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适度性研究
1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适度性研究张艳娥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0级指导教师:袁春霞摘要:当今社会,网络日益成为中国公民赖以生存的一种存在方式,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崛起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改变着中国政治的传统逻辑,激活了中国的民主活力,给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网络政治参与的不足及参与过度也使当今政治和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好当代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的适度性,使之真正成为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契机?本文以传统的政治参与理论为基础,以我国公民传统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为依据,对当代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适度性的困境及原因,以及如何把握适度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然后表明了笔者对于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前景的基本观点:以积极、理性的建设性态度对待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网络民主发展道路。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特征适度性困境参与不足参与过度完善对策AnalysisofmoderatepoliticalparticipationofChinesenetizensZhangyane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InstituteGrade2010Instructor:yuanchunxiaAbstract:Nowadays,networksareincreasinglybecomingChinesecitizensawayofsurvival,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ofChina'spoliticalriseofanewpoliticalphenomenon-politicalparticipation.InternetchangingthetraditionallogicofpoliticalparticipationofChinesepolitics,theactivationofChina'sdemocraticvitalitytothedevelopmentofChina'spoliticaltransitionperiodbroughtarareopportunity.Butthelackofpoliticalinvolvementandparticipationinthenetworkoverpoliticsandsocietytodayalsofacesseverechallenges.HowtocorrectlyunderstandandgraspthemoderatepoliticalgoodnetworkcitizenparticipationincontemporaryChina,makingitagenuinedemocraticprocesstopromoteChina'sdevelopmentopportunities?Inthispaper,thetraditionalpoliticalparticipationbasedonthe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citizenstopracticepoliticalparticipationand2politicalparticipationasthebasisofcontemporaryChinesecitizens'politicalparticipationandthereasonsfortheplightofmoderation,moderationandhowtograspaprofoundanalysis,andtheprospectsforitsdevelopmentprospects.TheauthorthenshowsthebasicideaofChinesecitizensforpoliticalparticipationpromising:apositive,constructiveattitudetowardsthedevelopmentofarationalpoliticalparticipationofChinesecitizenstoseekabalancebetweentheidealandreality,exploringanetworksuitableforChina'sdemocraticdevelopmentroad.Keyword:PoliticalparticipationFeaturesModerationDilemmaLackofparticipationParticipationoverCountermeasure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诞生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给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政治参与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两面性,其给现实政治生活领域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一、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产生背景及意义1994年,我国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对公众正式开放。20年来,上网人数迅速增长。我国网民总人数不断增长,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是互联网影响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初,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规模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人们只是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和发表政治见解。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逐渐成为公民参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①、“乙肝歧视”案等事件,引发了网民的强烈关注和参与,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从2002年开始,每年“两会”期间,社会各界都要通过网络互动平台,给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网络民意已经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8年6月,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人民网与广大网友交流;2009年2月,温家宝到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在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②中,网民第一次有机会“跳①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收容人员救治站。这一新闻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②躲猫猫,原意为捉迷藏,属南方方言,北方则称作“藏猫猫”,现为网络流行语。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乔明(也有媒体写作李荞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很快,躲猫猫也火了起来。网友们一边讨论躲猫猫这个游戏的危险性,一边大量发帖“躲猫猫”。3出网络,走出前台”,参与具体公共事务的现场调查,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网络政治参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推动了当代中国民主的进步。然而,民主是建立在秩序之上的民主,不讲秩序的民主,不讲法律的民主,是无序的、非理性的。无序的公民参与是国家稳定的大敌,带来的是国家的灾难与民族的悲剧。因此,我们在研究公民政治参与时,必须强调“有序”,即公民政治参与的“适度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的适度性将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使我国转型期的政治参与更加有序,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实现。二、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及其“适度性”(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与特征政治参与是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以网络为途径、手段,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为。与传统政治参与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发生了更新的变化:其一,参与主体发生了变化,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有网民个体、网络共同体和国家;其二,参与手段发生了变化,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和途径;其三,参与目标扩大化,不再仅仅限于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决策和意见表达,而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细微的突出性事件也会进行关注。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性。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在技术上突破传统政治参与中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等一些障碍性因素。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贴吧、聊天室等方式在网上直接对政府的公共决策和政策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进行电子选举,以避免代议制、委托代理制等弊端,实现政治参与直接化。2.开放性。互联网的结构是没有边界又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结构,它以“人机”信息互动为交流半径,以个性化选择偏好为基础、以“价值行为世界”为构建方式,以“价值—行为取向”为引导方式,体现了自由开放的理念,通过其跨时空信息传播的特性,超越社会调控的有效边界。3.平等性。比尔・盖茨说:“与物理世界相比,在数字化的世界里人们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公平。”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力,只有在法律制度的允许范围内和能够上网的条件下,无论身份、地位、贫富、民族等差异,均可以平等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4.虚拟性。互联网建设的初衷之一就是保障隐私,因而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真4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乃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被虚拟。这种虚拟性掩盖了参与主体的真实身份、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这些虚拟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控制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使人们在感知与介入世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觉,它甚至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5.群体性。在网络空间,由于政治利益的表达和诉求更加自由,兴趣爱好相投或价值观趋近的人更容易集结起来,使原本广为分散的个体会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一特别事务共同关往而迅即发出“群体”的声音。(二)网络政治参与适度性的涵义政治参与是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抵制暴政强有力的工具,是集中集体智慧的重要途径。”而网络政治参与的适度性是指网民在宪政体制下有序、有度地利用网络技术参与政治,是一种介于政治冷漠和政治亢奋之间的、政治参与水平并未高于政治制度化水平的状态。实现政治参与适度化是众多国家的政治目标。三、中国网民政治参与适度性的困境及其原因(一)政治冷漠及其原因分析政治冷漠是指“公民对政治运动和政治问题冷淡而不关心的态度,通常表现为对政治参与疏远和逃避。”政治冷漠度是指公民对政治参与冷淡而不关心的程度。政治冷漠的划为:根据涉及层级的多少分为单层和多层的政治冷漠;根据涉及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体和集体的政治冷漠;根据其程度分为适度和过度的政治冷漠;根据理性与否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的政治冷漠;根据自愿与否分为自愿和非自愿的政治冷漠。导致网民政治冷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电脑设备和电脑应用能力差异。从中国互联网内部发展来看,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网络的发展及网民的数量,参与主体的年龄及性别之间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2010年1月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第25次统计报告来看:(1)分省网民规模: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各省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差异较大,随各省经济状况的差异表现为明显的三级梯队形式;经济状况差的地区,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机会越少。(2)城乡结构:我国农村网民和城镇网民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为27.8%和72.2%;网络政治参与不足更多地集中于农村居民。(3)性别结构:目前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4.2∶45.8,女性网民占比略低于全国人口中女性的比例;这说明很多女性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机会少于男性,这也与女性的社会角色与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4)网民职业结构:学生、较高职业者及公务员的上网率明显比其他阶层的人5士为高,分别为98%、94%和96%,从事劳
本文标题: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适度性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