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小学生德育目标与模式探讨
中小学生德育目标与模式探讨作者钟雯怡摘要“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把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应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词道德教育/现状/方式最近,教育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对德育进行整体规划,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使德育要求更加系统化。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同学们只有了解和牢记德育目标要求,明确努力方向,才能更加主动、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深刻理解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一、德育工作的现状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大多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我常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二、什么是德育?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的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式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德育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三、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这样一份调查可以显示出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一些问题。1、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并且不少是以个人为中心。有69%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而只有2%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13%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在对待学校中的作弊现象时,有34%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的道德问题,而有42%的学生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最好不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作弊,为此没有什么大错。2、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在讲究人与人的对等关系时,有些学生则更多地认为是等价交换、是相互利用。15%的初中学生和19%的高中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渣滓;而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则是傻子。四、对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1、理论上空谈、操作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行为机械练习。这个应该是我们一贯的通病:重理论而轻实践。2、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足,造成德育效果不理想。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过多地强调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这种教育是成效不大的。3、德育过多地成人化,学生的主体被忽视。德育被过多地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合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他们自己的成长需求,非常的空。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一直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大人、社会和老师来决定,学生成了等待加工的产品。4、只偏重学校德育,而且途径方法单一呆板。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还有家庭、社会、同学群体等,也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辅助方面。5、德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其实只是在教授和推广社会伦理,还不能说是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压抑了学生的需要。它远离了生活真实,与生活严重脱节,它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只能称是为了社会目的进行的伦理教育。五、德育工作急需转变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它的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其规律,采取科学的态度,重视过程,使德育教育入心入耳达到预想的目的。一、学科渗透,拓宽途径,全方位育人。挖掘中小学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科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教材中挖掘德育资源,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拓宽途径,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面向全体,课堂渗透。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要增强意识,时刻牢记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语文课是特殊的潜隐课”,在思想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优势。语文课:(一)以人育人。如云周西村的刘胡兰,三九一高地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从他们身上可以体中华民族精神之博大,爱国思想之精神。(二)以事育人。如阿累的《一面》是写鲁迅先生送书给青年卖票工人的故事,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卖票青年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三)以理育人。如《劝学》一文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以及学习可以改变人性的道理。(四)以景育人。如《天山景物记》通过写景状物,激发读者萌生爱国之情,无形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五)以情育人。如《百合花》一文开启学生感情闸门,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一旗高树万旗红的效果。(六)以文育人。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人生真谛、自我价值、理想情操、社会公德等教育因素无所不容,这些都是借助语言文字凝结在人、事、情、景之中,从而具备了思想教育、净化灵魂的潜在可能。理科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艺术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学校必须改变课堂教学重智轻德的倾向,寓教育于教学之中,逐步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境界。二、常抓不懈,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更新观念常抓不懈,方法思路要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和广泛,要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为了配合德育教育,学校和家庭要紧密配合,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学生家长会,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娇、懒、任性等坏习惯,要求中小学生在家里起“道德品质监督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上找到结合点。克服中小生在家不听话、任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颠倒等坏习惯,使中小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融洽和密切两代人的关系。三、拓宽渠道,利用活动,寓德于教。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班团活动、第二课堂、德育基地活动、远足、科技文艺体育节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内容、每周的主题班会和每天的课前谈话,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还可根据我国的重大节日,领袖和英模人物的诞辰或逝世纪念日,重大事件纪念日,大好河山,矿产资源等,编写演讲材料,读书报告会、罪行申讨会、宣誓会、演讲会等,根据形势和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在蓝天白云下,面对庄严的国旗,使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在呐喊助威的赛场上,集体主义精神得于发扬,班级凝聚力明显加强;在长途跋涉的远足中,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花朵处处绽放四、以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育人。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一种持久的隐性教育作用。这种影响暗示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五、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要对中小学生的进行抗挫折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创设一定限度的挫折情境,如野炊、夏令营、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对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要“堵”、“疏”并举,一方面要堵住污染纯洁心灵的“黄源”。另一方面加强对青春期学生的性教育和心理疏导,使他们破除对性的神秘感。教师还要经常教育中小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控制能力,让清醒的理智驾驭奔放的青春激情。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让学生既敢于承认以往的失败,更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尽量在人多的地方多表现自己。教师还应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科学方法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发育水平进行评价测试,六、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估,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可采用通过思想品德课着重考查“知通过德育评定活动着重考“行”,然后把“知”和“行”考查的结果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的评定。在评定活动管理上,既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坚持以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不在“惩办”上着眼。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是对人的工作就是长期的、细致的。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中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此,应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倡导道德领导,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团结在一起,把学校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学校无小事,事事受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能育人”的目标,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培养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新世纪人才。【参考文献:】1、《中小学德育纲要》--------------教育部1993年颁布2、《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3、《校访---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2005.5《教学与管理》4、《将德育引入新境界》--------------徐吉志5、《师爱的力量》--------------------朱先云
本文标题:中小学生德育目标与模式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4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