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
1《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课程号制定单位制定人洪秀华审核人胡翊群制定时间课程概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主干学科和必修课程,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中发挥主要作用。主要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特性和系统的检出病原体检验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课程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4年制学生使用,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其中实验71学时。课程使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为教材;实验教材为北京人民卫生科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实验指导》;参考教材为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考试辅导丛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讲授内容和时数讲授内容讲授时数实验时数绪论1微生物的信息贮存与传递2细菌的生理学56细菌代谢2细菌遗传变异4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5细菌实验诊断技术与质量控制35细菌耐药性检測63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1球菌56肠杆菌科79非发酵革兰阴性菌33弧菌32.5弯曲菌、螺杆菌30.5需氧革兰阳性杆菌33革兰阴性小细菌32分枝杆菌32厌氧菌52螺旋体、2.51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2.50.52真菌31.5病毒的基本性状3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1病毒实验室诊断23病毒学各论6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测319考试42合计9171绪论【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分类其主要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定义。了解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检验医学中的地位。【教学时数】讲授1学时。【讲授内容】微生物定义、种类、存在、和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研究的内容和郭霍原则,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自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免疫学的兴起和发展、微生物对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影响。第二章细菌生理学【目的要求】掌握细菌大小及其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细菌各种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及在细菌检验中的作用。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结构差异。细菌生长繁殖方式和生长速度,细菌生长曲线意义,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分类及用途。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繁殖方式、速度及其生长曲线;细菌的人工培养的培养基、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观察。熟悉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及其吸收。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方法、机制和适用范围。【教学时数】讲授5学时,实验6学时。【讲授内容】3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大小和形态及它们受细菌种类、菌龄和环境因素影响。鞭毛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菌毛的定义、分型、作用与意义。荚膜与糖萼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细胞壁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肽聚糖骨架及其联结方式;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成;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和周浆间隙;不同组成的细胞壁与革兰染色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关系;细胞壁缺陷细菌(原生质体和圆球体)的临床意义。细胞膜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细胞膜和真核细胞膜的异同点;细胞膜的特殊结构-中介体。细胞质的化学组成和功能核蛋白体、异染颗粒、质粒、芽胞。核质的特点和功能(详见第四章)【实验内容】细菌的形态学检验显微镜的构造和应用;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革兰染液的配制;细菌涂片的制作和革兰染色;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细菌培养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细菌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倾注培养和活菌计数;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芽胞、鞭毛、荚膜、菌毛、中介体、原生质体、圆球体、细菌L型、培养基、细菌生长曲线、菌落、自养菌、异养菌、污染菌落。问答题:1.简述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2.试述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的方法及其注意点。3.细菌L型的检查在临床上有何意义?4.简述细菌生长曲线的临床意义。5.如何观察细菌在各种不同培养基生长的现象?6.简述细菌生长的必需条件。第三章细菌代谢【目的要求】掌握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中间代谢、发酵、呼吸、有氧呼吸、厌氧呼吸概念,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类、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细菌的物理性状带电现象,巨大表面积,半透明和渗透压,光学性质。细菌分解代谢和生化反应糖分解、蛋白质分解。4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自学内容】细菌摄取营养的机制,细菌的生物氧化,需氧呼吸,发酵。【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IMViC、氧化酶试验、凝固酶、生化反应、细菌数值分类。问答题:1.简述细菌生长曲线的临床意义。2.如何观察细菌在各种不同培养基生长的现象?3.简述不同物理性状的培养基在检验中的不同用途。4.简述细菌生长的必需条件。第四章细菌遗传【目的要求】掌握突变的类型、规律和发生机制,诱变剂的种类;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机制,转座子的分类和转座的意义;质粒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接合发生的过程和机制,高频率重组菌株和F’质粒的概念;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转导的机制及意义;细菌转化的机制和人工转化的原理及意义。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的机制;耐药性变异。熟悉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和研究意义。【教学时数】讲授4学时。【讲授内容】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结构特点,细菌DNA复制、表达和调节);细菌的质粒(质粒基本特性,质粒的分类,F质粒、R质粒);细菌的插入顺序及转座子,转座噬菌体。噬菌体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增殖和宿主相互关系(溶菌和溶原),噬菌体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变异类型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形态与结构的变异,培养特性的变异,抗原性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微生物变异的机理突变(概念、规律、类型、机制),细菌基因物质转移和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突变、转座子、插入顺序、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高频重组株、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R质粒、F质粒、突变株、BCG、空斑形成、温度敏感突变株(ts),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菌、前噬菌体。问答题试述细菌耐药变异的机制。5第五章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目的要求】掌握传染病的概念、病原菌感染类型及其传播方式。病原菌的致病性;条件致病菌的意义、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的关系、引起内源性感染的机制。医院感染的类型、途径及病原菌的特点。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的概念、人体重要的正常菌群、菌群检测指标了解人体细菌的分类及与人体的关系;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组成。【教学时数】讲授5学时。【讲授内容】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性致病菌,正常菌群概念。宿主与菌群的相互关系(有益菌、条件致病菌、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宿主免疫反应:病原菌的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分为外毒素内毒素两种。病原菌与传染病;医院感染;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人体菌群与微生态相关疾病;常见微生态相关疾病微生态诊断。【自学内容】宿主抵抗力,机体的基本抵抗力,抗细菌免疫。【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正常菌群、菌群失调、条件性致病菌、外毒素、内毒素、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社会感染、医院感染、显形感染、隐性或亚临床感染、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细菌密集度。问答题:1.试述人体细菌的分类及与宿主的关系并举例说明。2.试述细菌的致病物质及与致病有关的结构有哪些?3.简述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的组成。4.简述机体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的组成。5.简述内源性感染的发病机制。6.何谓菌群失调,并举例说明之。7.试述微生物如何入侵机体引起机体感染?第六章细菌实验诊断技术与质量控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形态学检6查方法;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和方法;掌握细菌代谢产物检测与鉴定技术。掌握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了解几种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核酸杂交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原理和应用。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细菌感染免疫学检测、细菌毒素的检测、【教学时数】讲授3学时,实验5学时。【讲授内容】细菌形态学检查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的意义。细菌染色标本检查:革兰染色法原理、步骤、结果判断;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细菌动力观察。细菌的人工培养和生化反应细菌生长条件、培养基;细菌接种方法;细菌培养方法;生化反应的原理;常见生化反应IMViC、蛋白分解产物试验、呼吸酶类试验、脂酶、凝固酶等原理和结果判断。【实验内容】细菌鉴定技术生物化学鉴定;数值编码鉴定;血清鉴定。生化反应的原理;常见生化反应IMViC、蛋白分解产物试验、呼吸酶类试验、脂酶、凝固酶等原理和结果判断;菌毒素检测。【自学内容】动物实验:实验动物选择、动物接种法、动物实验的应用。免疫检测技术:免疫荧光、酶免疫测定、凝集反应、免疫印迹、气-液相色谱技术、发光分析技术。核酸技术:杂交技术、PCR技术。【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生化反应、细菌数值分类、鉴别培养基。问答题:1.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有哪些?2.培养和鉴定细菌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用途?第七章-细菌耐药性检测【目的要求】掌握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体外药敏试验意义、方法、原理和结果判断;细菌的耐药性产生机制和细菌的耐药性检查熟悉体外药敏试验的步骤;厌氧菌、真菌及分支杆菌体外药敏试验。了解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教学时数】讲授6学时,实验3学时。【讲授内容】7体外药敏试验K-B纸片琼脂扩散法、稀释法、E试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质量控制。细菌耐药性检测特殊耐药菌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酵母样真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稀释法原理及结果判断解释。【实验内容】抗生素敏感试验纸片扩散法、稀释法、E试验。特殊耐药菌检测。【自学内容】体内抗菌药物的活性和浓度的测定:微生物测定法和非微生物法。【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内酰胺酶、E试验。问答题:1.试述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的原理和质量检测。2.试述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几种方法。第八章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细菌的分类单位和命名。熟悉细菌的分类系统;细菌的分类方法。【教学时数】讲授1学时。【自学内容】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细菌和原核生物界;真菌和真菌界;病毒和病毒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细菌分类单位—种、属、科;细菌的株和型;细菌的双命名法;细菌的伯杰分类系统和CDC分类系统。细菌的分类方法生理学与生物学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法(DNAG+Cmol%、核酸同源值测定、核蛋白体RNA硷基序列测定)。病毒的分类方法ICTV分类;习惯分类法。【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株、标准株、型、种、属、科。问答题:试述细菌的双命名法和它们的分类系统。第九章球菌【目的要求】掌握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葡萄球菌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8验,链球菌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鉴别甲型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试验。肠球菌的分类、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奈瑟菌属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熟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细菌其致病因素及所致主要疾病。【教学时数】讲授5学时,实验6学时。【讲授内容】葡萄球菌属分类与链球菌属的鉴定要点;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状),培养特点(耐盐),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临床意义致病物质(毒素、杀白细胞素、血浆凝固酶、肠毒素、皮肤坏死毒素);致病特点(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微生物学检查检验
本文标题:《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