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增长的极限》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2011年课程论文《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课程论文《增长的极限》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课程论文-2-《增长的极限》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关键词增长的极限;资源;可持续发展摘要《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梅多斯等人向罗马俱乐部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予以批驳。认为人类如果坚持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将在不久后遭遇资源与环境“瓶颈”,使人类陷入不可预期的衰退。本文在参考《增长的极限》一书的基础上,对节约型社会的相关问题试加以分析。LimitstoGrowthandtheBuildingofaResource-efficientSocietyKeywordsLimitstoGrowthresourcesSustainableDevelopmentAbstractLimitstoGrowthwasareportsubmittedbyMeadowsandsomeotherpeopletotheClubofRomein1972,whichcriticizedthetraditionalmodeofeconomicgrowth.Thereportersheldtheideathatifthehumanstickedtothetraditionalmodeofeconomicgrowth,wewouldsoonencounter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bottleneckandfallintoanunexpectedrecession.Thisarticle,whichreferstoTheLimitstoGrowth,analyzestheissuesrelatedtothebuildingofaResource-efficientSociety.当前,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对此,我们党和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重大转折,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1972年梅多斯等人向罗马俱乐部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指出:如果维持现有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由于世界粮食短缺,或者由于资源耗竭,或者由于污染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虽然该报告提出的“零增长方案”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却提醒人类在现行政策和趋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发展将会达到“增长的极限”,这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反响。书中很多见解对我们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启发很大。一、节约型社会不仅仅反映在节约能源与资源上,还应当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节约型社会提出的初衷是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太低,经济发展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例如我国能源开发量大,但利用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10%。我国发1度电比西方多用近90克煤,仅此一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课程论文3项一年就比西方国家多用7000万吨煤。表:我国矿产资源开采情况(2007年)矿产名称情况世界排名原油1.87亿吨5天然气693.10亿立方米11原煤25.25亿吨1铁矿石7.07亿吨1钨8.04万吨1锡15.13万吨1锑15.29万吨1稀土矿12.05万吨1金213.85吨2磷矿石4542万吨2石墨364.28万吨12011年2季度,煤炭行业预警指数的10个构成指标中,有5个指标处于“绿灯区”,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销存比、煤炭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煤炭行业税金总额发展速度、煤炭行业销售收入发展速度;3个指标处于“红灯区”,分别是:煤炭行业产量发展速度、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发展速度和出口额发展速度;1个指标处于“浅蓝灯区”: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1个指标处于“黄灯区”,为: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发展速度。总体看来,煤炭行业当前依旧处于“偏热”状态。再以石油资源为例,石油行业景气指数连续下滑:2011年二季度,石油行业的景气指数为99.6点(2003年=100),比上季度下降0.6个点,至此,石油行业景气指数连续4个季度处于下降趋势。构成石油行业景气指数的5个指标(经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中,与一季度相比,有4个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是:石油行业利润总额、石油行业税金总额、石油行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石油行业产量合成指数;仅有一个指标处于上升趋势,为石油行业从业人员发展速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能源与资源危机,相关行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缓和能源与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是节约,包括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节约行为,同时还包括人们依赖生产方式上的循环经济与技术进步来节省能源与资源等。然而,节约型社会并不仅仅是人类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问题。人类节约能源和资源,只能减缓世界能源与资源危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与资源问题。按照《增长的极限》的预测,即使人类对能源与资源予以节约,也只能使人类社会衰退乃至崩溃的临界值延缓30-50年。人类对于能源与资源问题,最根本的还在于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需坚持“戴利三原则”:首先,就不可更新资源而言,使用速度不能超过替代资源的开发速度;其次,对可更新资源而言,使用速度不能超过更新速度;再次,就污染而言,人类所产出污染,不能超过自然的净化能力。针对这3条原则,节约型社会意味着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根本变革,这个变革至少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环节:一是改革现有的经济评价体系。人类现有的经济评价体系过于注重GDP的增长,这对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是极为不利的,不能改变浪费资源与能源的状况,难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课程论文4以激励人们的节约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近50年来,GDP增长10倍多,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40.8%,2000年36.4%,2003年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一般20%左右的水平。二是科技进步。首先,通过科技进步探索新能源的途径,因为人类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等是趋于减少的,这个过程通过节约只能延缓,但不能逆转。其次,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环境自净能力。在地球现有生产体系的状态下,即便人类减少排放,自然生态体系同样难堪重负。同时我们还要把科技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小。就我国而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技术还不够先进,还有很多技术需要学习,尤其现在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更加需要科技。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社会就难以实现。三是生活方式的变革。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摒弃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代之以合理消费的生活方式、追求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注重精神需要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同时可以反馈到生产体系,使生产体系走向节约型。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法律监督等手段,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尤其在学校中大力宣传,要懂得“谁知盘种餐,粒粒皆辛苦”的辛苦。“勤俭节约”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我们多么富有,我们都要继续发扬这种传统美德。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大力宣传,还要有法律的保障。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还要狠抓落实,注重实效,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节约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相辅相成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此中的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改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即运用生态学规律,遵循“4R”原则(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来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能源与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约型社会与循环经济二者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增长的极限》中给予循环经济很高的评价。“各行各业正在迅速地寻找办法来减少排放与资源使用,通过从头到尾重新考虑制造过程,从末端治理(从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减少排放量)到清洁生产(为了最小化排放和资源使用而设计产品和生产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课程论文5过程),再到工业生态化(一个工厂的流出物当成另一个工厂的原料)”。(页115)。三、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必须具有整体精神与全球精神,同时还要注重公平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建设节约型社会就不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公民的个别事情,而是一种需要全体投入的共同事业。独善其身建不成节约型社会。从我国自身而言,首先,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起表率作用,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时,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离不开全民族的共同参与。我们每人节约1度电,意味着我们节约了几个大的发电厂。每人每天节约1升水,意味着节约了几个大型水库。因此,节约型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努力。《增长的极限》报告则从全球生态一体化的观点出发,认为地球的公民都具有整体精神与全球精神,都应当行动起来,共建人类的家园。此外还需要公平。国与国之间的生态不公平成为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症结所在。发达国家使用了地球绝大多数的资源,他们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按照公平原则,发展中国家的人也有权利使用同样的资源。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必须注重人文发展水平,做到以人为本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推动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1990年开始,每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文发展报告》,以倡导和推行人文发展。这一系列的报告在新的高度上重提“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出了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进步服务的主张。《人文发展报告》还突破了单纯用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传统做法,用由预期寿命、识字率和人均GNI三方面指标构成的人文发展指数(HDI),考察一国不同时间的人文发展变化和比较不同国家人文发展水平。反映了对传统发展之路进行人文主义校正的努力。人类发展指数远远超越了经济领域,力图兼顾工具与目的、效率与公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种人文主义的努力,有助于用较少的资源,实现较多的国民福利,有益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结论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增长的极限》是人类未来悲观论的代表力作,但其初衷是向世人表达一种对人类未来生存条件的探究。现在,我国正处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阶段,必须通过提高居民的资源节约、环保意识,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建立技术支撑体系等措施,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使我国环境得以保护、资源得以节约,最终能够实现
本文标题:《增长的极限》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3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