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phil--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众多的史学名家、宏富的史学著作,完备的修史制度,多姿的史学体裁,进步的史学思想,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中国古代史学宏伟壮丽的画卷,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一)远古至先秦:奠基•最早的历史记载:卜辞和金文•最早的历史学家:史官•中国史学之父:孔子《春秋》。寓褒贬、别善恶。•编年体:《春秋》、《左传》、《竹书纪年》•记言体:《国语战国策》•(二)两汉:确立《史记》(通史)、《汉书》(断代)、《汉纪》(编年断代)•(三)魏晋南北朝:大发展数量多、种类多、独立学科《后汉书》《三国志》•(四)隋唐:繁荣、数量、正史、官修、理论、典制通史。•(五)五代宋元:继续发展,正史、通史、纪事本末体、金石学、民族史、方志《资治通鉴》•(六)明清:嬗变二十四史。•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地位高成就大2数量大3涵盖广:文史哲不分家•一、中国的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历史意识的民族,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就注意积累和保存以往的经验,传播英雄人物的业绩。由于当时没有文字,所以只能靠脑记口说,辅之结绳刻木等简单的方式,使其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中国远古时代的大量历史传说,即属于此,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造人》等等。历史传说虽不能称作史学作品,但毕竟已经包含着史学的因素,可视为中国史学的源头。•文字和历法的产生及其不断成熟,为史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有意识的历史记载逐渐成为统治者经常性的活动和国之大事。第一个史学之最,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已有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到方面的记载。负责记载的史官,负责占卜、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等工作,他们可以被看作我国最早的历史学家。继甲骨、金文之后,《尚书》中记载了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中国最早的文献总集,《诗经》中的《大雅》一些诗篇,《公刘》、《绵》等反映了周王朝基某些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汉族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周部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料。•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的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各诸候国都有史官,记载本国的史事,如严晋国的《乘》,鲁国的《春秋》一书。它不仅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开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而且形成了“寓褒贬、别善恶”即通过历史褒贬忠奸,区别善恶,惩恶扬善的史法和轻鬼神、重人事的史观,因而孔子被学者们尊为中国史学之父。《春秋》之后,史学迅速发展,史著逐渐增多,春秋战国时期限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世本》、《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本称《纪年》,因文书于竹简之上,故名之为《竹书纪年》。该书是西晋武帝墓葬中竹简的一部分,文起于黄帝,止于魏王21年(前299年)。以记载魏史为主,共12篇。学者们认为该书某些史事与传统记载不符。另一类是以记言体为主的心言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总之,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二)两汉史学•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时期,成长时期.西汉武帝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小说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这部史书组织严密,内容宏富。记事上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汉武帝。鲁迅赞美《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史记》与《汉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史记》为通史的开山,《汉书》为断代的初祖。东汉末年,荀悦奉献帝之命,写成《汉纪》一书,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也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两汉开始,通史、断代均已定型,因此是史学的确立时期。•(三)魏晋南北朝史学•这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据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著作较以前增加了四十多倍。范烨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皆成书与这一时期。•(2)史著种类繁多。从记事时限上看,有通史,有断代史;从题材上看,纪传体的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蓬勃发展,人物传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类史籍也大量涌现。•(3)这一时期,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在学术领域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南朝刘宋时,国家设置四种专科学校,以史学为专科之一。“史学”一词也出现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将历史著作独立为专部,并形成经、史、子、集的次序。•(四)隋唐史学•隋唐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在:•(1)史书数量有了更大发展。《新唐书·艺文志》称“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有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这仅是唐开国百十年间的成就,其数量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时期。•(2)正史编撰成绩斐然。唐开国后,统治者十分重视史书的编撰,中央设史馆专司修史,当时著名的官吏如魏征、褶邃良也参与编史,史官多为一时高手。被列为正史的二十四部史书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这个时期修成的。•(3)官修史书制度正式确立。隋文帝曾下令:“人间有撰集国史者,皆令禁绝。”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史馆于宫中,专修国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扼制。这一做法为后世各朝所效法,影响深远。•(4)出现了史学理论专著。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5)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典制通史。唐人杜佑《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史体--政书体(或称典志体)的创立,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五)五代、宋、元史学•五代、宋、元是我国史学继续发展的时期,其中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这一时期史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正式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修成的正史有:宋代薛居正的《五带史》(即《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书》。元朝脱脱的《宋史》、《辽史》、和《金史》。•(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史巨著,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瑞临的《文献同考》。•(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为我国史苑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造。•(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所谓金石,金指铜器和其它金属器物,石指石刻等,古代专修国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扼制。这一做法为后世各朝所效法,影响深远。•(5)出现了史学理论专著。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6)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典制通史。唐人杜佑《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史体--政书体(或称典志体)的创立,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六)明清史学•明清史学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明清两代,史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不断问世。•(1)这一时期,私人修史之风兴盛。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藏书》、《续藏书》,对历史人物重新分类评价。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高举经世致用的旗帜,写出了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史著,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具有启蒙色彩。•(2)明清两代,类书、丛书的编修达到了高潮,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都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3)清代的考据字在校、勘古籍、考证史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甘二史札记》等。•(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亦为前代所不及。•(5)史评史论在在明清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以清代章字城的《文史通义》成就最大。•(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清通”(《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等。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史》。•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历史学予以极大的重视,官修私撰,久盛而不衰,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奇观。梁启超说:中国于各门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发达。•(1)首先,中国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中的为崇高,成就巨大。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之一。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唐初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不仅为史著独立专部,而且位居第二。由此直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这一点足可以看到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其次,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相当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完整的记载。流传至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诸如正史、二十四史、正续通鉴,十通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3)再次,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记载、保存、传播文化成果的重要功能。中国古代史学无异于一座蕴含着历代文化精品的宝库。只要我们粗略地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化,就不难看出,历史学与其他诸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如经学、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经济都与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史注经”的治学传统,表明经学的发展离不开史学。中国古代素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像《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佳作,对中国古典文字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史学还为文学创作提供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如《三国演义》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所作的注解。文史哲不分家是古代学术字优彩传流。北大、武大“人文”科学实验班。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内容:古部落、古国、朝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籍、阶级阶层、官制。•形式: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政书、传记等。•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编年体)•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三、列朝相承的纪传体•史记(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汉书、二十四史•四、典章制度的渊海:(政书)三通、九通、十通杜佑通典《通志》郑樵;马端临《文献通考》,典制断代史:会要、会典。•五、纪事本末体: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六、史评史事评:王夫之《读通鉴论》。史书评刘知几《史通》、章学城《文史通义》•一、内容与形式•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主义之结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内容:通过前面介绍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各朝各代的浩如洇海的史籍,全面地,连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比如,二十四史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朝末年长达4000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制几个阶段,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阶级阶层、官制。•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品种齐全、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初唐时的《隋书》把史书分为十三类,清朝乾隆时期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史部书籍分为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志、载记、诏令奏议、职官、政书、传记、时令、地理、目录、史评、史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书体载和形式。•二、编年体•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称为编年体。这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春秋》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达到“惩恶扬善”之目的,这就是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鲁国太史左丘明撰成的《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这是继《春秋》之后产生的又一部重要的编年史,其体例更加完备,记事更为详实,文字更加优
本文标题:phil--中国古代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0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