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专题探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专题探讨之——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一、台湾问题及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困难有哪些?(一)问: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答: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因此,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二)解决台湾问题面临哪些困难呢?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美日的干涉)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1)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2)经济上,美国是台湾最大利益的获得者。台湾是美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台湾对于美国来说有至关重要的经贸利益。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除了用武力庇护台湾当局外,对台湾更是倾注了百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台湾的一些重要部门,如电子、电器、化学和军工等,实际上都是美国资本控制的,而仅仅从这些投资中,美国每年就可获得几亿到十几亿美元的利益。另外,美国还向台湾大量出售武器装备。据统计,从1979年到2000年,21年间美国的对台军售高达410亿美元,其中的巨额利润可想而知。(3)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2、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3、大多数台湾民众希望“不统、不和、不独”,维持现状的心态给解决台湾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其实质是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减弱给解决台湾问题带来更大的阻碍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加之岛内由于族群矛盾加剧,族群认同意识强化,也进一步弱化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那么,我们这节课以台湾民众“国家认同”为切入口探讨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进一步引发我们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途径深层次思考与探究。二、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一)国家认同心理学大师佛洛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物件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认同”一词在社会学范畴的解释,就是将自己视为某一群体的一分子,并且认为自己与该群体具有共同的特征与利益,甚至共同的命运。“国家认同”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道德传统、价值取向、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对所属国家的身份的确认,自觉地将个体或民族的利益归属于所认同的国家。(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这一概念和西方民族主义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关。在西方的历史上,这个概念很清楚,也就是民族国家认同,即人们对建立在自己的民族基础上的国家的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理想而提出,迄今也还是一个理想。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在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往往取代民族主义作为人们国家认同的基础。例如,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美国强调的是爱国主义而非民族主义。“9·11”事件以后,美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为世人瞩目,但无论是媒体还是政府所强调的都是爱国主义。这里国家认同也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爱国主义,即对民族国家的一种依恋式的情感。国家的统一还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即使是在很多人那里视为当然的国家认同,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香港,尽管回归已经有18年了,但国家认同感的培养还面临挑战。在台湾,问题更为严重。自李登辉以来,台湾当局一直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正式分离出去。进入21世纪以来,民进党政府为了达到正式“独立”的目标,大力推动“去中国化”的运动,企图从各个层面割断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为“独立”奠定一个文化心理基础。(二)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现状1、台湾的族群构成台湾人口共23,410,280人(2014年9月官方统计),人口总增加率为2.30‰,人口由相对多数的民族汉民族北系和相对少数由二十几个不同的诸民族概括而称的台湾南岛语族此系所组成。其中汉族可再依据迁移来源与风土民情而概分为同时来台的闽南人及客家人、二战後来台的外省人三大族群。而台湾人与中国大陆、东南亚等地人民通婚日益增加,亦有所谓的新住民之称。因此,在台湾通行的族群分类中形成“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在清朝领台时期,由广东省东部移民而来。又根据原居地,有海陆客家人与四县客家人之分。目前台湾客家人的分布,在台湾北部以桃竹苗为客家人最多的地方,客家人其实是中原人士,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广东人或者福建人。)和“外省人”的“四大族群”格局。各大族群,闽南人(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外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2、四大族群格局下的矛盾冲突,族群认同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进一步弱化一个社会,如果同时具有多个不同“族群意识“的群体,就可能产生矛盾冲突,出现”族群问题“。这样的”族群问题“超越”阶级、种族、性别、宗教“,却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利益的、情感的因素。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在台湾四大族群关系中,主要呈现三级明显的互动,并在这三组互动中,产生了台湾社会存在的三大矛盾:原汉矛盾、闽客矛盾以及省籍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1)原汉矛盾原汉矛盾由来已久,但在当前台湾社会存在的三种类型的族群矛盾中,原住民与汉族之间的对立是最为轻微,也最容易为岛内人民所忽视。原汉矛盾最早起源于早期大陆闽粤移民与台湾土著居民争夺资源。在国民党逃台后,由于不当措施和“白色恐怖”统治,导致原住民反抗意识产生,但相对于省籍矛盾,原汉矛盾相对缓和许多。随着台湾“本土化”和“民主化”的开展,尤其是国民党推动政权之后,原汉矛盾在台湾社会已经较少提及。(2)闽客矛盾。闽客两大族群的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开垦台湾的过程中。当时闽客为了争夺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械斗。尽管由于实力的原因,客家人往往在争斗中处于下网,但由于客家人的集中,仍然成为了台湾岛内一个重要的群体。民进党执政以后,人口最多的“闽南人族群”碾米台湾社会中的“强势族群”。随着闽南人族群意识加深,客家人越来越受到闽南人的打压。“福佬中心主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台湾,闽南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台湾人”,闽南话才是“台湾话”。另外,由于客家人长期坚持中原文化的原因,在“统独”问题上也表现得与闽南人不相一致。因此,在当前台湾社会中闽客这宰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一大特征。(3)省籍矛盾省籍矛盾是当前台湾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台湾,“本省人”指的是父亲在1945年以后移入者。两者之间的矛盾始于二战后。由于逃台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压迫,不少台湾本省人开始把“统治与被统治的阶级矛盾”当成“外省人统治本省人”的族群矛盾,甚至迁怒于和国民党一同去台的外省人,导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本省人与外省人互相敌视。此后,台湾本省人,尤其是闽南人与外省之间的矛盾斗争,就构成了台湾政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蒋经国上台以后,开始推动“本土化”政策,联合地方本土势力作为巩固政权、偏安求存的基本政策,大师提拔台籍地方人士和社会精英。在其执政后期,蒋经国大力推动民主改革,取消党禁与报禁,对岛内异议分子忍让宽容,所以蒋经国主政末期,省籍矛盾相对得到缓解,社会族群也较为和谐。然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登辉上台后,国民党统治结构也开始“本土化”。随着李登辉在岛内大搞“去中国化”和“台湾化”以及越来越向“台独“靠拢,台湾岛内的省籍矛盾再次受到催化。特别是外省中生代原本预期的政治接班优势消失,四大而产生了受益人危机感和强烈的族群意识。本省和外省人在争取台湾政治资源的矛盾开始激烈起来。省籍矛盾也成为当前台湾岛内重要的社会特征之一。无论是原汉矛盾也好,闽客矛盾也好,还是省籍矛盾也罢,在各种矛盾冲突斗争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方面,正因为这种族群冲突,进一步强化各个族群的族群认同,台湾社会族群分化日益明显;另一方面,蒋经国等国民党元老在80年代搞的所谓的“本土化”,以李登辉和及陈水扁为代表的民进党“台独“分子,在挑拨台湾社会族群矛盾过程中,推动所谓“民主化”、“去中国化”、“台湾化”、“一边一国”论、“台独”论调,在台湾社会族群认同、“本土化”强化过程中,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却在大为弱化,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人越来越多。简言之,台湾社会的族群冲突,在强化族群认同的同时,同家认同却严重弱化,这为以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构筑了一道非常难以逾跃的障碍。3、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现状台湾政治中的族群问题与祖国统一是紧密相关的。族群的分化引发了省籍矛盾冲突的加剧。“本省人”与“外省人”分化又表现在对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上来。岛内对于中国的认同比率逐年下降,认同台湾的比例开始上升。族群问题很容易就被“台独”分子和政党所利用,成为他们谋求台湾“独立”的工具。而这又加剧了族群的分化,最终将不利于两岸的统一。族群认同是在民众中逐渐浮现的一种“我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在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变迁与民族融合,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多元民族混合共生的形态,因为中国古称“华夏”,因此“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而“中华”一词,又与“中国”、“华夏”相通,因此逐渐具有了族名、国名的多重含义。民族、国家等概念几乎都是同时出现在近代史上,无论是单一民族组成或多元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和国家这两个概念指向原本不相矛盾,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应该基本一致,但在台湾却发生了严重的错位现象。多项民意调查表明,台湾人的国家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由“我是中国人”向“我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到“我是台湾人”转变。以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
本文标题:专题探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9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