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政治思想史二、名词(5分×4)1、天命非常P40周公的思想。天命非常,即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周公天命非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它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周公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2、性善说P56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有善的本性。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而不是来自后天习得;人与人之间在良知良能上没差别,因此以良知良能为基础的人性也没差别。人性善揭示了人性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从根本上说,对人性的认识是片面的,它有几方面的局限:①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②孟子试图用人的自然属性来说明人性的全部,恰恰没有说明人的本质属性;③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准确地说明人性。3、仁政学说P57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在政治上主张仁政。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行仁政,就是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着眼于社会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各国的统治者能够不与民争利。孟子的仁政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和理论依据,其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但它并不是带有民主性质的学说。孟子把施仁政完全寄希望于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决定了仁政学说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他试图把尧舜之道推行于战国时代,用仁爱来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其空想性。4、性恶说P6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恶的本性体现为:第一,人的感官欲望,人的利欲之心永无止境;第二,权势欲望,每个人都有根植于荣辱心理的权势欲望。这种本性是通过教育进行矫正,从而“化性起伪”,因此他认为社会上人与人相爱、想让的现象,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荀子人性恶,是要给人敲响警钟,提醒人们加强修养,通过对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5、明分使群P69荀子的社会政治主张,即明确社会的职分差等以组成和谐统一的社会。荀子认为,人群聚而组成社会,而人群又存在人性恶的破坏力量,所以维持人群的力量有二:君主和礼。通过君主的力量,以道义为准绳,来贯彻“分”的原则。“分”的含义包括:社会分工、财产定分、等级贵贱之分。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观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荀子对人类社会与其他物类群体差别的认识,以及社会分工、财产定分的思想,都是正确的。但是他的社会观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所以其归宿又无可避免地回到君主专制制度上。同时,荀子把维系人类社会的因素仅仅归结于道义的原则,而忽略了人的共同经济生活这一决定性因素。6、天谴说P189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主张。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但君主个人权力过于强大,权力容易被滥用,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颠覆,影响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有鉴于此,董仲舒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约束,即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背天道,天就会给予惩罚,这就是“天谴说”。董仲舒以天作为批评君主的工具,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但这并不能真正约束君权,最多能对君主造成某种心理威慑,却不能阻止其独断专行的事实。事实上,天谴说成了统治阶级自我政治调节的理论之一。7、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是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在白虎观召开的经学会议上儒生讨论五经异同的书面结集。它大部分都是复述董仲舒的观点,只是更为系统化而已。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白虎通义》是东汉崇儒、习儒风气的反映,也推动了东汉儒学的进一步发展。8、“名教出于自然”P210三国魏时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伦理观点。从“贵无”本体论出发,王弼明确提出“名教出于自然”。他认为,在“名教”与“自然”之间,“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母,“名教”为子,“名教”出于“自然”,本于“自然”。王弼竭力证明,提倡名教与崇尚自然并不相悖,而是互为表里的,维护君主政治等级秩序的“名教”之治,确实出于无为的“自然之道”。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说,为“名教”的政治合法性与正当性提供了新的政治哲学论证。9、崇有论P215魏晋玄学的重要哲学理论和派别之一,与贵无论相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有为本。指出宇宙万物皆产生于有,世界的本原是实际的物质存在,无不能生有。主要代表人物为西晋裴頠,他认为万物自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世界以有为体,“济有者,皆有也。”他批评贵无派无中生有、以无为本的贵无思想,提倡有为而治。郭象的崇有论较之裴頠更为完善,表述更为明确,他指出“无”不能生“有”,“有”只能“自生”。在郭象看来,世事万物都是自己生成出来的,即“独化”。裴頠、郭象的“崇有论”论证了“名教即自然”,为西晋统治者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适宜的理论依据,迎合了门阀士族集团的利益需求。10、道统论P222韩愈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学说,为了实现彻底的排佛倡儒,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韩愈进一步提出,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心和行的统一才是道的全部。韩愈的道统论表明儒家开始自觉地以“道”来概括自己的学说体系,这是儒家思想面向实际的新发展。11、太虚说P247张载的重要学说。北宋张载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太虚范畴,给予了崭新的解释,提出了“太虚即气”、“虚空即气”的重要命题。张载认为,广大空间并非空无所有,是气散而未聚的一种本来状态。气聚结则成万物,气化开则为太虚。张载认为,万物和人都是由气变化而成的,太虚亦为万物和人的本体。以此说明没有任何存在于气外的事物,空间也是物质气的存在形式,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他并以“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明确结论驳斥了佛道以空无为本的唯心主义观点。张载的这些思想,后来对中国的朴素唯物论产生过重要影响。12、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致”即恢复,达到;“良知”即与生俱来的天赋道德观念。“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道德观念。通过“致良知”恢复自己内心固有的“天理”,自然也就认识了“天理”。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致良知的目的是存理灭欲。但却无视于道德的历史性,否定了道德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把道德看成是人先天具有的、亘古不变的东西,把道德修养仅仅看作反省内求、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则是错误的。致良知的政治意义在于打消农民心中蕴藏的反抗的念头,此之谓“心中贼”。13、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主要指对封建伦理的认识,行则是对忠孝等的践履实行。王阳明把两者看成是一体的,互相包容的,行需知的指导,知需行来完成和深化。根据知行合一,王守仁要求人们严格把握自我动机。对于下层民众而言,“知行合一”意味着人们处处遵守封建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严整的社会秩序。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把二者完全等同,则是错误的,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14、理一分殊宋代理学命题。程颐首先提出“理一分殊”的命题,朱熹对此进行了论证和发挥。程颐把理一分殊理解为万理归于一理,他强调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理一分殊是理学思潮的核心命题,它的根本政治价值是论证了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首先,他们将道德伦常上升到本体的地位,天理与道德是同一事物。其次,他们提出天理先于事物而存在,道德从而具有了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的绝对权威。再次,理一分殊成功地论证了社会不平等的合理。三、简答(10分×4)1、孔子、孟子、荀子关于“礼”的内涵的不同理解。(1)孔子①孔子的“礼”,主要是指周代的礼仪制度。②把尊礼看做“正名”的重要手段,并认为“礼”规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③他主张:以礼治国;礼是社会整合的准则;以礼作为言行规范。(2)孟子①把“礼”与国家的存亡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主张尊礼时要善于权变。②礼是家庭关系的深化,礼的作用就是用来维持仁爱关系的稳定。③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3)荀子①认为“礼”对社会的意义是全方位的,礼是为政的大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标志。②主张礼法并用,礼是起指导作用的一般性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③礼起源于社会矛盾,圣人制定礼法正是为了消除和解决人的性欲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④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2、董仲舒天人合一的背景和意义。(1)背景:①“七国之乱”虽已平定,但怎样有效地巩固中央集权,防范帝国分裂仍然是一个难题。为巩固汉王朝统治,政治上的大一统首先要求思想上的大一统。②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与帝国集权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知识分子的社会道路呈多元倾向;第二,在帝国政治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③武帝即位之初,启用儒生,主持政府核心部门,后来逐渐在政治上促成了崇儒的局面。但政治思想的转换,还需要理论的证明。武帝多次下诏询问大道之要,均无人能够在理论上令武帝满意。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满足了武帝的需要。(2)意义:①经过他的理论建构和汉武帝的政治实践,大一统观念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意识,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②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具有理论根基的作用。董仲舒首先从宇宙观上提出根据,使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具有哲学的色彩。这也就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定下了合理性,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长期指导思想,儒家走向制度化的轨道。4、宋代理学家关于“性”的阐述。(1)周子①性源于太极,其中除了人之性,还包括天下万物各自的性。他将天下之性分作五种,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中,惟有中是最佳这性。②提出了“无欲”的主张,“无欲”是圣人修道的重要方法。(2)张载①提出性与天、道一样,都源于“太虚即气”。他将性一分为二,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命题。②主张“穷理尽性”,尽性是悟解和把握自身本性的过程,穷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③认为人人有利欲之心,故难达到理想的道德要求,所以要求人们反归其天理。(3)二程和朱熹①二程提出“天命之性”、“生之谓性”的概念。朱熹进一步发展二程的学说,认为人性不同于物性,人物的性是禀受天地之理得来的,人物未生时,天地之理流行于天地之间,理禀受到一定形气之后才成为性。但理一旦进入形气体质就不可避免受污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同一的,二者的关系好比是理与气的关系。②程朱都主张“格物致知”,“格物穷理”有多种途径,其中以读书学习最重要”。③程朱将天理纳入本体系统,对理欲问题作了详尽的发挥,进一步辨析了理、欲的内涵。天理与人欲的区别在于:凡超出维持人之生命所必须的欲求即是人欲;凡超出礼义规范的行为也是人欲。④程朱的灭人欲之方是克己和持敬。3、白虎观会议与东汉经学的发展。(1)白虎观会议: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会后,
本文标题:中国政治思想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