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4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题型分解全攻略题型六信息给予类突破新人教版
1【金版教程】2014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题型分解全攻略题型六信息给予类突破新人教版1.[2013·西城期末]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的自动死亡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判断应用能力。细胞凋亡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神经元与靶细胞建立连接未必是一对一的关系;细胞凋亡是受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死亡,但也受环境影响。答案:D2.[2013·长春调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测定人参愈伤组织中ATP的含量,以研究人参细胞能量代谢的特点。荧光素酶价格昂贵,为能准确测定ATP的含量,又能节省酶的用量,学习小组探究了“测定ATP含量时所需荧光素酶溶液的最佳浓度”,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荧光素酶溶液的浓度B.由图可知该实验共设置了8组不同浓度的荧光素酶溶液C.实验涉及的浓度中,e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为最佳浓度D.因ATP全部被水解,e、f、g点所对应的发光强度相同解析:本题考查了酶和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的是“测定ATP含量时所需荧光素酶溶液的最佳浓度”,那么实验的自变量是荧光素酶溶液的浓度,由图可知,实验中配制了0mg/L、10mg/L、20mg/L、30mg/L、40mg/L、250mg/L、60mg/L7组不同浓度的荧光素酶溶液;结果表明随着荧光素酶溶液浓度的增大,发光强度逐渐增强,实验涉及的浓度中,e点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且需荧光素酶浓度低,故e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为最佳浓度;e、f、g点所对应的发光强度相同且保持稳定不变的原因是ATP总量的限制。答案:B3.[2013·山东潍坊高考模拟]塑化剂具有类雄激素的作用,在48小时内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但能引起男性生殖能力下降,据此推测塑化剂()A.能被人体分解B.可引起人体内雄激素减少C.通过神经调节影响生殖D.不会对垂体产生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从新情境中获取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意可知塑化剂具有类雄激素的作用,其进入人体后,可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进而引起雄激素分泌量减少,从而影响男性生殖能力。答案:B4.[2013·衡水模拟]美国研究人员于2013年3月3日报告说,他们通过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首次“功能性治愈”了一名艾滋病病毒的女婴感染者。所谓“功能性治愈”,指的是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即便不接受治疗,用常规方法也难以在患儿血液中检测出病毒。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女婴出生时携带的艾滋病病毒是其母亲遗传给她的B.对女婴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有效阻止艾滋病病毒感染B细胞C.目前该女婴血液中难以检测出艾滋病病毒,其体内也一定不会有艾滋病病毒的抗体的存在D.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可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艾滋病与免疫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艾滋病不属于遗传病,该女婴的艾滋病病毒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取的,A项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B项错误;因该女婴出生时就携带艾滋病病毒,治愈后体内也可能会存在免疫反应产生的相应抗体,C项错误;病毒感染人体后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进入细胞的病毒,D项正确。答案:D5.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大都采用肌肉注射而不是口服,其根本原因是()A.肌肉注射比口服的先进入人体B.口服时药液对消化道的刺激过于强烈C.口服时药液将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水解3D.口服时药液被消化液中的脂肪酶水解解析:治疗糖尿病时所用胰岛素本质为蛋白质,口服时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去治疗作用,故不宜使用口服方式,而应采用注射的方法。答案:C6.如图为甲豌豆的A基因(控制高茎)和乙豌豆的B基因(控制黄色豆荚)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豌豆甲、乙突变前均为纯合高茎、黄色豆荚的品种,且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B.突变后的豌豆甲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C.上述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是DNA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D.若b基因控制豆荚为绿色,则豌豆乙突变后长成的植株的表现型是高茎、绿色豆荚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型、表现型及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选项A,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选项B,突变后的豌豆甲和豌豆乙所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可能分别为AaBB、AABb;选项C,分析图示可知,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是DNA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选项D,若b基因控制豆荚为绿色,则豌豆乙突变后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表现型是高茎、黄色豆荚。答案:D7.[2013·淄博检测]研究发现,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部分基因不表达),从而造成某些性状的异化,玳瑁猫即是典型的例子,其毛色表现为黄色和黑色(相关基因分别为Y、y)随机嵌合,则()A.通常情况下,玳瑁猫都是母猫,其基因型为XYXyB.该性状异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玳瑁猫的子代必为玳瑁猫D.玳瑁猫群体中Y、y的基因频率不相等解析:由于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根据题意,失活是随机的,所以XYXy猫毛的颜色呈斑4驳状随机分布,成为黄、黑相间的玳瑁色,而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无法形成玳瑁色,A正确;根据题意,X染色体有一条会随机失活,而不是染色体数目改变,B错误;根据遗传规律可知,玳瑁猫的子代可以有多种,包括黄色、黑色和玳瑁猫,C错误;玳瑁猫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基因型都是XYXy,所以Y、y的基因频率相等,D错误。答案:A8.[2013·银川一中月考]生长因子是人体内一类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某种生长因子能与前脂肪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脂肪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长因子启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仅指DNA分子复制B.前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生长因子对前脂肪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具有调节作用D.前脂肪细胞膜上有能与生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解析:本题考查特殊信息分子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生长因子启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包括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A错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生长因子属于信号分子,能与前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对前脂肪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起调节作用,C、D正确。答案:A9.[2013·湖南十二校联考]某种鼠中,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得子代:6/12黄色卷尾、2/12黄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出现上述遗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C.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D.鼠色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解析:由题意可知,黄色对鼠色为显性,卷尾对正常尾为显性,上述比例是9∶3∶3∶1由于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的变式。若设体色基因为A、a,尾形基因为T、t。子代中有黄色卷尾A_T_(1/16AATT致死、2/16AaTT、2/16AATt致死、4/16AaTt)、黄色正常尾A_tt(1/16AAtt致死、2/16Aatt)、鼠色卷尾aaT_(1/16aaTT、2/16aaTt)、鼠色正常尾1/16aatt。答案:B10.[2013·昆明质检]已知家兔的某个细胞中的基因甲能正常表达,基因甲的部分碱基序列如图所示,且从图中标明的第一段序列的第一个碱基开始转录。如果在基因甲的B处增加了碱基C,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AG、UGA为终止密码子,不考虑图中省略的碱基引起的变化,则有关基因甲的表达情况描述正确的是()5A.B处的碱基变化将导致基因无法复制,但转录可正常进行B.B处的碱基变化虽然不影响基因的转录,但转录出的mRNA无法进行翻译C.B处的碱基变化将导致翻译出的肽链的长度缩短D.B处的碱基变化后,通过翻译可形成含125个氨基酸的多肽链解析: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新信息及识图的能力。分析碱基序列的变化前后不难发现,变化前:B插入点之前的2个碱基与插入点之后的1个碱基转录为AUG(起始密码子),从此处开始翻译,第2段碱基序列的第4、5、6个碱基转录为UAA(终止密码子),在此处翻译停止。变化后:翻译起始点与变化前相同,第2段碱基序列的第9、10、11个碱基转录为UAG(终止密码子),在此处停止翻译。整个的变化只影响翻译的起点和终点,并不影响基因的复制和转录,A项错误;转录和翻译均能进行,B项错误;碱基变化后此基因可翻译产生含125个氨基酸的多肽链,长度增加了,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11.[2013·衡阳六校联考]家鸡的无尾(M)对有尾(m)是显性。现甲有尾鸡(甲群体)交配产生的受精卵孵小鸡,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乙群体)表现无尾性状,为研究胰岛素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可行性方案是()A.甲群体×甲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B.甲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C.乙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D.乙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解析:为确定胰岛素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应让乙群体与乙群体进行杂交,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若后代中出现无尾个体,则发生了基因突变;若全为有尾个体,则未发生基因突变。答案:C12.[2013·南昌一模]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能够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通过调控这种酶的合成,就可以调控细胞的死亡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坏死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一些细胞的坏死对人体也有益处,比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死亡6C.抑制RIP3的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急性胰腺炎起治疗、防御的作用D.在人体的癌细胞中,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解析:本题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新情境中获取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RIP3蛋白激酶能够将细胞凋亡转换为细胞坏死”可判断细胞坏死过程中存在基因选择性表达;免疫系统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细胞凋亡;抑制RIP3的活性可以防止胰腺细胞坏死,从而对急性胰腺炎起治疗、防御的作用;人体体细胞中所含基因相同,癌细胞中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答案:B13.[2013·辽阳模拟]科学家发现某一基因与癌细胞扩散有关,它会减弱人体内一种可阻止癌细胞扩散的天然物质的功效,帮助癌细胞扩散。如果用药物抑制这一基因的作用,癌细胞可被有效控制在原发部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该基因负责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C.癌细胞易于扩散的原因是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D.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使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增多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A错误;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B错误;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下降,故容易转移和扩散,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推测,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使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D错误。答案:C14.[2013·湖北八市调考]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均
本文标题:2014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题型分解全攻略题型六信息给予类突破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1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