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民俗学总述第一节民俗学兴起、发展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学1、民俗(FOLKLORE)就是民众日常的风俗习惯。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民生、民事、民气、民艺与民智五个部类的各种社会事象,并将各种事象综合形成一种文化——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包含了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等诸多民俗事象,以及由此产生和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2、民俗文化主体:人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其风俗习惯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在表层面表现为民俗的物化,行为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显形事象,在深层面,则是人及人组成的躯体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和观念模式。民俗文化的特性:稳定性、可变性稳定性:民俗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文化现象,它植根于深厚的社会基础。民俗是由于偶的创造而成为一种经验,再由人类语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开来,变成人们的常识,常识再经约定俗成后变成人们行为准则和习惯,民众将这种习惯进一步沉淀和固定化、程序化,成为一种潜意识时,民俗才会诞生。民俗产生后,其形式和内容有因社会环境的变迁,历史的演进等因素影响,民俗也就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面貌。民俗作为一个文化基因,一个民族长久普遍起作用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底层结构,决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种族和族群的文化特征。因此,民俗具有普遍模式的文化生活事象,表现为:一是必须是社会生活中那些体现着普遍模式的事象。二是民俗的形式和结构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被人们完整地在生活中重复,在特定的群体和社会生活中是普遍的,得到地域群体的共识共知和共同遵循。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宿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这是民俗传播原始尺度得以存在和进行衡量评判的基本前提。中国和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起源是游牧习俗,由此进入的文明社会特别重视个人生存权利,而主要由农耕习俗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更重视集体生存权利。两者对人生生命价值理会的出发点因此有明显差异。(美国重视牛仔精神,英法重视骑士精神,美国长枪协会)(中国民俗及其衍生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模式在古代哲学、管理学、医学、美学、和农学等领域都表现的很明显,但也很局限)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曾经中国古人创造了资本主义以前时期世界上最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创建近代文明的强大阻力”。可变性:民俗是可以传播和变异的,主要表现:传承和扩布。时间领域的传承和延展:从古代到现代/从抽象文化现象到具象生活世界。空间领域的扩布和流行:地域性的时代沿袭——稳定性和传承性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2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民俗传播和扩布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民俗形态:基于民俗是传播和流动的认知,不论何种民俗事象,就其具体形态而言,都存在“原生态”、“此生态”和“再生态”。3、民俗文化学就是研究探索民俗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般科学,对于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4、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民俗文化二.民俗学的兴起:1、民俗学是近代社会和思想的产物。民俗学的英文名称FOLKLORE发端于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该词的原意就是“民众的知识和学问”。英国一批从事古老知识与古物研究的学者曾在1572年创立协会,并出版一些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勃朗德的名著《民间古老风习的观察》1846年英国稽古学者威廉汤姆斯向《雅典娜神庙》杂志写了一封信,信中建议用一个“挺不错的撒克逊语合成词——民俗”来取代象“民间古语”“通俗文学”这样的一些术语,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汤姆斯第一次对民俗的概念、性质、内容做了界定,如礼仪、风俗习惯、仪式典礼、迷信、歌谣、寓言等,为世人做瞩目。后来由于各国学者交流协商,特别是“国际民俗学会”的成立,FOLKLORE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有关这门学问的术语。2、民俗学的兴起与形成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价值趋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民俗学的需要程度和研究状况,也表现出不平衡的情况。一门学问的兴盛总是和那个国家的需求紧密联系的。德国:德国民俗学的创立者里尔与1858年在《科学的民俗学》中,提倡民俗学是研究、沟通德意志民族的学问。原因:德国历史上处于分裂状态,要实现资本主义,就必须国家统一,而要统一,就必须首先寻找出本民族同意的民族精神。于是研究就赋予了德国特定内容的民俗学。第二节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产生和学科兴起与民俗文化的发展一.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产生与兴起1.民俗自觉意识就是从学科角度对民俗的真切认识和整体把握。发生的时间: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前夜北京大学的歌谣研究,就是这民俗自觉意识的典范。1917年北京大学建校20周年纪念前后,校长蔡元培号召进行歌谣采集活动,发表了歌谣采集规约、拟刊行歌谣(即民谣总集和选集)。这是3北大歌谣运动的开始。1920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建立。五四前后,歌谣收集切如民众民俗,民俗自觉意识活动产生。2.民俗自觉意识产生的原因:倡导者的学科意识,名流学者的参与投入清末民初以严复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富国强民”思想主张世纪初激进知识分子国民性改造理想趋使。3.中国民俗学的历史渊源——不得不评析下我国文化传统A.古代社会:民俗作为“礼”文化的对应和补充长期存在。.a.《周礼》:礼,履也。因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婚冠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其书文也。还曰: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b.孝公用商鞅之发,移风易俗。————“上所化”c.凡民含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下所习”。可见古代民俗的特点: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明显的政治伦理倾向。比如:“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故者春秋,礼仪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B.由于晚清时局背景,和西学东渐背景下,爱国学者效法英美,言辞激烈,但也客观。见手稿。4.中国民俗学产生时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主要表现:A理论准备不足:一是客观环境不允许,二是主观条件不具备。三是原始素材缺乏。B.发于文学领域,又未能跨出文学的视野。早期民俗学活动,是以成立歌谣研究会和《歌谣周刊》为起点的。早期文坛大抵是从文学角度来谈论民俗学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是民间文学的研究替代了民俗学的研究,并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性中总结理论。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那因之一。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解释:前苏联的民俗学的内涵侧重与民俗精神传统的研究,以口头传说为主,相当于我国今天称之为民间文学或民间创作学的学问,而吧人类行为性的风俗习惯等传统项目全部规划为民族学的范畴,所以前苏联几乎没有独立的民俗学研究,只是在民族学研究的范围附带民俗学的东西。我国建国后,民俗学的研究受到前苏联影响。曾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民间文学和民间歌谣进行大规模的搜集和调查,做了很多必要的举措,但从总体而言,民俗学却因为被局限于民间文艺4领域,而缺乏有深度和力度的哲学分析和解析,而未取得其应有的地位。随后在左的思想路线影响下,有人认为“民俗学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这门问被打入冷宫。总之本来就先天不足的学科再加上后天失调,自然受到可很大阻力,停滞不前。D从世界范围研究民俗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来考察,中国传统民俗学在研究主体和客体等各个层面都有很大局限性。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象作出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阶段。二.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1986年上海《文汇报》刊出了《开拓民俗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一文,提出了重构中国民俗学,建立民俗文化学新学科的主张。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民俗学研究的发展。1.近年来,中国民俗文化学发展的表现:A各地民俗文化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预示着中国民俗文化研究开始步入空前活跃的时期。B.学者走出书斋,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标志着对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在逐步深入。C.关于民俗文化类的书籍专著出发发性。整体上推动着民俗文化学的进步与发展。D.民俗学课程和专业在中学和高校的设置,及民俗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意味着民俗作为文化学科来研究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E.民俗文化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起显著特点就是与社会活动和商业经济的结合。说明是贴近生活,靠近人民是民俗文化学富有生命力的象征。F.全球华人,海峡两岸民俗学者的交流。成为沟通联系的纽带,并凝聚了海外华人和两岸人民心灵感情。2.中国民俗文化学研究的发展:A.研究对象和范围:摈弃了把民俗认定为精致僵滞的“古老文化遗留物“的观点。而是把民俗作为一中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用发展动态的观点来看待民俗事象。B.民俗文化学注重文献资料的考订和整理,但是注重人群中活着的民俗事象。C.民俗文化学强调人是研究的主体,也是民俗传播与交流扩散的载体。这种对于人的注重是我们与传统民俗学观点最大的区别。传统民俗学的致命缺陷就是“见物不见人”。5最后:民俗文化是一种基础的文化,它是特定的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或者表现为物质载体,如建筑,民居,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者表现为语言、文字等符号,或者表为抽象的性格,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或者表现为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和储存。民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展开的。它已经不再是个概念问题,而是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生活模式,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而存在。几千年来已经能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积淀在我们民族的各种文化形态中,物化正在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和社会结构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存在,仍然生活在民俗文化中,既不可能脱离这个基础,也不可能自由选择这个基础。中国民俗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涵盖面广的学科领域。要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精神做准确完备的概括,十分困难。其长处和弊端同在,优点和缺点共存,至今还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并发生作用,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所以我门学习民俗文化是个一渐进并长期的过程,没有哪个人可以解释所有的民俗事象,我们主要是从理论上学习民俗文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对这门学科的了解,至于具体的民俗事象,是大家留心生活,查阅资料的自学行为。6第二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安排一民俗的本质: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种通过人做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一)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从生活层面看: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古老的、落后的,低俗的生活事象。古老只是它的一方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世态的生活相。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技艺和上生活的习惯。事例:台湾作家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描述小孩过生日要吃两样东西:一枚鸡蛋一枚鸭蛋鸡蛋=鸡鸭蛋=鸭含
本文标题:中国民俗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