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八)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一、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在历史上是没有民主传统的。特别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明末清初的民主启蒙思想遭到压制,民主政治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进入近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等的介绍也逐渐传入中国。这样,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1、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情况(1)近代前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主要代表主要主张和活动主要影响农民阶级的代表-洪仁玕在其代表作《资政新篇》中,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这些主张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色彩,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追求,但在实践中没有实行早期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第一次在中国明确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戊戌维新派的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实践中没有实行戊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进行维新变法活动,试图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在中国建设民主政治的第一次重要尝试,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真实目的不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而是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清朝统治集团发生分化,限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不过,清政府的活动也表明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巨变,是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上的一大里程碑。但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民主政治在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的刺激下,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2)近代后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近代后期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民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主要探索如下:①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在党纲中明确指出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时实现共产主义②中国共产党二大上,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③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将国民党改造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并成立了国民政府,领导了北伐战争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重要探索是在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制定了宪法大纲,实行工农民主专政⑤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起符合这一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有利于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⑥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⑦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战胜利后,针对美蒋独裁内战的阴谋,中国共产党为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毛泽东等人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并在1946年政协会议上,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合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为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民苦难,中国共产党与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北平谈判,签署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⑧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这一时期,除了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外,民族资产阶级也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而努力。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各民主党派。它们既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专制,也不赞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主张在中国建立议会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一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与中共积极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最终,在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下,民主党派放弃了幻想,与中国共产党联合进行斗争附:1、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中国近(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近(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这一时期发生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19世纪末的清末新政也是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不言而喻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清末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他们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入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革命派怀着由革命而共和的信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有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立宪派则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士绅的支持。他们以谘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请愿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都缺乏本质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先是追随蒋介石,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方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制独裁、压制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满。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对美蒋抱过幻想,并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但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斗争的行列,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业。2、中国近代史上实现民主政治的三次机遇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中国面临着建立民主政治的美好前景。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实行民主政治的希望破灭。第二次:1927年,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最终失败。第三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的原则。并且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制定宪法等,展示了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但不久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再次成为泡影。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史,就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和实施民主的政治制度,营造民主的政治生活。纵观历史,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一个三权分立的近代民主国家,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第二次,打倒北洋军阀统治的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实行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只不过是从君主专制变为军阀专制、官僚专制。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直到国民大革命才基本上将其推翻第三次,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大革命——1927年以后,国民党取代北洋军阀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经过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终于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人物,实现了从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4、中国近代四大阶级探索民主政治的历程阶级概况备注农民阶级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由公众选举官吏(实际上是主张开明君主制)《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共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地主阶级“预备立宪”——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早期维新派主张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康梁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领导了戊戌变法,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时代,开穿了民主政治的先河,由于顽固派的进攻而失败——立宪派“预备立宪”民主共和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成果;②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复辟帝制;③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斗争、两次护法运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屡遭破坏;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实行一党专政的专制独裁统治,使共和政体有名无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其目的是建设民主政治,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①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②1931年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民主专政——抗日战争时期①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②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解放战争时期①抗战结束后,中国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②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国民党结束“训政”,实行宪政,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③积极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④1949年毛泽东发表时局声明,提出了废除伪宪法、伪法统,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等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2、中国现代史上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1)建国初期—创立民主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八)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