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八年级上世界近代史阅读材料阅读一印刷文字13世纪,纸币和游戏纸牌从中国传到了西方。它们采用的都是雕版印刷技术,也就是把汉字或图画雕成木版,着墨后印刷在纸上。因为每个字、每幅图都雕在一个固定的版上,所以这种印刷方式非常昂贵,也很耗时。大约在1455年,在约翰·古登堡、约翰,富斯特和彼得·舍弗这三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活字印刷在美因兹试验成功。每个小模块上以镜像形式雕刻一个字母(而非一个单词或一句话),这样,单独的活动字母可以组合成无数单词,若干单词以空格间隔,排列成行;若干行再组成一页,然后以木框在周边固定,这一页就可以印刷了。因为字母可以随意组合成单词,所以这种字模可以反复使用,印刷各种各样的文本。到1世纪中期,纸张已经不成问题。技术先进但位置偏远的中国早在公元1世纪就懂得如何造纸。13世纪,这种技术由阿拉伯人引入西班牙,从此到达西方。欧洲人很快知道了将旧布条切碎,加水,放在模子中挤压成形后风干,即可制成结实耐用的纸张,这种纸比中世纪用了几百年的牛皮纸和羊皮纸便宜得多。活字印刷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在一夜之间就为世人所了解。然而,古登堡《圣经》出版(1456)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它所带来的变化已经显而易见。机器印刷比手抄书本既省时间又省钱,生产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还减少了错误。只要排版不出问题,不管印多少册,每本书都能保证准确。当然,一本书的页数越多,人为错误的几率就越高。16到18世纪之间,印刷术改变了欧洲人的私人和公共生活,给欧洲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政府“以往靠烦琐的手抄方式与官员联络,现在很快开始采用印刷文本宣战、公布战况、颁发文告,并以宣传册的形式展开辩论。他们努力借助这些手段打赢心理战”。印刷术使得政治宣传成为可能。它凸显了不同社会集团,如国王和贵族,教会和国家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为不同政治党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印刷材料可以散布到公众中,那些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个人受到影响,开始加入某一社会集团。这样,被地理界线分隔的人群便可以达成共同的认识,取得共同的身份。这种新的归属意识可以与旧的地域情感相抗衡。另外,书店、咖啡店、公共阅览室逐渐开始出现,再加上印刷作坊,共同为知识分子和云游的学者们提供了聚会的场所。关于这类地方在知识分子兴起并形成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历史学家们已经作过评判。印刷术也刺激了普通人读书识字的热情,最终对他们的个人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部分早期读物以宗教为题材,但是学生、家庭妇女、商人、中上层人士都希望能找到其他的书籍。印刷商很快作出反应,出版了一些有关道德教化、医学知识、实用技术和旅行指南之类的手册。虔诚信徒也有了新的兴趣点。每逢公共节日、宗教仪式和政治事件来临,大幅宣传品和小张的传单总能让人足不出户就感受到现场的情境。印刷术还在书面文化和口头文化之间架起了桥梁,因为不识字的人要靠别人为他们朗读印在纸上的东西。——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想一想:印刷术给欧洲带来怎样的影响?课下可以查一查,同时传入欧洲的火药又对当时历史进程有怎样的影响?阅读二伏尔泰伏尔泰1694年出生于一个舒适的资产阶级家庭,取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一个杜撰出来的词,只不过是所有笔名中最出名的名字而已。他四十多岁前,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作家,擅长警句,用诗体撰写悲剧,还写过一部史诗。尔后,他越来越倾向于阐述哲学问题和公众问题。他有感人至深的魅力,究其原因,在所有的伟大作家中,他的作品最容易阅读。他向来文风犀利,逻辑性强,隽永深刻,不时还插入一些街头秽语;有时兴之所至,就嘲弄、挖苦一番,因此他也是一个善于运用巧妙的反语、嘲笑,教人羞惭的大师。他的意图无论是多么的严肃,他都可以通过叫人发笑而达到目的。伏尔泰年青时,曾身陷囹圄,在巴士底狱消磨了十一个月,起因据说是对摄政者傲慢不逊。但是,翌年,这位摄政者却赏给他一笔津贴,以表彰他撰写的一个剧本。后来他与一个贵族喧闹打架,再次被捕。他始终是一个固执的资产阶级分子,然而在原则上对贵族制度却从未大加反对过。他是腓特烈大帝的挚交,曾到波茨坦与这位国王相处约两年时间。他们两人最后闹翻了,因为还没有一个足够大的舞台能长期容纳这样两个自负的人物。伏尔泰凭著书、津贴、投机买卖和讲求实效的办事见识,发了一笔大财。晚年时候,他在靠近瑞士边境的费内地方购置一个庄园。用他的话一说,他在那儿成了“欧洲的旅馆主人”,接待川流不息的仰慕而来的贵客、讨取恩惠的人和寻求他帮助的落魄人。1778年,他在巴黎去世,卒年八十四岁,是欧洲最孚人望的文人。他的文集多达七十余卷。伏尔泰主要关心的是思想自由。他对英国十分倾慕。他在这个国家旅居三年。1727年,他亲眼目睹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国葬仪式以及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安葬仪式。伏尔泰的两部著作《哲学通信》和《牛顿哲学原理》,不仅使欧洲其他地方的人越来越多地了解英国,而且还普及了新颖的科学思想:培根的归纳哲学、牛顿的物理学和洛克的感觉论心理学。洛克学说认为,一切真实的观念都产生于感觉经验,这就削弱了宗教信仰的权威。英国最令伏尔泰称羡的是它的宗教自由、相对而言的出版自由和给予象他这样的文人的高度尊敬。他不如孟德斯鸠那样关心政治自由。路易十四对于孟德斯鸿来说,是个恶棍,然而对伏尔泰来说,却是个英雄。他写了一篇颂文《路易十四时代》,赞美在“太阳王”治下的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虽然在个人关系上与腓特烈大帝闹翻了,伏尔泰仍旧尊敬他。实际上,腓特烈几乎成了伏尔泰心目中的完美的开明统治者:他倡导艺术和科学,不承认任何的宗教权威,对一切教派信条都给予宽容,对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只要他们有益于社会,都一样欢迎。大约1740年以后,他更加明确地成为宣扬宗教信仰自由事业的斗士。有一个新教徒被控因阻止他的一个儿子皈依罗马天主教而竟将他杀害,结果他自己被判处死刑,留下了恶名,伏尔泰竭力为他昭雪。有个年青人,名叫拉巴尔,因亵渎路旁一个十字架的罪名而给处决了,伏尔泰也撰文为他鸣冤,说他无罪。“砸烂可耻的东西!”成了伏尔泰学派的著名的斗争口号。对伏尔泰来说,“可耻的东西”是指偏执的行为、不容异说、宗教迷信以及这些东西背后的一群有组织的教士权力。他不仅激烈抨击天主教教会,而且还激烈抨击整个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他为赞成“自然宗教”和“自然伦理学”而辩护,认为信仰上帝和区分善与恶来自理性本身。其实,天主教教会很久以来就教导这一学说。但是,伏尔泰坚决认为,除了理性之外,任何一种天启都不称心,都没有必要,或者更确切地说,信仰一种特别的天启使人不容异说,使人愚蠢、残酷。他是第一个用完全的世俗观点来展现世界历史的作家。在他的《论各民族的风俗》中,他一开始就叙述古代中国,继而挨次对一个个伟大的文明作了概括的评述。早期的世界史作家习惯把人类事件纳入基督教教义的框框。伏尔泰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来处理犹太—基督教史。他把基督教和一切有组织的宗教都当作社会现象或仅作为人的看法来描述。伏尔泰把这些见解传播到欧洲各地。在政治学和自治政府的问题上,伏尔泰既不是自由主义者,也不是民主主义者。只要政府开明,他倒不在乎政府的权力有多大。他所说的开明政府,意指向懒惰和愚蠢开战,使教士处于从属地位,允许思想自由和宗教自由、促进物质和技术进步事业的政府。他没有任何先进的政治学说,但他心目中的文明大国近似开明的或合乎情理的专制国家。他认为能够开明练达的,只有少数人,因而觉得应由这少数人—国王和他的顾问—掌权,力排一切非议,贯彻实施他们的纲领。要克服愚昧无知.、因循守旧、轻信和教士权术,国家务需强大。可以说,伏尔泰最渴望的是给开明者以自由。——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想一想:你认为伏尔泰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有怎样的影响?阅读三重商主义中世纪的国家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它们的生存无法依赖于一个富有的国库。国王从皇家领地上取得岁收,而为国王和国家的神圣劳役,则由封建主们自己出钱。在现代的中央集权国家里,情况却要复杂得多。老派且不计酬劳的高尚的骑士精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雇佣的政府官员。要维持陆军、海军和国内的行政管理体系,其花费往往以百万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笔钱该从何而来呢?在中世纪,黄金和白银是稀有商品。中世纪普通人通常一生都未看见过金币是什么模样,只有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才对银币司空见惯。美洲的发现以及随之对秘鲁银矿的开放改变了这一切。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老的意大利“商业城市”如热那亚、威尼斯,丧失了它们经济上的重要性。新的“商业国家”兴起了,黄金和白银不再成为普通人眼中的神秘之物。通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贵金属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16世纪拥有一批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他们提出了一个“国富”理论。在他们看来,这个理论不仅完全正确,并且对他们各自的国家都具有最大利益。他们认为,黄金和白银是实际的财富。因此,国库和银行里拥有最多金银现金的国家便是最富有的国家。而钱可以武装甚至购买军队,因此最富的国家当然就是最强大的国家,可以统治世界。我们把这种理论称为“重商主义”。它得到了当时欧洲各国毫无保留的接受,就像早期的天主教徒接受奇迹的存在一样。在现实中,重商主义按以下程序操作:为得到最大限度的贵金属储备,一个国家必须在出口贸易上争取尽可能多的赢余。如果你对邻邦的出口超出邻邦对你的出口,它就会欠你的钱,不得不将它的黄金付给你抵偿债务。因此,你获利而它损失。作为这种信念的结果,17世纪的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采取下列经济政策:1、尽可能多地获取大量贵重金属(金、银)2、鼓励对外贸易优先于发展国内贸易3、尽量支持那些将原材料加工成可供出口的制造品的工厂4、鼓励生育,因为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工,而一个农业社会不能提供足够的劳动力。5、国家监督贸易与生产的过程,随时有必要,随时加以干涉。在16世纪,查理五世接受了这种“重商主义”理论,并把它引人到自己统治的欧洲广大地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效仿这种做法。法国的波旁王朝,尤其路易十四是这一教条的狂热拥护者。他的财政大臣柯尔伯特成为了重商主义的“先知”与指路灯,全欧洲都满怀景仰地寻求他的点拨。在克伦威尔执政时代,整个对外政策其实就是对重商主义不折不扣地贯彻。它实际上是针对英国的富有对手荷兰而定的。因为承运大部分欧洲日常商品的荷兰船主们具有某种自由贸易的倾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以摧毁。很容易理解,这样一种体系对欧洲的海外殖民地会造成多么大的灾难性的影响。处于重商主义笼罩下的殖民地,无非是黄金、白银、香料的源源不断地出产地,只能为着宗主国的利益而实施开发。亚洲、美洲、非洲的贵金属以及这些热带国家的原材料,完全被碰巧占据它们的欧洲国家所垄断。外人不得进人这些管辖地,也不允许当地人和悬挂外国国旗的商船进行贸易毫无疑问,重商主义刺激了某些从未有过制造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它帮助这些国家建起道路,开挖运河,为运输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它迫使工人掌握更熟练的技巧,让商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同时削弱了贵族地主的势力。不过在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巨大的灾难。它使得殖民地居民成为了最无耻、最残酷剥削的牺牲品。它使宗主国的普通人民面临更可怕的生存环境。它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世界变成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大兵营,将地球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领土和属地,每一块都只盯着自己的直接利益,随时想方设法要摧毁邻居们的势力,将它们的金银攫为己有。它使得拥有财富成为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将“有钱”变成了每一个普通人至高无上、汲汲以求的德性。经济制度也像外科手术和妇女时装一样随时势变迁。到19世纪的时候,重商主义终于被抛弃,人们开始拥护一个开放而竞争的自由经济体系。至少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样。——房龙《人类的故事》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史实与当时重商主义盛行有关?阅读四拿破仑在西方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像拿破仑在其15年对法国的统治那样吸引住全世界的关心。同时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不仅在自己的国家,而且在整个欧洲,作为神话继续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毋庸置疑,拿破仑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从不试图掩盖自己非绅士的出身。尽管他出生在科西嘉一个拥有贵族称号的家庭之中,但他养成了野心家的粗鲁风度,爱发脾气,在玩牌时进行欺骗,不顾上流社
本文标题:世界近代史阅读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1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