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作为小说单元的第二课,展现了与《祝福》完全不同的风格——诗体的散文化小说。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之美的感受去体悟其中的意境美和人性美。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2.在粗知全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情节和人物行动,透视人物的思想感情,印证作者的写作动机。3.《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鼓励学生阅读全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应补充一些有关沈从文及《边城》等知识,如沈从文的美学思想、伦理观念等,用以激发学生对美的不同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2.学习小说,体味作品中体现出的写意性与抒情性。(二)能力目标1.学习作品中特殊的“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即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2.学习文中前后情节相照应的技法。3.学习文中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2.理解文中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发扬光大纯朴的人性。3.体味生活中的美——朴素、清淡;追求一种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4.体会本文所折射出来的伦理之善与道德之美。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品中的写意性和抒情性。2.小说中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3.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4.体会文中的人性之美。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学生对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不够了解,教学中应适当介绍沈从文和《边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2.《边城》在艺术形式上很有特色,如它的散文化倾向,它的乡土意味。这些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3.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以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做好适当的点拨工作。教学媒体CAI教学课件、湘西风景图片、沈从文照片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鲜有人能参透其深意。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无过于缠绵的情思,那爱不管凄婉抑或豪迈都永远那么美丽,于是玉谿生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淳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这种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体味。2.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关于《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在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有一个与世无争的70岁摆渡老人和15岁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城中管水码头的船总的次子傩送,麻烦的就是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先求婚,老人也似有允意,但翠翠怎肯作答。这种复杂的多角关系势必引起矛盾冲突。弟兄俩夜晚上山唱歌,约定谁得到翠翠回答算谁赢。这种爱情“决斗”真是有地方特点。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乘船离家,结果失足死于河里。翠翠因天保之死,对老船夫有所误解。老人在雷雨夜猝死,傩送因反对父亲包办婚姻出走。从此翠翠终年孤苦伶仃守渡口,盼望傩送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论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脉络。1.读准下面加黑字的音。喁喁(yú)私语埋(mán)怨忌讳(huì)涎皮(xián)莞(wǎn)尔而笑应和(hè)2.试概括文中三部分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写翠翠爱情的萌动和对爷爷深深的依恋。第二部分:写翠翠甜甜的梦境和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暗地探访大老。第三部分:写爷爷小心探询翠翠的心事和翠翠对傩送情歌的期待。3.教师、学生针对阅读理解中出现的问题提问讨论:(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为什么凄凉是薄薄的?[点拨]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有些凄凉,恰是翠翠刚刚迈进17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所以下文中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她惟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他自己的事了,似平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融在一起,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有人物的内心感受,哪一点都有些,哪一点儿又都不是主要的,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2)翠翠“就忽然哭起来”……“很觉得悲伤”。从“凄凉”到“哭”又至于“悲伤”,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点拨]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起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3)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厂如何从这一段内心独白看祖父的性格?[点拨]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深悔自己对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在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这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4)翠翠“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呼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从挪开”又反映出翠翠怎样的内心活动?[点拨]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叙说了翠翠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的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种爱的憧憬,又有对那种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排遣。(5)第14章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而且虎耳草一直伴随着翠翠朦胧的爱情故事的发展。试说说虎耳草在文中的作用?[点拨]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寄托。它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第15章最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6)老船夫“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既忧愁又快乐的?[点拨]老人的女儿因为做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且小心地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罗网里不安地挣扎,他隐隐感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翠翠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7)天保大老“轻轻地”说与老船夫“轻轻地”说,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点拨]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的“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描摹的悲哀与无奈。(8)“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这一大段的意象是什么?[点拨]这是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情此景平添了无奈与遗憾。(9)“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点拨]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有确定,单纯得只是想去听歌,听完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薄的白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10)“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为什么心被吹柔软了?[点拨]段首写她“心里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她已经有了对爱的渴望,心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里。4.小说是怎样表达普通人生活中的爱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明确]这篇小说在表达普通人的爱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了细腻而曲折地描绘。一是写了相依为命的祖父外孙女之间的亲人之爱。祖父关心孙女的终身大事,给她讲她父母之歌的故事;为她借故到城里送药,探探情形,还作提亲暗示,操心费神;祖父还劝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本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把自己在艰难环境中坚强生活的不屈精神传授给她;祖父还暗示自己会死亡,要翠翠能够接受必然会到来的严峻考验。这个祖父真是善良,有酉水河水那么多的爱心,这种亲情真是感人肺腑。二是写翠翠萌动的爱情,写得生动而又波澜起伏。作者写她“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少什么”,想像出走,青春的烦恼,说不出的冲动,在少女心湖上如乍起的风波,回环激荡。还写她梦听歌声,灵魂飞上山崖摘虎耳草大叶作伞;写弟兄俩为她而作的爱情“决斗”,使文章冲激起感情的波澜。最后写她的羞怯,写她的暗恋,写感情的潜流起起伏伏,一次又一次冲动读者的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真是写出了路随岭转,水绕山来的曲折。5.归纳翠翠和外公的性格特征。[点拨]小说叙述了一个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里有平凡的人、平凡的梦和平凡的坎坷,几十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其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一幅充满浓郁乡风乡情的风俗画卷;第二,它是一首人性美、人情美的赞歌;第三,它是一曲富有神
本文标题:《边城》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9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