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5年高考全国政治试题分类解析《哲学》
2015年高考全国14套政治试题分类解析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2道选择题)1(2015年广东政治33)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来源:学。科。网Z。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来源:Z&xx&k.Com]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接受不能改变的,尊重客观规律,改变我能改变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的产物,故排除。【考点定位】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哲学的作用【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干强调接受不能改变的,尊重客观规律,改变我能改变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排除法,对于一些绝对性的说法,可以逐一排除,“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的说法明显错误,可排除。[来源:Z&xx&k.Com]2(2015年山东文综政治34)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先知后行重在知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答案】B【解析】“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是指大凡不廉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不室,不知羞耻的人没有什么事不做,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是有条件的,A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错误的;D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定位】世界观与方法论【名师点睛】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对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要明确,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道选择题)1(2015年浙江文综政治27)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不同时期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同,说明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同时说明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故入选。③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不同,并没有涉及真理,也没有涉及真理的价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而不是改造世界,故排除。【考点定位】唯物主义、【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中信息分别从人类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时期谈对物质的认识,说明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同时每个时期对物质的具体认识不断进步和完善,说明具体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排除法,又分为排误法和排异法,题目选项中的“实践”,题干中没有信息对应,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其范围要远大于实践,而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3道选择题)1(2015年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③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时相对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答案为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名师点睛】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题目中“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本题通过名句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2(2015年上海卷22)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A.发展中断B.显著变动C.相对静止D.非连续运动[来源:Z,xx,k.Com]【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不显著的运动变化,表现为统一、相持、平衡和相对静止等,C适合题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A、B、D均不适合题意,排除。【考点定位】量变与质变【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哲学的学习中要全面掌握的关系有很多:哲学与具体科学、运动与静止、物质与运动、物质与具体形态、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复习备考时注意全面理解。3(2015年天津卷7)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速度在增长,结构在升级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符合题意入选;从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所以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②符合题意入选;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④表述错误排除。答案选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区分易错易混点,此题有两个易错易混点,一个是此题选项把事物发展的状态和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混淆在一起。另一个是把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区分开。只要掌握了这两个点,运用排除法就能准确选出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7道选择题+1道材料题)1(2015年上海卷24)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具有目的陛、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B中的理论属于意识的范畴,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适合题意;人口结构的变化、能源资源减少、社会转型都属于客观现实的变化,不是意识的范畴,排除A、C、D。【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名师点睛】对于意识这一知识点,注意理解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位的。2(2015年课标卷Ⅰ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①符合题意。缺乏安全意识导致事故频发说明意识影响实践,②符合题意。“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说明意识是矛盾双方转化的重要条件,③符合题意。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④错误。因此选C。【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可用排除法,首先排除错误选项,然后排除说法正确但不构成原因的选项,即可得出适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要正确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但是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的地位是不同的,决定作用是首位的,如果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则会陷入唯心主义。3(2015年福建卷3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传导型试题,要正确理解顺序变化。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故正确的是①→②→④→③,本题答案选A。【考点定位】意识的产生【名师点晴】本题是传导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正确理解顺序变化。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4(2015年重庆卷3)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D.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答案】A【解析】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科幻电影表达的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的观念是错误的,认为机器人也会有意识,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选A。B错误,机器人不具有主观能动性;C和D与材料无关。【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意识活动5(2015年重庆卷4)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
本文标题:2015年高考全国政治试题分类解析《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5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