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真情实感相比较,新《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问题是这种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之作,我们所能看到的寥若晨星。学生们这样那样的“缺失”,追究起来,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首先是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过多地强化了价值判断上的“一统”,第二,是教师对作文的“冷情批阅”导致了学生作文的“记忆创伤”。第三,集中体现娱乐功能的大众文化以其不挡之势侵袭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关键词:作文;真情实感;问题与原语文教学大纲中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相比较,新《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很重要的规定。说其重要,是因为作文原本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是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生成的产品应该是个性化的。新课标对写作的这一要求,正是遵循了科学的原理,体现的正是个性和创新的作文教学的时代精神。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摘要:写作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审美,一种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视之为畏途,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从客观方面看,主要是教育理念陈旧和教育评价机制落后;主观方面主要指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缺乏素材、生活感悟少、缺少写作兴趣。采取的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更新教育理念,变指导教学模式为引导教学模式;二、在教育工作中关注学生自我,着眼学生个性发展;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四、注意体验生活,积累活生生的素材,提高写作情趣;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热情。关键词:素质与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写作情趣写作兴趣成功写作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一种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视之为畏途,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唉声叹气者有之,抓耳挠腮者有之,敷衍了事者有之……笔者曾对所任语文教学班级(初一)的68位学生进行过调查了解,其中不愿作文者(其中大多是害怕或畏惧作文者)竟达58位之多,占调查总数的85%,喜欢作文的同学仅有1位,仅占调查总数的1.5%。究其原因,虽是五花八门,但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普遍认为学习是苦差事,作文更是苦中之苦,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干瘪枯燥,无病呻吟;或罗列优美的词句,或滥用各种修辞手法,即使偶尔有比较优美出色的文章,也是仿照他人的模式,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学生自我情感、自我形象严重缺失;或是为了获得高分而迎合评卷老师的意愿而写作的非真情文章。当今中学生生逢盛世,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激情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下面试一一分析之。一、客观原因1、教育理念陈旧。当今提倡素质教育,但由来以久的应试教育观念已在某些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老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一时还难以割舍老师在教学舞台中主角的地位,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堂课教师不规定任务则不知该干什么。作文课上,老师不加以指导则不知该如何动笔。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在《我的军训生活中》的作文课上,我曾说过,“同学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新生军训……那么这中间必然有酸、有甜、有苦、有趣、有累……不同的人感受不同……”谁知交上来的作文开篇一律如此,让人看后啼笑皆非。还有的教师习惯于树立师道权威,对学生作文的好坏全凭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对学生有“个性”的作文则视为洪水猛兽,一律封杀。我们习惯于听话的学生,因此,学生为获取高分,为博取老师的欢心或高分数而不敢创新,更不敢标新立异,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作文激情。2、评价机制滞后。素质教育是我们当今倡导的教学理念,它有利于人的全面、均衡发展,是符合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的指导原则。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提出了“三维素质结构”的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强调广义的素质是个大系统,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身体维度——体质;二是心理维度——品质;三是社会文化维度——素养。社会素养是人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灵魂和动力,其目的是求善;文化科学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认知基础,其目的是求真;审美艺术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求美;劳动技能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生活蓐在,其目的是求业;心理品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精神基础;身体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三维度素质结构构成了人的德、智、体、美、劳、心、个性特长各方面基本素质要素,这些素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性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智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因此发展性教育评价必须依据三维度的素质结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才符合发展性教育评价三个发展宗旨的要求。但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各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和全社会都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为了在各类考试中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不可避免地要迎合评卷老师的“胃口”,符合当今社会的大趋势,也不敢稍稍差池,越雷池一步。导致学生作文流于大众化、平淡化,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为了拿名次而猜题,责令学生通篇背诵范文,使作文公式化,缺乏情趣和个性。二、主观原因1、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当今中学生背负着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了应对考试而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时间紧,活动范围小,社会接触面窄,社会实践活动少,生活阅历不丰富,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情感枯竭的原因。家长也要求其子女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尤其中外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本学期笔者曾就所在班级学生课外名著的阅读做过一次调查,学习们的阅读的课外书籍无非就是如下几种:小溪流、网络小说、西游记等,至于外国名著的阅读几乎为零,对外国文学的了解简直是一团漆黑。即使在他们所阅读的几种书籍中,也只大略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很少去分析和体会文章或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更不用说去学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了。2、不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感受生活。作文时,我们的学生总是眉头紧皱,唉声叹气,咬着笔杆不知道写什么好。在他们的脑海中搜索不到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没有仔细去揣摩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迹,再加上现在的中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护是理所当然的,为我创造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是父母该做的。在《幸福》一文中,学生们都不同程度的写到了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生日时购买生日礼物,置办生日晚会;生病了父母亲心急如焚,夜以继日地照顾;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父母怎么帮助、鼓励自己……没有一个同学提到过自己的父母是否因为自己的子女而感到幸福自豪。在他们那里,幸福的含义是不完整的。在如此心境下,我们的作文岂能有“丰富的情感”?针对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三、思考与对策1、更新教育理念,变指导教学模式为引导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善于接受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叛逆思想与观点并对之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走出陈规与常规的圈子,关注课本以外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交往,关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从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其趋势也是向流行化、热点化发展,如北京的考题是《隐形的翅膀》,源于台湾歌手王菲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湖南省的考题为《踮起脚尖》则要求我们的目光关注我国的国家大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对于当今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也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书本知识,也要教社会与课外知识。另外,教师也要对作文的硬性指导变为适当的引导,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写作的潜能。同时,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文章中某些写作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作文。例如,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基本上圆圆的脸盘,大的眼睛,一张会说话的樱桃小嘴,千人一面,没有特色,没有抓住人物的个性来描写。笔者在教授《一面》一文时,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头发根根向上竖起,”则抓住了鲁迅先生头发的个性特点,从而体现了鲁迅先生刚直不阿、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民族风格,寥寥数语,使人物的性格的刻画形象而生动,栩栩如生。笔者在分析文章时,突出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的巧妙,重点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高明之处,让学生感悟体会。随后,笔者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布置了课外作文《父亲》,效果很好,有学生写自己的父亲如是说:“……父亲用手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票子,我不经意看到了父亲的那双手,布满老茧,青筋暴起,血管卷曲,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我的眼泪顿时涌了上来……”多美妙生动的描写啊,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平时的观察和体会真实而生动地用写“父亲双手”这一特定对象描绘了父亲的勤劳与生活的艰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才气,而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2、在教育工作中关注学生自我,着眼学生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在文学创作中,“自我”才是写作者最大的宝藏,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近年来,许多中考或高考考生作文选择写“文化散文”式作文,一方面是受到众多“文化散文”式高考优秀卷(或满分卷)作文的影响;另一方面却是“自我”意识尚未苏醒的结果。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拥有只属于“自我”的生活经历、只属于“自我”的内心世界,只属于“自我”的对于这个社会、对于自然的想法、观点和感悟。关注“自我”,绝不仅仅是写身边的人、事、景、物,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只属于“自我”的情感或感悟。具体到写作实践中,就是多写“我认为”、“我觉得”、“我想”、“我需要”、“我希望”等。在2007年福建省高考优秀卷作文中,有一篇颂扬母爱的文章获得了阅卷教师的一致青睐。在文中,作者撷取的“细雨绵绵的午后”、“母亲亲手烹调的荷包蛋”、“在秋风中叫卖着蔬菜瓜果”的母亲“单薄的身影”以及“在门口等待的身影”等意象或细节,无一不是作者独特的情感经历,这就是作者“自我”情感的绽放。正是这样极具个性化的“自我”情感表达,实现了“自我”内在情感的倾吐与高考应试高分的“双赢”。因此,在写作教学上,作为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个体意识,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鲜明个性的机会和舞台。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都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读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读书中的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一本好书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影响无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很有成效的尝试。如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最好的书籍、文章或语句,在班上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分析其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其触动灵魂深处的东西,可以不求甚解,但要求努力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形成比较全面而富有深意的写作感悟和素材。此外,还在班上设立了“图书角”,即要求每位学生捐献出自己所拥有的一本或几本课外书,注明书名、价格等书籍信息后,交给由同学们自己推选出来的“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其它同学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来阅读这些书籍,并定期交流阅读心得。这样,既充分利用了书籍这一种资源,又达到了增加学生阅读量的目的,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和写作兴趣,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同时,要求我们的教
本文标题: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4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