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14页论文类别F小学语文论文编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小学语文课堂文化的现状思考与重建策略【内容提要】语文课堂应该是最文化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文化、文本文化、情境文化、规范文化、策略文化等各种文化的交会、整合,对于培养有文化素养的学生,有着和其它学科相比更为突出的特点和优势。然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所谓“优势”,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惯性还比较严重的背景下并没有得以很好的发挥,要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鄙视之,要么“羞羞答答”“扭扭捏捏”惧怕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一直不显著、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本文试图从小学语文课堂目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怎样关注与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关键词】语文课堂文化优势问题策略关注课堂文化、发展课堂文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再次被大家提并收起高度重视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取得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习惯、养成品质的最主要的场所。不论什么学科、什么层次的课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人类后天习得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东西都叫文化,主这广义的认识;将文化视为一种社会成员习得的并成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是狭义的认识。本文所谈是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文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文化就是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文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一.语文课堂文化缺失根源——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失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的、文化的。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长期以来,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文化的表现或者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偶尔有一点象征性的“表示”,或者干脆是“万径人踪灭”,一点“表示”也没有。总的来说,这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严重缺失造成的。有这样一个瑞典中文教师如何讲我国的《西游记》的笑话,他是这样讲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的和尚,骑着一匹白色的马,带着一位名叫沙僧的仆人。为了打发旅途的寂寞,他还带了一只宠物猴和一只宠物猪上路。一路上,这个和尚路过许多高山,渡过许多大河,受到许多惊吓,他走过名叫火焰山的火山口,艳第2页共14页遇过一个只有女孩的女儿国。据说他带的猴子本领很大,一路上替他扫除了许多障碍,其实不过是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只黄鼠狼、七只蜘蛛等而已,大的动物有一头牛、两只狮子和三头狼。猴子还有一些让人不解的行为,比如一发火就烧,一路上烧了几个山洞、一棵柳树、还有几个漂亮的宫殿,还围着一堆白骨狠打许多遍才罢手。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只是充当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气吃了四只西瓜,把和尚、佣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那个佣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担着一副破行李,听任摆布。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度佛经,像得了宝贝一样回国了。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1000年前中国人就喜欢宠物猪了。这个笑话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知识等于文化吗?没有文化的支撑,知识还有它应有的价值吗?正如一座冰山,如果下面都是水而没有“根基”,这种冰山能够存在吗?应该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是有知识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写作技巧知识、各种理论性的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还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大多都会有所涉猎。再加上了解、掌握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尤其是互联网的功能,无论是知识的总量,还是知识的更新程度,都给教师的头脑补充、武装了不计其数的知识点,我们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也往往更能够表现出“为师”的“博学”。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随之更新了吗?――我们培养的人也仅仅是有一点知识就够了吗?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随之转变了吗?――交给学生知识的方法仍然是灌输法符合新时期儿童的特点吗?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职业意识、态度倾向等,都随之改变了吗?语文课依然停留在无趣的、机械的“多读多写”、“死记硬背”的水平;教师依然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创天下”,即使有了多媒体也无非是“物”换而“心”不换,“涛声依旧”;学生依然是所谓知识的容器,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发现不了语文的魅力。刘海粟先生说过:“演员比来比去,比的是文化。”其实教师比来比去,比的也是文化。语文课堂文化氛围单调、乏味,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者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第3页共14页临其境。”“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4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师领进门》)著名作家刘绍棠,整整40年以后又遇到小学的国文老师,仍念念不忘小时候老师讲的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语文故事,认为正是这个“口才、文笔都很好”、讲起话来“娓娓动听”的田老师,才会使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能够开花、结果,并且影响了自己一辈子。这种“雁过留声”的效果其实正是田老师教学文化的“功劳”。二.语文课堂文化缺失表现(一)机械枯燥,淡而无味例如生字教学,有的教师从学生一年级起直到六年级,都是让学生孤立、机械的十遍八遍的抄写,没有情境的提供,学生甚是无奈;讲解课文,相当部分的教师仍然采用典型的“串讲式”,不放过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从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头讲到尾,一点新意没有,学生感觉不到文本的“美”,学习语文只是应付差使。作文指导,有的教师严格遵守“老三段”“六要素”,规定开头、结尾的各式,一定要写“思想健康”的人或事等等,学生内心体验、感悟统统不管,更谈不上想象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越来越对作文讨厌,甚至憎恶。一些地方的语文考试题目也是过于呆板:听写词语看拼音写词语,默写课文等,而且阅读题目的能力点几乎没有,一问到底,检测考评的指引性发生了偏差,体现不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二)热闹有余,扎实不足如果说上面所举现象,学生起码在所谓“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一点点“收获”的话,那么一些公开课上的“表演”就近乎荒唐,表面上看教师“激情满怀”,学生“情趣昂然”,实际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图了个“好玩儿”,该掌握的知识什么也没有,语言规律的感悟、习得、运用一句空话而己。例如有的教师教学《落花生》,文本的内容,特别是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文本内涵的不去做任何工作,而为了突出所谓的“亮点”,让学生用大半年课或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去辩论“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老师教学《神笔马良》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复让学生看录像达15分钟有余;第4页共14页有老师教学《掌声》一课,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一些身残志不残的人、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等也能够获得掌声,语文课的味道荡然无存,活脱脱的一节品德课;有教师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文本还没有真正读通,故事背景还没有弄明白,人物的内心很多还没有准确把握,为了显示出设计的不一般,就让学生角色表演,结果嘻嘻哈哈一节课,仍然是“不知所云”……(三)依赖媒体,“抛弃”人情语文课本来是“人情味儿”很浓的一门课,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主要是在与“人”的作用中进行,可惜的是,由于现在过度地强调了多媒体的功能,“人”的作用却被无情地抛到了一边。多媒体教学研究,目前可谓是热闹非凡,如火如荼。有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案集、课件精选,有大量的充分说明利用多媒体如何如何好的研究性文章;绝大部分的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己成常规化,而且越用越多,越用“先进”,教师可以不写字了,学生可以不读课文了,甚至作业本也完全可以不要了;很多学校把会不会做课件,是否常用多媒体手段,作为考核一个老师教学思想、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把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了,把一些静态的事物转化成了动态的表现,把一些遥远的、学生不可想象的情景变得近在眼前。在一定程度上,这对于渲染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等,确实直到了常规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作用。“但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个最重要的媒体,人机对话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屏幕不能取代教科书,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老师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老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熏陶感染。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应予提倡,但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取代教师和课本。使用时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要适时、适度、有效。”(2002.10《小学语文教学》杨再隋)就自己所听到的一些语文课来看,有的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反映的问题主要有:1.把整篇课文或在部分段落民投影形式出现,既浪费资源,浪费宝贵的时间,又不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2.预设太多,包括板书、问题答案、需要由学生发现的所谓重点之处等都是事先设好了“圈套”,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学生往里钻。教师没有了现场的板书,一旦学生的回答与自己事先的设计不符,很容易第5页共14页出现令人尴尬的、不知怎样收场的局面;3.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力。学生的想象能力的提高,对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对学习情趣的激发,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即读了一段文字,听了一段音乐,可以启发联想其中的事物;看到一幅图画,欣赏一件工艺品,可以启发想象图画以外的东西或它的制作过程。而多媒体的过滥的、不恰当的运用,往往不给这个想象的机会,当学生还没有去认真思考的时候,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的时候,老师就急于把“答案”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现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文化,长期以往,必然会阻滞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三.语文课堂文化重建策略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语文的自身优势,回避以上问题,形成有语文特色的课堂文化呢?(一)“屈尊”是最聪明的教学艺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真理,例如,他的一位学生因自己读不进书极为苦恼,于是去问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叫人打来一盆水,放在这个学生面前,问:“这水里有什么?”学生讲:“我没有见到什么呀?”。当学生的脸贴近水面时,苏格拉底猛地把学生的头压到水里,这位学生只能拼命挣扎。苏格拉底放开他,问:“头在水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我最渴望呼吸新鲜空气”,学生气喘吁吁回答。“是呀!只要你像渴望呼吸空气一样渴望学习,那书一定能读好。”苏格拉底笑着说。当然苏格拉底的这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在现今的教学中是绝对不可以照搬的,但他的对话教育理念,对我们构建语文课堂文化还是有比较大的启发的。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行为,即在课堂上,要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良好氛围。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成为课堂上知识的探究者,并构筑起共同探讨的平台。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放下所谓“师道尊严”的架子,艺术地“委屈”自己,既可以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教师既是教者,也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施教者,又可以从而不但使学生,而且使教师在这种平等对话的环境中都得到相应的提升。第6页共14页例如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入语文课教学,就是一种比较好的的形式。师生之间可以围绕问题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教师只是以普通发言者的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必要时作些启发,解释和评论,教师有备课采集信息的责任,尊重和保留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学生的观点有误,也可以给他们一个自我修正及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创造发现的快乐。全国小学课堂教学一等奖――《爬天都峰》一课,有这样一个环节,从课一开始,教师就将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的角色上,和学生一起说绕口令,和学生一起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很快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得情趣昂然,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崭新理念,课堂氛围很融洽: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想
本文标题:F小学语文+省教科院附小-徐燕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小学语文课堂文化的现状思考与重建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72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