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杜甫诗三首》表格教案
1万冲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教案任课教师:上课日期:教时:课题《望岳》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生平;泰山的有关知识;2、字音、字形;3、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能力目标1、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2、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情感目标1、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2、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教学重点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古诗五步教学法。3.诗歌境界教学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简介作者。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介绍古体诗。联想听讲学生结合配套介绍学生听讲批注积累相关知识2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与备注教学过程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四、朗读中感知1、播放录音或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师生同读,同时要求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教师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5、学生齐读《望岳》。五、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1、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明确: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俯视))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接句自问学生听讲批注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批注师生互动学生批注师生互动3教学过程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作者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象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学生活动: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展开想象试作具体描述。明确: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极顶,指玉皇顶。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学生听讲批注师生互动学生听讲批注师生互动学生听讲批注学生准备师生互动学生思考师生互动学生听讲批注4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六、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下面同学们将全诗一齐朗读一遍。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七、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1、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2、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学生听讲批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批注学生交流学生齐读作业1、背诵并默写《望岳》。2、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板书设计远望望岳近望仰望教学反思5万冲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教案任课教师:上课日期:教时:课题《春望》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能力目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目标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教学方法朗读、点拨、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与备注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二、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三、介绍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四、朗读中感知师生互动学生批注师生互动学生批注积累相关知识师生互动6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与备注教学过程1、播放录音或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师生同读,同时要求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4、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五、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1、整体感知。第一层(首联、颔联):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第二层(颈联、尾联):后四句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
本文标题:《杜甫诗三首》表格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6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