分说明:等级水平分值等级描述水平36-8围绕主题,结合相关主体,从提升民众法治信仰的意义、价值、途径、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知识运用准确完整,观点正确,能很好地结合材料加以论述,有一定的深度,语言表达逻辑性强。水平23-5围绕主题,从某一主体或某一方面展开论述。知识运用比较准确,观点正确但不全面,能够结合材料加以阐述但不够深入,语言有一定逻辑性。水平10-2不围绕主题,泛泛而谈;没有明确观点或观点错误;简单罗列知识,没有逻辑性;阐述观点时使用知识错误。【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意义、依法治国方略学科网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材料一: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进程时间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作用和意义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实现了从法制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提出推进依法行政。走向全面法治阶段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原则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的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走向全面法治[来源:Zxxk.Com]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来源:Zxxk.Com]确立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材料二:《决定》首先树立了宪法的权威,强调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基础性地位,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材料三:《决定》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开启法治经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是市场良好运作的前提。法治经济是按照经济规律运作的经济,它是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的;法治经济的另一面是信誉经济,要减少交易的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交易双方必须诚实守信。所以,这种经济实质上是法治与德治统一的经济。(1)结合材料一,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进程(4分)(2)请结合所学《政治生活》知识,简要阐述如何树立宪法权威?(4分)(3)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经济界别的政协委员张某,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建议》,请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帮助他完成这份提案。(4分)【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从1997年至今,我国立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依法治国的理论,有力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依法治国理论不断深化发展,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依法治国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向前发展。(每点2分,共6分)(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每个公民要积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政治义务。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做到全民守法。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树立政府的威信。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立法机关,要行使立法权,做到科学立法。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即遵守宪法和法律。(每点2分,答到其中3点即得6分。如从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执法部门严格执法等角度可酌情给分)(3)建议:国家层面: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③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④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国家层面2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得2分)市场主体层面:①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②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守法经营,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案小组或提案人(签名):张某(每点1分,答到其中6点即得6分)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义务、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则、政府依法行政、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全国人大的性质、权力、科学立法、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执政方式、政党制度、市场秩序、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基本经济制度学科网3.(26分)回望2014年,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打破行业垄断壁垒,价格改革首当其冲,2014年我国陆续开放了电信业务、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等26项商品和服务价格,放松铁路运价管制。更加灵敏的价格机制,为吸引社会资本,打破垄断,特别是加快放开电力、电信等垄断性竞争性环节奠定基础。材料二:2014年,我国发动改革攻坚战,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营改增”不断扩围,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电信业先后被纳入试点范围,对服务业定向减税,对“三农”、小微企业定向降准;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新农保城居保并轨,全面推开大病保险,加强农产品流通等骨干网建设,推进消费品安全立法,严惩“黑心”食品、旅游“宰客”等不法行为。材料三:2014年我国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食品安全法、行政诉讼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一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审议;一起起冤假错案得以纠正,“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禁止刑讯逼供”等司法理念得到贯彻实施;政府等带头自我革命,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打破行业垄断壁垒为什么价格改革要首当其冲,(6分)并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说明材料二中国家所采取的举措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评论材料三中相关举措(12分)【答案】(1)价格改革要首当其冲的原因:①市场主要通过价格涨落和供求变化来配置资源,推动价格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②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缺陷,推动价格改革是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经济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③推动价格改革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④推动价格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每点2分,任3点即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①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综合发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社会生产四个环节的作用。(2分)②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营改增”扩围,对服务业定向减税,对“三农”、小微企业定向降准措施,能增强活力创业活力,减轻企业负担,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2分)③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加强农产品流通等骨干网建设,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的发展。(2分)④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推进消费品安全立法,能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又有利于扩大
本文标题:2016年高考政治大题狂做专题08(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3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