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2
育星教育网—2013《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中华书局版)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1949年10月1号,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所列各项属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原因的是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③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④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两句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历史伟人是()A.孙中山、毛泽东B.毛泽东、邓小平C.邓小平、江泽民D.江泽民、胡锦涛3.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C.建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D.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5.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空间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有些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相符的()A.出生1949年,取名建国B.生于1958年,取名援朝C.生于1945年,取名红兵D.生于1834年,取名振邦7.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①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②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③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④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香港、澳门能够回归祖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B.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C.“一国两制”构思适合港澳区情D.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9.口号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鼓动方式之一。育星教育网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列口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革命无罪,造反有理②发展是硬道理[来源:学.科.网Z.X.X③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④三年超英,五年赶美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③④①②D.①④③②10.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你知道我国第一部宪法和新时期比较完善的一部宪法分别颁布于什么时间吗?A.1949年1954年B.1954年1956年C.1956年1982年D.1954年1982年11.下列最能体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兵种是A.潜艇部队B.海军陆战队C.空军D.导弹部队12.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1960年尼克松在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有六亿人口的政府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这表明A.尼克松要承认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国的综合国力与美国势均力敌C.美国统治阶层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出现分歧D.美国政府要与台湾当局断绝往来14.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一边倒”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③④15.下列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信息是毛泽东会见非洲朋友邓小平会见非洲客人胡锦涛在中非峰会讲话A.我们的朋友遍天下B.非洲是最早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洲C.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D.中非人民联合开展反帝、反殖、反霸斗争16.2002年,中华大地掀起了“唐装”热,色彩靓丽的唐装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你知道这一景象与下面哪次会议有关A.云南世博会B.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C.海南博鳌亚洲论坛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17.李明同学以“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研究内容与主题不符的是A.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B.“两弹”的成功研制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D.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育星教育网.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有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④国外最先进技术的引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9.他专注于畴,淡薄名利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就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A.侯德榜B.邓嫁先C.钱学森D.袁隆平20.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2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巨大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B.高校数量大大增加C.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明显提高D.已有一大批高校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高水平大学22.描写地下工作者以殊死搏斗保卫山城重庆迎接黎明的是A.《青春之歌》B.《红岩》C.《高山下的花环》D.《将军吟》23.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始于何时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24.关于网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网络可以查阅各种资料B.利用网络可以进行教学C.利用网络互发信件D.网络有利无害,无需自护意识25.下列现象中,在20世纪末不可能发生的是A.在某市人才交流中心大学毕业生王志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B.某县大力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C.某工厂因为体制原因而无法开除屡次违背工作规章制度的职工D.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里有关我国法律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这部宪法颁布前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部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材料二: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共十三大报告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育星教育网请回答:(1)材料一这部宪法指什么宪法?颁布于哪一年?该部宪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3分)(2)材料二提出的这条基本路线被称为什么路线?(2分)(3)邓小平的这些谈话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在哪次重要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分)2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1分)材料一:1956年-1976年的20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前进的时期。由于党对形势认识的不清,一再发生失误。⑴1956年-1976年我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应该吸取怎样教训?(2分)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⑵请指出在广东划出并成为对外开放窗口的特区是哪一个地区?并说说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3分)材料三:“中国特色”一词的出处,来自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颇为难答的问题:在中国落后的生产力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的回答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由此走红全国,并套用在各种句式之下,它表达的是一种自信,更是中国人走向改革开放的法宝。拥有它,在30年的时间里,中国有了天翻地覆之变。⑶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根本问题?(2分)⑷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各方面取到了巨大成就,有了天翻地覆之变,这说明了什么?(2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育星教育网材料二:新华网北京2009年5月2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2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推动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认为要维护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并不断增强和深化互信;都强调要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尽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都赞同要积极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举办以文教交流为主题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始探讨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都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⑴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最初构想是谁提出的?(3分)⑵上述政策的指导下已经成功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⑶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材料二中提出了哪些主张?(3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新华社消息: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文坛巨匠巴金,这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百年的中国历史,他用自己手中的笔通过文学形式记载了历史发展的印记,悄悄的离开了我们,我们祝愿老人一路走好。材料二: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巴金、周信芳等文艺界著名人士。材料三:以下是巴金先生的简历:巴金(1904.11-2005.10),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1)毛泽东接见巴金、周信芳等文艺界著名人士这一年,为推动科技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分)(2)为什么巴金等文艺工作者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这一冲击对我国文化发展造成了那些消极的影响?(3分)育星教育网(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2分)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5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