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1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宋明春前言21世纪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如果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21世纪的核心,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这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财富积累的途径。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充足的善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实现组织“创新—效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的根本。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为我县创建创新城市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创新能力是助推创新的关键讲授要点: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构成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我们为何创新?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2、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3、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的40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的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0倍,美国是中国的300倍。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目前世界科技发展非均衡性远大于世界经济的非均衡性。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已经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里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在生物工程、药物等领域,美、欧、日拥有95%左右的专利,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4%~5%发展中国家因创新能力不足,已经产生严重后果(1)危及国家安全。(2)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经济、政治被边缘化的危险。(3)确实存在着知识生产的头脑国家、物资生产的躯干国家、资源供应的手脚国家、提供市场的豢养国家等国际大分工的严重后果。韩国以1961年实施第一个计划起,仅用17年也就是到1977年,就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的生活水平,解决了温饱与初步实现了小康的目标;又用10年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1987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至1995年仅用8年就提升到入均GDP一万美元的水平②,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2000年GDP增长200倍;人均GDP增长100多倍;出口总额增长1700多倍。于1996年加入被称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只脚已经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韩国在废墟中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①(《日本和韩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调研报告》,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内部资料),梅永红、罗辉等,2003年1月。)表现之四是,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全国2.8万个大中型企业能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的只有25%;其余75%的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半数大中型企业一年举办不了一次科技活动。研发投入少,我国企业年研发经费低于销售额的1%,小于国外企业3%的比例,更低于外国高科技企业7~10%的比例。产业长期被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环节上。我国向美国出口鞋类,离岸均价2~3美元,而美国市场售价约50美元,我们产品每双鞋赚10~20美分。外贸200强74%是通过加工贸易,企业未能成为创新主体,竞争能力低,处于生产率低、能耗大、设备依赖的困境。表现之五是,技术重复引进而不重视消化吸收。据统计,技术引进投资与消化吸收之比:日本为1:7;韩国为1:5;中国为1:0.07。差别之大,足以说明技术依赖性过强。表现之六是,我国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割裂,难以显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创造性的变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整合,即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中,创新主体所具备的本领或技能。创新能力概述创新能力人人皆有。一般说来,除了少数智力低下的白痴以外,对一切正常人、健康人而言,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地位、学历、职务……都具有创新能力。正常人的大脑结构与功能雷同,虽有差异,但不是数量级的差异。所以,创新能力决非少数“天才”独有的能力。马克思指出:“搬运夫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953年版第160页)①智力基础包括◆观察力智力的门户、源泉◆想象力智力的翅膀◆记忆力智力的仓库、基础◆注意力智力的警卫组织、维持者◆思维力智力的核心②知识基础四种类型:第一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关于事实发现的知识)(knowwhat)第二类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关于原理规律的知识)(knowwhy)第三类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关于操作、控制的知识)(knowhow)第四类知道是谁的知识(关于谁知道的知识)(knowwho)③非智力基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三个短语);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三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三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三性)创新能力的特征综合独特性:我们观察创新人物的能力构成时,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单一的,都是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结构优化性:创新人物能力在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构优化特征,而这种结构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创新能力的作用教人学会创新思维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创新能力的构成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认为,能力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已经发展出或是表现出的实际能力(actualability),如能打篮球,会开汽车,可以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等。其二是指潜在能力(potentialability),即各种实际能力展现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潜在能力和实际能力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潜在能力是实际能力形成的条件和基础,而实际能力是潜在能力的展现,潜在能力只有在遗传和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能变成实际能力。任何活动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它对人的智力和体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能力的某种结合符合于活动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能顺利地高水平地从事某种活动,表现出有能力。反之就很难从事这种活动,表现出没有能力。一、洞察能力所谓洞察能力,就是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观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客观事物对处于同一环境的人的刺激程度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感受和洞察能力却是不同的,有时差别非常之大。某些事物的现象和变化,一般人常常感觉不到,而却被具有洞察力的人觉察到了,他们往往利用这种特殊觉察到的东西一举成名,率先走向成功。二、记忆能力记忆能力就是人们记住经历过的事物的能力。经验过的事物包括观察到的事物,读过的书,得到过的信息和知识,从事过的活动,思考过的问题,个人曾有过的心理和情绪等。记忆能力对创新活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任何创新活动如果排除记忆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一种创新活动必须以所记得的经过的事物为基础。一个人的记忆能力主要表现在记忆的快速性、稳定性、准确性和储存性上。三、想象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创新想象则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我们要追求那种没有感知过的新事物,要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更是离不开创新想象。想象能力每个人都有,但由于想象的方式方法不同,想象的价值结果大不相同。四、分析能力分析能力就是人们通过思维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特性,特别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认真分析研究,人们才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种种事物,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从而才有可能改造它或利用它。五、实施能力实施能力就是人们完成有价值的创新设想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数学家克雷洛夫曾深刻指出:“在任何实际事业中,思想只占2.5%,其余95%到98%是实行”。六、直觉能力直觉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现象,直觉能力一般是指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认识真理的能力。人们在平时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多是采用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在创新思维时则常常采用非逻辑思维,如想象、直觉和灵感等。七、联想能力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能力就是使人脑中所留下的各种客观事物的联系“痕迹”复活的能力。八、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人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因素,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搜集资料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等。九、问题能力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活动源于问题意识。十、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人们进行思想或信息交流,取得相互之间了解、信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人的成长从沟通开始,创新人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们沟通的时代,学会沟通才能更好地生存,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十一、预见能力预见能力是指超前把握事态发展趋势的能力。预见力是洞察力的延伸,如果说洞察力是对现存关系的直觉力,那么预见力就是对未来关系的想象力。如果不能对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潜在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任何创新都无从谈起。十二、决断能力决断能力是指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迅速做出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的能力。在决策过程中,每做出一种选择,都要与机会、风险、压力、责任等问题相连,只有具备当机立断的魄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敢于拍板。任何患得患失、优柔寡断都将一事无成。十三、推动能力推动能力是指善于激励他人,以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以及个人的魅力。十四、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指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头脑清醒随机处置的能力。客观事物纷繁复杂,特别是在社会活动中,突发事件难以避免,创新者要善于在偶然性中揭示和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从而减少盲目性,获得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将突发的偶然因素转变为实现创新意图的有利因素。十五、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将各种积极因素综合在一起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在具体组织中必须指挥有方,层次分明,善于团结,做到清除障碍,化解矛盾,保证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处于良好的配合状态,以获得高一层次的整体合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创新在全球经济变革中的新趋势1.创新的基础是智力资本2.创新的平台是管理实践3.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员4.创新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1、创新能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形成创新品质现代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与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实践激发出来和不断提升的。创新和创造活动有其内在的特征和规律,对这种内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便形成了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而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进行传播,以促进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创新方法能使人们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创新活动,而创新理论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2、创新能激活管理体制,强化竞争意识,增强企业活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企业必须通过技术革新,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满足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走改革、创新之路。企业的生命就是发现、创造和满足需求的循环过程。只有创新性的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改革的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勇往直前。新的经济学理论强调,开发市场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动力。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生命之源。3、创新能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树立强国形象任何组织的创新,实际上都是其成员的创新。社会的创新就是靠社会的
本文标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