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出师表》内容理解及练习题
《出师表》内容理解第一部分:第(1-5段),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第一段: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文章从“先帝创业未半”写起,流露出作者对刘备“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使刘禅认识自身任务之艰巨,继承好父业。继而以“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提出当时局势濒临“危急存亡”的关头,警策刘禅要发愤图强,否则就难以图存。接着指出蜀国的有利条件,内有贤臣,外有良将,他们都忠于刘氏的帝业。如何利用这有利条件?自然导出下文的建设性意见:“诚宜开张圣听”。第二段:提出赏罚分明的建议。宫廷和相府对官员赏罚应有统一的标准,如果国君跟宫中亲近,跟府中疏远,有所偏私,则国家政局必乱。“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强调依法办事,国君不要干预。第三、四、五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第三段:向刘禅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了思想品德的条件。特言“先帝简拔”,意在说明所荐者忠实可靠完全可以信赖。第四段:向刘禅推荐可靠的武将,评其人品,赞其才能。强调所荐者是先帝选拔和赞誉的,旨在提醒刘禅要充分信任和依靠他。第五段:说明“兴隆”与“倾颓”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第二部分:第(6-7段),是关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第六段:追念知遇之恩,称颂先帝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句,高度概括了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神情。第七段: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说明北伐的时机已成熟。第三部分:第(8-9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第八段: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第九段:结束语,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总结: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业,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帝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出师表》内容理解测试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就提出建议。第一段: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的建议。文章从“先帝创业未半”写起,流露出作者对刘备“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使刘禅认识自身任务之艰巨,继承好父业。继而“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提出当时局势濒临“危急存亡”的关头,警策刘禅要发愤图强,否则就难以图存。接着指出蜀国的,内有贤臣,外有良将,他们都忠于刘氏的帝业。如何利用这有利条件?自然导出下文的建设性意见:“”。第二段:提出的建议。宫廷和相府对官员赏惩应有统一的标准,如果国君跟宫中亲近,跟府中疏远,有所偏私,则国家政局必乱。“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强调依法办事,国君不要干预。第三、四、五段:提出的建议。第三段:向刘禅推荐,强调了思想品德的条件。特言“先帝简拔”,意在说明所荐者忠实可靠,完全可以信赖。第四段:向刘禅推荐,评其人品,赞其才能。强调所荐者是先帝选拔和赞誉的,旨在提醒刘禅要充分信任和依靠他们。第五段:说明“兴隆”与“倾颓”关键在于。第二部分:第(6-7段)是说明。第六段:追念知遇之恩,称颂先帝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两句,高度概括了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第七段: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说明。第三部分:第(8-9段),强调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第八段:表明的信念,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第九段:结束语,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总结: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业修明政治,完成“”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的一片深情。一、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第二部分(6—7段):。第三部分(8—9段):。一、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段):关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第三部分(8—9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二、逐段概括1、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3、4、向后主举荐可靠的武将向宠。5、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6、7、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时机已经成熟。8、9、表明临行之前的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隐含着担忧,透露了复杂矛盾的心情。二、逐段概括1、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3、向后主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了思想品德条件。4、向后主举荐可靠的武将向宠。5、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6、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7、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时机已经成熟。8、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9、表明临行之前的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隐含着担忧,透露了复杂矛盾的心情。三、中考题型:04年东城区试题:三.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问题。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以塞忠谏之路也。②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1.写出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秋:__光:___义:___时候;发扬光大;适宜、恰当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①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后值倾覆: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也稍有懈怠。先帝不介意我的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后来正遇危亡关头。13.第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应该__,不应该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开张圣听;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14.第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刘备____________和诸葛亮_____________两件事。(2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04年丰台区试题: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则攸之、祎、允之任也。13、解释句中加线词语(1)先帝不以臣卑鄙:(2)遂许先帝以驱驰:(3)深入不毛:(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卑微鄙陋;奔走效劳;苗,草木;把14、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师。15、第2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经具备的语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福建省泉州市2006年中考试语文试题A、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先帝知臣谨慎,……臣不胜受恩感激。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B2.翻译句子。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译文: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3.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答:,,,。“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4.请用6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报先帝忠陛下5.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摆八卦阵”,,。空城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2006年湛江市课改实验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1)以光先帝遗德光:(2)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3)亲贤臣,远小人远:(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发扬光大;挑选,选拔;远离;表明1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悉以咨之.辍耕之.垄上B.试用于.昔日叹息痛恨于.桓、灵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塞忠谏之路D.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人不知而.不愠D(D中的两个“而”字都表转折;A中两个“之”字分别用作代词和动词;B中两个“于”字的意思分别是“在”和“对”;C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用来”、“以致”。)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B、诚宜开张..圣听C、不宜妄自菲薄....D、叹息痛恨..于桓、灵C(“异同”——在这里是偏义复词,指“不同”;今义:含“相同”和“不同”;“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门营业:“痛恨”——古义:痛心遗恨,今义:非常憎恨。)21、请将“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译文:如果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作奸犯科”、“有司”翻译错误每个扣0.5分。句式不顺不对扣1分。)22、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其中的一条,并就这条建议谈谈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3分)答:(1)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1分。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2)言之成理即可(2分)“建议”不对应的不能得分。)
本文标题:《出师表》内容理解及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0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