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土壤地理学1、定义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指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征。3、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征。4、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5、中国土壤空间分布图1、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和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度地带则有过度性地带谱。2、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向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3、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使得土壤带在同一地带内也产生分异。在中亚热带,由于湘鄂山地地势较高,云雾多,雨量大,则以黄壤为主;在云贵高原,土壤水平分布有别于亚热带的东部地区,在黔中高原一带分布黄壤,而滇中高原一带则为红壤,往西至下关逐渐过渡为褐红壤,继续往西南,则为砖红壤性红壤。4、在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为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演替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演变为灰钙土,再向西延伸至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即演化为棕漠土。5、温带的土壤分布则是从东北北部松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起,土壤的分布基本上作东西向排列,越向西,气候越干旱,逐渐出现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壤资源具有质(土壤肥力)和量(面积)两方面内容。在世界土壤资源中土壤肥力水平低、限制性因素多的土壤比重大;而土壤肥力水平高、适宜性强的土壤所占比重较小。土壤资源生产潜力仍然很大7、中国土壤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中国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②中国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大;③中国耕地面积少、宜农后备土壤资源不多;④中国土壤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8、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与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二、土壤形态学特征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2、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3、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发生层指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且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层次4、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土壤剖面划分:有机层O层:以已分解的和未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通常位于矿质土壤的表面,也可埋藏于一定深度;腐殖质层A层:形成于表层或位于O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淋溶层E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它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的矿质发生层;淀积层B层:A或E层之下,具有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石膏或硅的淀积层;或碳酸盐的淋失;或残余二、三氧化物的富集;或有大量二、三氧化物胶膜,使土壤亮度较上下土层为低,彩度较高,色调发红;或具粒状、块状、棱柱状结构。母质层C母岩R即坚质基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5、土壤颜色取决于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黑色—腐殖质含量高,白色—与石英、高岭土、石灰和水溶性盐类有关,红色—与赤铁矿、水化赤铁矿有关,黄色—与水化氧化铁、褐铁矿有关棕色—与粘土矿物有关,紫色—与游离态的锰氧化物含量高有关6、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的产物,故不同的土壤及其发生层都具有一定的土壤结构7、粒状——团块状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8、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高,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在土壤团粒间为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土壤团粒内部则为毛管孔隙,使土壤具有良好吸水、蓄水和保肥性能。这有效地解决了土壤透水性和蓄水性的矛盾2、由于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较好地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3、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同时有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供应;分解过程相当缓慢,这有利于养分的保存4、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利于耕作9、土壤质地:自然界中的土壤矿物质颗粒不可能全属一个粒级。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粒级构成的,那么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比,就叫做土壤的机械组成,也称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关系到土壤的表面积的大小和孔隙的分布,决定着土壤的许多理化特性,因而是土壤的基本特征之一。三种基本类型的土壤质地10、砂土:为粗砂粒多,土体松散,大孔隙多,吸收性能和保水能力很弱,养分含量低并易分解和淋失。但通透性好,耕作阻力小。植物根系容易伸展,无粘结和塑性,土温容易升降。易受干旱威胁。11、粘土:性质与砂土正好相反,粘粒占绝对优势,毛管孔隙多,养分含量较丰富,保水和吸收性能强,但通透性差,土温不易升降,常为冷土。粘性大,塑性强,湿时泥泞,干时硬结,耕作阻力大,植物根系不易伸展。总之,无论砂土或粘土都由于砂粘比例不当,使水、肥、气、热之间不够协调。肥力水平不高。12、壤土砂粘土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如通透性较好,既能通气又能保水,不易受旱也不易渍水,粘而不实,松而不散,耕作方便,养分充足,各肥力因素容易调节,适种性广。——是农业理想土壤质地13、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重新生成的物质侵入体:土壤形成过程中外界进入的物质三、土壤组成1、土壤孔隙的多少常以孔隙度来衡量,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或土壤孔隙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土壤孔隙度一般不直接测定,可根据土壤比重和容重计算而得,土壤孔隙度(%)=100-(容重/比重)*100=(1-容重/比重)*1002、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土壤固相颗粒的重量(不包括土壤孔隙体积)和同体积水的重量比——比重d=m/M,m:土壤固相的重量(g/m(3));M:同体积水的重量,实际上土壤比重就是单位体积(1m3)内土壤固相物质的干重。这里所指的是固相物质,是指全部土壤密实的固体成分(不包括孔隙)所以土壤比重是土壤矿物和有机质颗粒的平均质,其大小决定于矿物的成分和腐殖质含量3、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在内)的干土重(g/m3)称土壤容重。即为自然状态下单位干燥土壤重量。由于容重包括土壤孔隙在内,又叫假比重。4、土壤容重与土壤比重的区别:(1)计算容重的土壤体积包括了土壤孔隙的体积,因此土壤容重总量小于土壤比重(所以比重容重)当土壤容重接近土壤比重时,说明土壤孔隙少了,所以土壤容重常作为衡量土壤松紧的状况指标。(2)土壤容重是一个变动的数值,它的变化主要决定于土壤质地、结构及有机质含量,结构良好的土壤容重0.8—1.28/cm3.有机质含量低,比较紧实的土壤容重就高,紧实的底土可达2.0;砂性土由于颗粒排列紧密,孔隙度不大(孔隙大)容重较大(1.2-1.8),而粘性土由于土壤颗粒小,孔隙度大(孔隙小)容重较小(1.0-1.6)。一般土壤平均容重1.2-1.45、原生矿物:指直接来源于母质的矿物、它是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6、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形成的途径:在原生矿物分解过程中,因晶体结构尚未完全解体而降解的矿物;原生矿物晶体结构彻底分解后,某些分解产物再重新合成,再结晶形成新的次生矿物。7、高岭石类是风化度极高的矿物,硅铝比为1:1,其典型分子式可用Al4(Si4O10)(OH)8来表示,也可写为Al2O3.2SiO2.2H2O。主要见于湿热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中,在花岗岩残积母质上发育土壤中含量也较高,其颗粒直径较大,膨胀性很小,阳离子代换量亦低。蒙脱石类为伊利石进一步风化的产物,硅铝比为1:2。是基性岩在碱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其典型分子式可用Al4Si8O20(OH)4.nH2O表示。在温带干旱地区的土壤中含量较高,其颗粒直径小于1微米,分散度高,吸水性强,并且膨胀性大,阳离子代换量极高。8、次生矿物在中国的空间分布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为水云母地带;内蒙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为水云母-蒙脱石地带;华北大部和东北平原为水云母—蛭石地带;北亚热带湿润区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地带;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为高岭石-水云母地带;华南及云南南部为高岭石-二三氧化物地带9、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是土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矿物质一起共同构成了土壤的固相部分。10、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土壤动植物残体,以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首先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最终被彻底分解为无机化合物,如CO2、H2O、NO2、NH3、H2、H2S、CH4的过程,通常可分为:不含N有机质的分解和含N有机质的分解。11、有机质的腐殖质过程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同时,其中间产物再经过微生物参与下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合成为一种新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过程—有机质的腐殖质过程,土壤腐殖质化的结果为土壤累积养分。也使养分能持续的供应养分。12、胡敏酸与富里酸的区同相同点: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胶体特性。主要由C、H、O、N组成。构造单元:芳香族核+各种功能团+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不同点:富里酸缩合程度较小,分子量小,但其活性氢功能团较多,酸性较强,对土壤肥力的作用较差,其代换量比胡敏酸小,保肥力小。并且容易使矿物质遭到强烈破坏,引起养分流失,一、二、三价盐类溶于水、并不变性,因此胶体分散,不利于结构形成,但它能促进土壤矿质养分的释放和提高微量元素的有效性。13、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1、土壤有机质是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里含有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N、P、K、Ca、Mg、S、Fe等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一般土壤中的养分,靠有机质供应95%的N,5-50%的P,10—80%的S。经过腐殖质化以后,很多养分以腐殖质的形式贮藏起来。而腐殖质化较稳定,分解缓慢,能保证作物整个生育期的持续供应,不致脱肥。此外有机质分解时产生的有机酸和碳酸,一方面加强土壤矿质养分的溶解,另一方面也能补充作物的碳素营养。2、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新解的腐殖质胶体,可以把土粒胶结在一起,形成团粒。并且有机质胶体是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的胶结剂,从而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达到保水保肥。但其黏结力只有黏土的1/10,而又比砂土要大,故可使黏土松散、透气,砂土石松散,即黏土石粒。砂土石砂,达到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又易于耕种。3、腐殖质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其芳香族粒和有机酸,能刺激植物生长,如胡敏酸通过提高细胞的渗透性加强植物呼吸和吸收养分能力,并可加速细胞分裂,增强根系发育,提高细胞渗透能力。4、土壤有机质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的
本文标题:big土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0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