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PCP肺炎锁定编辑PCP肺炎,即: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PCP),是一种严重的机会感染性疾病。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osis)是由卡氏肺孢子虫(也称卡氏肺囊虫)引起的呼吸系统机会感染,是一种原虫病。1942年VanderMeer首次报告了由其引起的人体感染。虫体通常寄生在肺泡内,成簇粘附于肺泡上皮上,在健康宿主体内并不引起症状,对于那些免疫缺陷的患者、虚弱的早产儿或营养不良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则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即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目录1概况2疾病描述▪症状体征▪疾病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生理3诊断检查▪诊断▪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并发症4治疗措施▪一般治疗▪病原治疗5预后及预防▪预后▪预防▪流行病学▪PCP肺炎的最早报道▪专家解答6因PCP肺炎病故的名人1概况中文拼音:kǎshifèibaozichongfèiyán肺解剖图疾病别名:卡肺囊虫肺炎疾病代码:ICD:J17*疾病分类:呼吸内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又称卡肺囊虫肺炎,是由卡氏肺孢子虫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是条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潜伏期4~8周。AIDS患者较长,平均6周,甚至可达1年。1.流行性婴儿型(经典型)流行于育婴机构。起病缓慢,先有畏食、腹泻、低热,以后逐渐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未经治疗病死率为20%~50%。2.儿童-成人型(现代型)起病较急,开始时干咳,迅速出现高热、气促、发绀,肺部体征甚少,可有肝脾肿大。从起病到诊断,典型的为1~2周,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者,病程短促,可于4~8天死亡。2疾病描述PCP肺炎80年代以来发现PCP是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约50%左右的AIDS病人会出现PCP,也是艾滋病病人重要的致死原因。虽然由于强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PCP在艾滋病病人中发病率在下降,但是,近年由于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应用,使本病的发病率仍有所上升。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和紫绀等,症状进行性加重,单纯吸氧不能缓解,经特效治疗后可迅速恢复。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化疗的普及、脏器移植和自身免疫抑制剂的增多,PCP的发病有所增加。PCP也是AIDS病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PCP好发于免疫缺陷的儿童和成年人,偶发生于健康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大多数病人有发热、呼吸困难和紫绀及干咳等,仅根据临床表现不易诊断。PCP胸片的典型改变为双侧弥漫性肺泡和间质浸润,开始由PCP肺炎肺门向外扩展,随之迅速实变为蝶状阴影,肺尖和肺底很少累及。分析13例PCP的X线特点,归纳为4种形态:(1)间质肺泡浸润;(2)轻度弥漫性肺泡渗出;(3)中度融合性肺实变;(4)重度弥漫性肺实变。PCP死亡率较高,如未经适当治疗,病死率为100%。早期诊断有较大意义,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多数可得到恢复。目前治疗PCP的药物主要是复方新诺明和戊烷脒。复方新诺明疗程14d,一般不超过25d,若能耐受复方新诺明治疗,4~5d后临床即可改善,疗效可达70%。戊烷脒可以静脉或肌肉注射,也可采用吸入疗法。剂量为4mg/(kg*d),疗程12~14d,疗效可达40%~70%。静滴时可溶入250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时间不能少于1h。病人需卧床监测血压。症状体征潜伏期4~8周。AIDS患者较长,平均6周,甚至可达1年。1.流行性婴儿型(经典型)流行于育婴机构。起病缓慢,先有畏食、腹泻、低热,以后逐渐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未经治疗病死率为20%~50%。2.儿童-成人型(现代型)起病较急,开始时干咳,迅速出现高热、气促、发绀,肺部体征甚少,可有肝脾肿大。从起病到诊断,典型的为1~2周,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者,病程短促,可于4~8天死亡。AIDS患者病程较为缓慢,渐进,先有体重下降、盗汗,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继而出现上述呼吸道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未经治疗100%死于呼吸衰竭。本病症状严重,但肺部体征较少,多数患者肺部听诊无异常,部分病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疾病病因卡PCP肺炎氏肺孢子虫为单细胞生物,兼有原虫和真菌的特征。卡氏肺孢子虫主要有包囊和滋养体两种形态。滋养体为可变多形体,有细足和伪足形成,类似阿米巴。包囊呈圆形,直径4~6μm,囊壁内含有囊内小体(或称子孢子),完全成熟的包囊内一般为8个,包囊是重要的诊断形态。卡氏肺孢子虫寄生部位限于肺泡腔,成熟包囊进入肺泡后破裂,囊内小体脱囊后发育为滋养体,滋养体紧贴肺泡上皮寄生,增殖,包囊多位于肺泡中央。临床表现潜伏期多数1~2个月,根据宿主的情况,临床分为两种类型。1.流行型:又称经典型、婴幼儿型。多发在早产儿、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或先天免疫缺陷的婴幼儿,尤其易在孤儿院或居住拥挤环境中发生流行。起病较隐袭,逐渐加重,早期有厌食、全身不适、消瘦、低热、腹泻,数周后出现呼吸增快、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心动过速、鼻翼扇动、紫绀等症状。患儿症状虽重,但肺部体征相对轻微。整个病程约2周~3个月,患儿多死于呼吸衰竭。2.散发型:又称现代型、儿童—成人型、免疫抑制型,多见于有免疫缺陷(先天或后天获得)的儿童或成人。近年来,最常见于艾滋病患者所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潜伏期视原有的基础疾病而异,常不能确定。起病急,有发热、干咳、气促、心动过速、鼻翼扇动、紫绀,可有胸痛,最终导致呼吸衰竭,数日内死亡。病人体温可正常或低热,少数在38.5℃~39℃。体格检查肺部阳性体征少,或可闻及少量散在的干湿罗音,体征与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不成比例,此为该病的典型临床特点。X线检查往往在起病1周以后出现双侧间质弥漫性网格状、条索状或斑点颗粒状阴影,自肺门向外扩散,以后可融合成结节或云雾状,或有空洞形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原发病有关,正常或稍高,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气分析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常在60mmHg以下,动脉血CO2分压正常或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大,可有呼吸性碱中毒,晚期出现呼吸性酸中毒。肺总气量、肺活量均减少,肺弥散功能减退。AIDS者肺功能损害更明显。未经治疗100%死于呼吸衰竭或其他感染性并发症如CMV感染、结核病、真菌感染或弓形体病等。对于AIDS患者、恶性肿瘤接受抗癌治疗或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未成熟儿、营养不良和衰弱婴儿等在病程中出现无明显原因的发热、干咳、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尤其病人呼吸困难症状明显而体征甚少时应高度警惕本病。肺孢子虫可经血液、淋巴液播散至淋巴结、肝、脾、骨髓、视网膜、皮肤等,但发生率较低,约3%。病理生理肺孢子虫属低致病力、生长繁殖缓慢的寄生性原虫,健康宿主有抵御能力只形成隐性感染。细胞免疫受损是宿主最主要的易患因素,如婴幼儿营养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儿童,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及AIDS患者。在AIDS病人中的发病高达80%~90%。当T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时,寄生于肺泡的肺孢子虫可大量繁殖,对上皮细胞造成直接的毒素性损害,引起I型上皮脱屑性肺泡炎。肺泡间隔有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肺泡上皮增生,增厚,泡腔内充满嗜酸性泡沫样物质和蛋白样渗出物。严重病例有广泛间质和肺泡性水肿。肺泡腔内充满炎性细胞,蛋白样渗出物和虫体,阻碍气体交换,产生临床症状。3诊断检查诊断:本病诊断较困难,对高危人群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考虑诊断,再借助病原体检查以确诊,痰找病原体阳性率极低,可用3%高渗盐水雾化后诱导咳痰。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和经纤支镜肺活检阳性率可达80%~100%。BAL可以与解剖检查同期发现肺孢子虫,可用于早期诊断。开胸活检虽阳性率高,但不易为病人接受,且病情较重者,危险性大,目前已很少采用。近年主张以胸腔镜活检取代剖胸活检。实验室检查:1.血液学检查白细胞增高或正常,与基础疾病有关。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常增加。2.血气和肺功能动脉血气常有低氧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肺功能检查肺活量减低。肺弥散功能(DLCO)低于70%估计值。3.病原学检查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纤支镜肺活检做特异性的染色如吉姆萨(Giemsa)染色、亚甲胺蓝(TBO)染色、Gomori大亚甲基四胺银(GMS)染色,查获含8个囊内小体的包虫为确诊依据。4.血清学检查目前常见的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检测抗原,间接荧光试验,免疫印迹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及补体结合试验等,但缺乏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能用以诊断卡氏肺孢子虫病。其他辅助检查:X线表现是非特异性的,10%~25%患者胸部X线可正常。典型的X线表现为弥漫性肺间质浸润,以网状结节影为主,由肺门向外扩展。病情进展,迅速发展为肺泡实变,病变广泛而呈向心性分布,与肺水肿相似。在实变病灶中杂有肺气肿和小段不张,以肺的外围最明显。罕有气胸或胸腔积液等胸膜病变。亦有以局限性结节阴影,单侧浸润为表现。肺功能检查肺活量减低,肺弥散功能(DLCO)低于70%估计值。诊断凡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病人以及长期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病人,如病程中出现原发疾病无法解释的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而肺部X线检查符合间质性肺炎改变时,应高度怀疑本病,确诊依靠病原学检查如痰液或BALF/肺组织活检等发现卡氏肺孢子虫的包囊或滋养体。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而未找到病原学证据时可以进行试验性治疗。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或稍增高,15×109~20×109/L之间。对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白细胞计数常较低。白细胞分类可正常或核左移,嗜酸细胞计数轻度增加。血气分析示血pH值正常或升高,动脉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也降低;肺总气量、肺活量均减少,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大,可有呼吸性碱中毒,晚期出现呼吸性酸中毒。病原体检查:由于PCP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目前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来确诊。通常以肺组织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发现卡氏肺孢子虫的包囊和滋养体为金标准。PCP肺炎肺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从肺门开始的弥漫性网状结节样间质浸润,有时呈毛玻璃状阴影,一般不累及肺尖、肺底和肺外带;有时可见肺部局限性结节阴影、大叶实变、空洞、肺门淋巴结肿大、胸水等,但多数患者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X线检查多不典型。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衣原体性肺炎、肺部真菌病、肺结核等相鉴别。并发症未经治疗100%死于呼吸衰竭。4治疗措施一般治疗PCP病人多有免疫功能低下,一般情况差,因此,应加强支持治疗和恢复病人的免疫功能。卧床休息,给予吸氧、改善通气功能,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如病人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可人工辅助呼吸;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对合并细菌感染者应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抗感染。对于并发PCP的艾滋病病人,在对病原治疗的同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减轻呼吸衰竭的发生,提高生存率。病原治疗复方磺胺甲恶唑即复方新诺明(SMZ—TMP):是治疗艾滋病病人合并PCP首选的药物,对于高度怀疑而未明确者也是首选的试验性治疗的药物。具有高效、抗菌、价廉等优点,即可口服也可静脉注射。它通过干扰叶酸的代谢对卡氏肺孢子虫起到杀灭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它仅能抑制滋养体增殖而无杀虫作用。剂量TMP每日20mg/kg,SMZ每日100mg/kg分4次口服,首剂加倍,疗程2~3周。对于艾滋病病人疗程不少于3周,临床观察有效率70%~93%,生存率67%~98%。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肝酶谱异常及肾功能损害等。最严重的致死性不良反应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皮肤坏死。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8~12天。对于艾滋病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可达65%。近年随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一般用药后3~4天即可使体温明显下降,4~10天肺部阴影消失,如果用药3~4天无效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喷他脒:是最早用于治疗PCP的药物,其治疗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与染色体外的DNA结合,并抑制其复制,以及抑制RNA聚合酶等。剂量每天3~4mg/kg,一般在1
本文标题:PCP肺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9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