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8.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3.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17.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22.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23.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7.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主要失误、命题趋势、复习设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近年来,为了和新课改接轨,各地的中考语文命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文阅读考查变化最大,其中渗透了不少新课改的思想,突出能力的检测,而考生答题情况又往往不容乐观,因此,中考现代文复习成了重中之重,分析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失误,研究近两年来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趋势,采取合理可行的复习方法,尤为必要。一、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主要失误1审题不认真,或不会审题,答非所问。为了使答案尽可能单一,命题者往往会在题干上设置修饰限定语句,这样也有助于指引考生,明确答题的方向,但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常常“跟着感觉走”,草草看完阅读题的题干,就开始作答。如“文段中哪个句子能体现设计师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苏州园林》)这道题明确要求从文段中找出句子作答,但偏偏有些学生不按要求回答,随意写—下个人的理解。2没有通读文本,或读不懂文本,胡乱作答。考生在答题的时候,粗枝大叶,看见语段中有题干要求的部分答案,就立马作答,殊不知,有部分考查归纳能力的题目,答案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必须着眼全段或者相邻的几段甚至全篇才可以做出完整的答案。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答题方式是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如“‘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李愚《圈子决定你的未来》)在答这道题之前,学生首先要能判断出这是一篇议论文。其次,根据“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个句子的所在位——标题来判断,它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显然,考查“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命题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心论点的把握、理解情况。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读懂文章,不知“圈子”之所指,没理解中心论点,除第三段外,该文几乎所有的句子都被学生当做“含义”来理解。而用自己语言概括的也是五花八门,如“一些人或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环境会对你的未来造成大的影响”“好朋友会决定你的未来”,这些都没有理解到位。3没有掌握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技巧,或不会概括,只会照搬原文。阅读题考的是文本阅读能力,答案要尽可能在文本中寻找。不少考生不懂这种基本要求,要么忽视了对原文的把握,主观臆断,随意作答;要么只重视局部分析,而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断章取义,概括不全。如“根据文意理解:毛豆是一个爱撒谎的孩子吗?为什么?”(刘心武《蚂蚁唱歌》)有部分考生就是没有落实题干中“根据文意理解”这六个字,脱离文意,主观臆断,凭生活经验“想当然”——“因为那种撒谎,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快乐”。再如“毛豆这孩子具有哪些特点?”概括毛豆的特点时,关键是要善于从文本中去发现、捕捉,并且用准、用好形容词。考生的回答主要存在三类问题:①概括不完整;②用词不准确,随意堆砌词语,如“活泼、开朗、顽皮、淘气”;③不懂归纳性概括,抄一些沾边的原句,有的还自相矛盾,如“疯野,像个野孩子。可爱,爱说谎”。4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很不规范,内容脱离实际、脱离原文。开放性试题是近年来语文考试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它在答案的回答方向上具有多元化特点,甚至无标准答案,只要考生能从试题本身的角度出发,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作出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的分析,都算正确。但命题者是不会随心所欲地胡乱发问的,考生思维的多向性,绝不是考生思想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也不是考生信口雌黄任意涂鸦。也就是说,开放性试题的开放,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开放与限制两种因素的矛盾统一。这种试题具有一定的情景性与规定性的特点,因此,弄清楚开放性试题中的话题材料包含哪些限制性因素,是考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毛豆‘快乐’‘幸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学生对毛豆是否“快乐”“幸福”,可以各抒己见,但必须紧扣材料,不能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二、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题型变化1阅读材料大多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并进,并目注重课内外结合。2考查重点由侧重文体知识转向文章整体理解,有淡化文体的趋势。以往阅读题多为围绕文体知识解读语段,如记叙文考查记叙的六要素及线索、顺序等,说明文考查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议论文考查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现在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能力,注重从词语理解、整体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观点、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获得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间接考查学生的文体知识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有所提高。3试题更趋新颖灵活,富有开放性。从选材上看,在讲求与学生阅读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更着力追求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注重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注意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或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与环境;或剖析生命的价值,颂扬向上不屈、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或歌颂无私的爱,揭示生活哲理,等等。4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每小题分值增多,提高了答题要求。三、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及复习设想1课程标准导引,考试说明指路。研究课程标准及近年来的考试说明,找出现代文阅读考查要求及考查层次,编选体现这些考查要求的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复习。2文体先行,牢记特点。由于中考阅读试题几种文体同时出现,因此教学与复习时应同时训练多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尤其要突出文体特点,将平时所学的各种文体知识归类,从而掌握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然后将课文归类到所属的文体之下去复习。虽然现在中考淡化文体,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规律,如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要抓住人物形象和情节,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议论文要注意论点和论据。要让学生明确,在考试中首先要判断阅读材料的文体,然后回忆相关的文体知识,不要完全凭语感。3整体感知,筛选信息。解读一篇现代文必须有整体感知的过程,如“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等。答题前至少要将文章通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迅速捕捉信息。这一次最好不带题目,在自由状态下获得基本信息,读懂文章,重点把握文章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做到心中有数。最好能抓住关键语句,这是解好题的前提。第二遍再依题读文。找出题目在文中涉及的段落内容,细加揣摩,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概括要点。概括要点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摘引文中原句:②选取文中的重要词语组成符合要求的答案;③根据要求自行组织语言概括。4依据规律,明确要领。①考题总是依据文本的内容来设计的,有规律可循,如“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抒情、议论性文字或关键句往往表达主旨,抓住它就容易答题了。②解题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尤其要结合语境反复体味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③知识点的作用也是有规律的,如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同是写景,有的表达对自然景物的喜爱,有的借物言志说理,等等。④还要明确一些答题规范,知道一道题从哪些方面来解。如要求说明拟人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从描述对象和表达效果两方面阐述;理解小说的主题,一般可
本文标题: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