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训练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⑴寻向所志⑵未果,寻病终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⑷悉如外人⑸咸来问讯⑹后遂无问津者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古今义。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⑵阡陌交通:古义:今义:;⑶无论魏晋:古义:今义:;⑷芳草鲜美:古义:今义:3、第②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4、有些成语出自选文,请写出:5、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与“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一为具言所闻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D、不足为外人道也【训练二】1、第②自然段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⑴自然环境:⑵社会坏境:⑶人们生活:2、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3、第⑤自然段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5、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6、“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7、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二、短文两篇练习题(一)陋室铭【训练一】1、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意在表明2、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3、能统领全篇的一个词语是4、回答下面问题。⑴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⑵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⑶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翻译句子。⑴“何陋之有?”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8、用文中的语句填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⑴无丝竹之乱耳⑵无案牍之劳形⑶有仙则名⑷惟吾德馨10、解释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惟吾德馨惟:成语:【训练二】1、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⑴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⑵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2、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及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二)爱莲说【训练一】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⑴可爱者甚番()⑵出淤泥而不染()⑶濯清涟而不妖()()⑷陶后鲜有闻()()2、有许多同学喜欢“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诩。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文中作者把“莲”比做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据民意调查前三名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那种花?并谈谈理由?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⑴香远益清:益:成语:⑵陶后鲜有闻:鲜:成语:6、比较下面的两段文字,体会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用意?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xmlnamespaceprefix=st1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花之君子这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⑴作者是在慨叹,讥讽达了作者。⑵句表达了作者。【训练二】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的世风的鄙弃。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者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者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作者这句话讥讽了怎样的世态?4、“可爱者甚番”的“番”在文中的近义词是,反义词是。并分别用这两个词各写一个成语:、。5、本文描写莲的形象“形”“神”兼备,从、、三个方面准确地表现了它的外部特征,有传神地揭示了它的内在气质。6、理解填空。⑴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的正直的语句是,。⑵短文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7、下面加横线“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莲,花之君子这也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何陋之有8、下面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出淤泥而不染(颜色)B、亭亭净植(笔直)C、有仙则名(取名)D、谈笑有鸿儒(有学问的人)9、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陋室铭》统领全篇、点明主旨和作者品德的句子是。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11、翻译下列句子。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莲,花之君子者也。1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三、核舟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⑴明有奇巧人()⑵长约八分有奇()⑶能以径寸之木()⑷以至鸟兽、木石()⑸中轩敞者为舱()⑹神情与苏、黄不属()⑺东坡右手执卷端()⑻佛印绝类弥勒()⑼矫首昂视()⑽高可二黍许()⑾计其长曾不盈寸()⑿诎右臂支船()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哪一句?(用原文中一句话回答)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4、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⑴其两膝相比者:比:成语:⑵珠可历历数也:历历:成语:5、翻译下列句子。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⑵神情与苏、黄不属。6、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通计一舟B、诎右臂支船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左手倚一衡木7、选出跟“则题名其上”中“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不能明其一处B、对联、题名并篆文C、莫名其妙D、不可名状8、下边朗读停顿的正确的一项是()A、为/念珠/各一B、为念珠/各一C、为/念珠各一D、为念珠/各/一9、核舟的奇妙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是:;第二点是:体积小。能证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是:四、大道之行也【训练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⑴大道之行⑵故人不独亲其亲⑶不独子其子⑷盗窃乱贼而不作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4、作者从哪两个方面从正面论证了“天下为公”这一中心思想的?5、作者认为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训练二】1、给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⑴选贤与能⑵男有分,女有归⑶货恶其弃于地也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内涵。⑴选贤与能⑵讲信修睦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4、对“货恶其弃于地也……是谓大同”一句请用一个八字短语加以概括。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⑴选贤与能⑵货恶其弃于地6、总领全文的句子是;照应此句的是。五、杜甫诗三首(一)望岳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绝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2、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好在何处?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6、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⑴⑵(二)春望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这个字好在哪里。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景请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石壕吏1、《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这一历史事件当中,诗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⑴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⑵诗人此时的感情是什么?2、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3、《石壕吏》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答案一、《桃花源记》练习题【训练一】1、⑴寻找⑵不久(很快)⑶类⑷都、全⑸都⑹渡口2、⑴妻子:妻子和儿女;丈夫的配偶(成年男子的合法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⑵交错相同;交通运输⑶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连词⑷鲜艳美丽;我味道鲜美3、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5、A6、C【训练二】1、⑴优美富饶⑵安定和平⑶自由快乐2、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3、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4、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否定批判。5、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6、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7、避秦时乱8、⑴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⑵老人和小孩都充满了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9、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二、短文两篇练习题(一)《陋室铭》【训练一】1、以诸葛亮、杨雄自况作比,表明自己也是诸葛亮、杨雄一类的高洁之士,从更高的境界突出“唯吾德馨”。2、陋室不陋3、德馨4、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6、D7、⑴有什么简陋的呢⑵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⑶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体劳累8、唯吾德馨;鸿儒9、⑴弦乐器竹管乐器⑵使……劳累⑶出名(著名)⑷品德高尚10、只;唯我独尊、唯利是图、为马首是瞻【训练二】1、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交友之道;自娱自乐(二)《爱莲说》【训练一】1、⑴多⑵沾染、污染⑶洗涤⑷少;听说2、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正直,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②“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清高,比喻君子志清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节操的人。4、⑴赞成兰花:无论居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淳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⑵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它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⑶赞成桂花:以为它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也可)5、⑴更加;精益求精、多多益善⑵少;鲜为人知、寡廉鲜耻6、⑴真正的隐逸之士极少;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⑵洁身自好的品行和情操【训练二】1、世人甚爱牡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2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