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发展历程与同时期苏联发展历程的比较
中国发展历程与同阶段苏联发展历程的比较——中苏关系论文喻琰经济学院1300015482摘要:中国作为继苏联之后的又一社会主义大国,发展初期参照苏联模式,进行公有制经济,实行一党专政,大力发展重工业等。因此新中国在建国初期与苏联的发展轨迹十分相近。本文将逐点概要论述中国与苏联在相近发展阶段的事件并进行比较。关键词:中国,苏联,发展,比较一.引言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执政,实行军事共产主义,发展受挫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执政,大力推行斯大林模式,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陆续执政,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治政策。而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及社会改革,一五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与文化大革命,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中国也在苏联的覆辙之后一步一步找寻着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本文笔者将就中国与苏联相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政治政策与事件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与各自的特异性。二.正文(1)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执政阶段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比较。列宁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由于沙俄时期的俄国农业建立在传统村社基础上,始终存在着反资本主义的传统。而这种传统使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按计划进行生产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军事共产主义实施土地社会化,将革命前劳动农民实际使用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而没收的地主、教会、官府的土地则作为国家后备土地分配给集体。在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后,布尔什维克加快了建设“军事共产主义”的步伐,中央总管理局直接管理企业,农民对自己所生产的粮食也无任何处置权,只能按收购价卖给国家。1919年1月实行粮食征收制;同时国家严格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国家对粮食、农产品和工业品实行垄断,取缔私人商业;而在分配领域实行平均主义,集中分配有限的物资;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而在1919年底开始,“军事共产主义”得到强化,把粮食征收制扩大到所有农产品;着手消灭货币关闭市场;采用强制手段推行劳动义务制;私人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然而这种违反经济规律的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胜利而破产了,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由于农民对实行的政策及其不满,暴动此起彼伏,苏共在人民中的影响力逐日降低,因此列宁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兴办中小企业;创建商业银行,稳定币值;延缓了合作社推进;加速推进电气化,建设重工业。粮食税制代替余粮征集制使得农民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粮食,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农业得到极大的提高,而私有制的合法化与商品经济的出现也使市场货币经济得到极大的优化。农业畜牧业和工业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虽然重工业一定程度上压榨了农民的劳动价值,但是由于农民积极性的增长,农业与重工业同时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但是列宁时期的政治体制还是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专政,领导人中央集权。苏共并没有从革命党成功转型为执政党,而党上层的不懂经济的决策者使经济在增长几年后又一次重新陷入困境。列宁执政期间实行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政策反映了列宁对俄国当时的社会现状的逐步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逐步理解。之前的“军事共产主义”表现了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与实验,第一次在真正的国家中实施理想的共产主义,于是抛弃了之前所有的传统,推倒重来,用一套新的体系完全取代市场、货币。然而却由于贫穷的社会现实与战争的压力,加上降低农民耕作积极性的农业政策,使得社会的根基,第一产业发生了灾难性的变化。而俄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利益受到巨大损害必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于是列宁发现了这一点,开始整顿农业,使其有了喘气的机会。新经济政策事实上是列宁由于发现了社会的尖锐矛盾而重新思考,对现实做出的一种妥协。允许商品经济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存在。而这也使得苏联的经济得以出现繁荣的景象,为后来的经济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遇见的主要经济问题是物价飞涨与灾情严重。从上海开始,由粮食带头的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引起了人民的恐慌,人民生活受到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关系到新政权是否能够站稳脚跟的问题。中央通过加紧物资调运,紧缩通货,打击投机,缩小赤字,统一财政,平衡收支,遏制住了恶性通货膨胀,又整顿了市场,战胜了萧条,成功调整了工商业。在社会方面,救助灾情;救济城市失业者;提高妇女地位,保护妇女权益;禁妓院禁鸦片打击地痞流氓与黑社会等。这些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使得新政权在人民中的地位建立起来,这对于后来的政策实行有着巨大的意义。之后在1950年,中央实施“土地改革”,将原来地主的土地没收,全部分给农民,同时降低农业税。使得三亿多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空前繁荣,同时也带动了商业发展,市场的繁荣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对社会中企业的生产改革使得工人阶级翻身做主人,达到资本主义剥削者,也大大刺激了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使得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另外对于反革命的镇压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对于后续发展必不可少。直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共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措施是以农业为核心,第一重要的就是从防汛水利工程开始,实行对农业的恢复。同时也恢复着交通设施,首先抓的是铁路建设。铁路建设无论是商品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基础性的建设。而不同于苏联,中国在工业方面首先发展的是轻工业,而不是电气化的重工业。而民用设施的轻工业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更一步地加强了农民的积极性。(2)苏联斯大林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列宁去世后,在20年代中期,斯大林上台,开始了他心目中的苏联现代化进程。首先,斯大林开始倾尽全国之力发展重工业,不惜高强度盘剥广大农民。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资本主义不同,资本主义从轻工业开始,社会主义只能从重工业开始,而重工业难以积累资金,其资金的来源只能靠对农民的剥削。斯大林在1928年7月9日的《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通常是掠夺其他国家,靠殖民地和战败国、借奴役性的外债,而这条路对苏联是行不通的。苏联“只有一个办法:靠内部积累来发展工业,使国家工业化”。而这种内部积累的源泉就是农民:“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收取贡税,斯大林强行推行集体化。并且在征收粮食,完成粮食收购任务的时候,“要不惜采用任何强制手段”。各国家领导人下到地方催粮,惩罚完不成任务的地方干部,对拒绝售粮的农民滥施逮捕、关押、没收粮食等办法。征粮队不仅从富农那里强制收粮,也从中农甚至贫农那里强征粮食,这些措施严重破坏了与农民的关系,农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很强烈。下附表格1全苏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数时间户数(万户)占全苏农户数的百分比1929/10/1194.57.5%1930/1/20439.321.6%1930/2/201367.552.7%1930/3/201393.753.5%然而农民反抗集体化的主要方式是大量宰杀牲畜,各种牲畜的数量将近下降了一半。畜牧业受到了沉重打击,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而斯大林对于生产力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开始推卸责任,1930年3月2日,他在《真理报》上发表《让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把“大转变”中的错误和损失都归咎于地方领导人。同时农民在巨大的压迫面前,不断地发起农民起义,而这对于社会稳定的破坏是巨大的。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确实是独特的原始积累方式,在斯大林推进苏联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中,人民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它是靠剥削人民、牺牲民众的利益来实现的,靠国家政权的动员力量,靠增加劳动强度,使用强迫劳动来实现的,很难持续长久。同时,斯大林还把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核心。斯大林实现工业化的目的有三:首先是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以使苏联能够脱离世界经济体系而独立存在;其次增强苏联的国防能力,一方面可以抵御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另一方面也为推进世界革命打下基础;最后为改造农业服务。前两个目标在斯大林有生之年都实现了,第三个目标在几十年后也基本实现了。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目标,即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却从来没有达到,因为这一目标根本就不在斯大林模式的考虑范围内。到3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发展目标重又回到了沙俄时代那种以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国防实力为中心的道路上。斯大林为苏联所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准备与资本主义进行暴力争夺并且战而胜之,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被片面化为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增强国防力量服务。苏联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变成了军备赶超,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了苏共不可动摇的总路线,“重军抑民”、“国防优先”成了其基本原则。下附表格2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时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例1913年33.3%1928年39.5%一五计划结束53.4%而无计划结束57.8%1940年61.2%而斯大林好大喜功的习惯使得他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不顾一切地实行了“赶超战略”,为一五计划制定了许多大大高于正常发展速度的指标,甚至在1933年1月,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用了4年零3个月提前完成。而这其实是为了鼓舞人民斗志而虚报的成绩。而其真实的发展速度在国民收入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斯大林的“赶超”并没有超过俄国时期,19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重新计算苏联的国民收入,考虑到服务和价格的变动,得出的结论是:苏联经济在1928至1940年增长了1倍,其发展速度是年均5.8%,而按此方法计算190至1913年俄罗斯帝国的发展速度是年均6%。正如俄国历史学家所评述的:“苏联的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苏联社会的面貌。在头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就从进口机器的国家变成了生产机器设备的国家。在这段时间内工人的数量增加了大约2000万。在国家的东部也开发出了新的工业区。国内出现了沙皇俄国时期所没有的航空、拖拉机、电力、化学等部门。由于工业化的成就,国家在产品数量方面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成了不通过进口而能够独立生产任何产品的国家之一。”但与此同时,“工业税使得农村的生活水平下降,大量的集体农庄亏损,国家农业的增长速度普遍下降,产生了国民经济、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现象,并在加深。城市居民也承担了工业化的重负,1929至1935年实行按票供应。实际供应的粮食远远低于政府规定的标准,脱销、走后门、特权、‘黑市’、长时间排队等这样一些社会病症在这个年代得到了发展”。总之,斯大林把现代化简单化为在某几项重工业指标上赶超资本主义,用运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解决本是长期的历史人物,实施证明后患无穷。在政治上斯大林实行个人专权和残酷镇压。通过大清洗,大量的普通民众,外围党员和内部党员被处死,镇压,关入劳改营,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死亡。并通过这种办法斯大林实现了个人专政与思想统治,同时也保证了党的高层唯斯大林马首是瞻。下附表格3苏联内务部提供的针对“反革命罪”的镇压数据年代逮捕人数被判刑人数其中被处死人数1924-19284181109829692051929-193318890248265681328751934-1938210468319656686860951939-1943——41395239059与此同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特别是重工业建设,从1952年就开始着手。在修建轧钢厂、钢管厂、高炉、铁路、桥梁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有色金属方面国家也在逐步建造白银、铜、铝矿,并投入生产。在上海也在筹建电机厂、汽轮机厂和锅炉厂三大动力厂。更重要的是从1953年到1956年,国家的工业和农业保持了同步高速增长。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明显改善。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在
本文标题:中国发展历程与同时期苏联发展历程的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