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60102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64学分:4适用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一、课程理念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从社会整体出发,系统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基础性、实证性的具体社会科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对社会学知识有整体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现象、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2.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本课程面对的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培养“想象力”和实践研究方法的学科,确定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认识和分析自身与社会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些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条件,是符合社会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基于此,本课程紧紧围绕基础课程的定位,教学上以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为目标,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3.课程内容选择分析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发展简史、社会及其结构、人的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内容,教学难点是各章节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课程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注重宏观社会理论的教学,突出对社会学理论模式、概念的掌握和应用,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改教研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对当代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理论阐释;三是强调社会学的本土意识,力图把社会学理论中国化、中国的社会实践理论化;四是注重实践性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可感的现实存在。4.课程学习要求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下,掌握社会学的基本——2理论,并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准备,同时也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1)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用所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科学的社会观,增强分辨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2)能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方法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学习社会学,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效、更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质量。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既要注重讲授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本课程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了解当代世界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理解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具备运用社会学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胜任教育、科研等部门的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社会学专业基础。2.本课程分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充分掌握,包括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等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结合本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社会现象,透过现象把握社会的发展的基本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视角和经验研究方法认识、理解分析、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并能提出解决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与结构,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的应具有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意识,并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本课程重在彰显社会学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的看待丰富的社会现象。同时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执着探索、创新改革的科学精神。三、课程内容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程内容划分为十二章,每一章根据章节内容进一步划分为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拓展性内容三部分,基础性内容为教师讲授中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提高性内容是在基础性内容的基础上对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梳理,拓展性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性学习,是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分析和理论延展。知识单元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拓展性内容第一编:绪论(第一章)1.社会学的基本问题2.社会学的学科性质3.社会学的功能4.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结构1.孔德社会学思想2.斯宾塞社会学思想3.涂尔干社会学思想4.韦伯的社会学思想1.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2.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过程第二编:个人与社会的互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1.社会的概念与特征2.社会结构概念3.社会地位的概念4.社会角色的概念5.文化的概念与特征6.社会化的涵义与特征7.社会互动的概念与构成8.集合行为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的功能2.社会系统的结构单位3.社会角色的类型4.文化的功能5.社会化的理论研究6.社会化的社会主体7.社会化的类型8.社会互动的理论研究9.集合行为的理论研究1.社会结构的分析视角。2.社会角色的扮演3.文化的结构类型4.运用社会互动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5.运用集合行为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第三编:社会结构研究1.社会网络的概念2.社会群体的概念3.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4.家庭的概念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类型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4.家庭的结构类型1.比较社会群体与聚集体、社会类属的关系。2.当代中国初级社会群体的现状及其影响分析。——4(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5.社会组织的概念6.社区的概念7.城市化的涵义8.社会分层的概念9.社会流动的概念10.社会制度的概念11.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5.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6.科层制的理解7.城乡协调发展8.比较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9.马克思阶级理论与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对比10.刚性社会结构与弹性社会结构的比较3.家庭的历史发展类型4.家庭的功能5.社会组织的结构分析6.城乡差距,城市社区与农村社会的比较7.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与理论研究8.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现状9.社会制度功能的实证分析10.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第四编:社会管理与建设(第九章、第十章)1.社会越轨的概念2.社会控制的涵义3.社会变迁的涵义4.社会建设的涵义1.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2.社会控制的功能3.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4.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社会越轨的理论分析2.社会变迁的理论分析3.社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4.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研究四、课程实施(一)课程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讲解,把握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本课程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3.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将教学内容中那些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使其更直观、形象,同时节省书写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达表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借评讲作业、课堂提问及每次课前学生在班上交流读书笔记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5(二)教学评价及考核方法进行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了,从而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社会学为考试课程。本课程每学期结束安排书面考试。本课程在命题上应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着重考察学生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期末总成绩=试卷成绩70%+平时成绩30%。(三)教材选用与参考书目教材: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参考书目:(1)《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社会学》(第十版,戴维·波普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社会学》(第四版,安东尼·吉登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社会学概论》(试讲本,《社会学概论》编写组,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5)《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社会研究方法》(第8版)([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标题:2社会学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6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