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骨伤第1页共7页一、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中医骨伤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失欠颌车”最早记载颞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首载竹片夹板固定骨折。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3、《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二、总论1、损伤的病因:外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2、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3、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4、肢体长度测量法:上肢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上臂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尺骨茎突;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或脐—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或腓骨头—外踝下缘。5、肢体周径测量法: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6、肌力测定标准(分为6级)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7、特殊检查法颈部: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神经根型颈椎病腰背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加强试验用以鉴别是神经受压还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拾物试验—用于检查儿童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背伸试验—阳性提示病人的腰肌、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棘突、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有病变或者有腰椎管狭窄症。骨盆:骨盆挤压试验与骨盆分离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骨盆纵向挤压试验—阳性提示单侧骨盆骨折;屈髋屈膝试验—阳性提示闪筋扭腰、劳损,腰椎椎间关节、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该实验阴性);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提示梨状肌综合征;髋外展外旋试验(“4”字试验)—骶髂关节病变;肩部:搭肩试验(肩关节内收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阳性提示肱二头肌腱滑脱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直尺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或三角肌萎缩;疼痛弧试验(肩外展60-120°,冈上肌腱炎在肩峰下摩擦,产生疼痛)—阳性提示肩袖病变;冈上肌腱断裂试验—外展30-60°冈山肌,不能上举,超过60°三角肌,又能主动上举—提示冈上肌腱断裂或撕裂。肘部:腕伸肌紧张试验(Mill征)—阳性提示肱骨外上髁炎(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髁骨膜炎)(网球肘);叩诊试验(Tinel征)—提示神经再生或机能恢复腕和手部:握拳试验(尺偏试验)—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指伸肌腱断裂致锤状指);指深屈肌试验(远侧指间关节不能屈曲)—阳性提示指深屈肌腱断裂;指浅屈肌试验(近侧不能屈曲)—+提示指浅屈肌腱断裂;髋部: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Thomas征)—髋关节结合、类风关引起的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髋关节过伸试验(腰大肌挛缩试验)—阳性提示腰大肌脓肿、髋关节早期结核或髋关节强直;“望远镜”试验、蛙式试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膝部:回旋挤压试验—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挤压研磨试验—阳性提示半月板破裂或关节软骨损伤;抽屉试验(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侧方挤压试验—阳性提示侧副韧带损伤;浮髌试验—阳性提示关节腔内有积液;髌骨研磨T+挺髌试验+下蹲试验—阳性提示髌骨软骨软化症(髌骨关节炎)踝部:踝关节背伸试验—鉴别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挛缩;中医骨伤第2页共7页三、、治疗方法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初期: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若瘀血积久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中期:损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后期:损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故后期多施补、舒两法。三期分治法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临证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2、正骨手法:①拔伸:能够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②旋转:能够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③屈伸:整复骨折脱位。④提按:矫正前后侧移位。⑤端挤:矫正左右侧移位。⑥摇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⑦触碰: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复位更加稳定。⑧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⑨折顶:解决重叠移位、矫正侧方移位,多用于前臂骨折。⑾回旋: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⑿蹬顶:用于肩、肘关节脱位以及髋关节前脱位。⒀杠杆: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3、理筋手法:按摩法;揉擦法;滚法;击打法;拿捏法;点压法;搓抖法;活络关节法:屈伸法;旋转摇晃法;腰部背伸法;拔伸牵引法;按压踩跷法;4、夹板固定的作用原理:夹板固定是从肢体功能出发,通过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并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克服移位因素,使骨折断端复位后保持稳定。因此夹板固定式治疗骨折的良好固定方法。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⑴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⑵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肿胀程度。如发现肢端肿胀、疼痛、温度下降、颜色紫暗、麻木、伸屈活动障碍并伴剧痛者,应及时处理。切勿误认为是骨折引起的疼痛,否则有发生缺血坏死之危险;⑶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雾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以防止发生压迫性溃疡;⑷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一般在4日内,因复位继发性损伤,局部损伤性炎症反应,夹板固定后静脉回流受阻,组织间隙内压有上升的趋势,可适当放松扎带。以后组织间隙内压下降,血循环改善,扎带松弛时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⑸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特别是在2周以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及时处理;⑹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5、上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恢复手的功能。下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6、骨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练功7、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急救:止血带止血:上肢缚于上臂上1/3处,下肢缚于大腿中上1/3处,前臂和小腿禁用。清创术:伤后6-8小时内的伤口经彻底清创后可一期缝合,战伤及火器伤除外。伤后8-24小时或超过24小时,尚未感染,配合抗生素仍可清创。9、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前臂和小腿最易发生五“P”症:无痛painless;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肌肉瘫痪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10、挤压综合征: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厚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解除压迫后,出现的肢体肿胀、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症候群。中医称“压乍伤”四、骨折第一节、骨折概论1、骨折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2、骨折的外因:①直接暴力: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②间接暴力: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两骨骨折的部位多不在中医骨伤第3页共7页同一平面③筋肉牵拉;④疲劳骨折: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劳骨折为多见,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3、骨折移位方式: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4、骨折分类:①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②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单纯骨折、复杂骨折、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③横断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属于稳定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斜形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5、骨折的诊查要点:①受伤史: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质和形式及其作用的部位,打击物的性质、形状,受伤现场情况,受伤姿势状态等,充分地估计伤情;②临床表现:全身情况: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骨折,由于瘀血停聚,积瘀化热,常有发热,5~7天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可兼有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等症状,脉浮数或弦紧;局部情况:一般情况疼痛、肿胀和活动功能障碍;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这三种特征只要有其中一种出现,即可初步诊断为骨折);③X线检查。6、骨折的并发症(16点):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7、周围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感觉障碍区。尺神经损伤:爪形手;第4、5指屈伸不全+不能外展和内收+不能夹紧纸片;感觉障碍区。正中神经损伤:第1、2指不能屈伸,第3指屈曲不全;拇指不能对掌、不能掌侧运动;感觉障碍区。腓总神经损伤:足下垂,感觉障碍区。8、骨折愈合过程:血肿机化期,伤后6-8小时;原始骨痂形成期,约4-8周;骨痂改造塑形期,约8-12周9、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期。②④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10、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①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②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因血供差而影响骨折愈合的部位: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胫骨下1/3骨折,舟状骨骨折)11、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成为解剖复位12、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对线:成角矫正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5°,成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必须完全复位;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1/3,干骺端骨折对位3/4,;长度:儿童缩短移位2cm,成人1cm)13、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的复位原则。14、骨折迟缓愈合: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骨折端尚未连接,且患处仍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X线片上显示骨折端所产生的骨痂较少,骨折线不消失,骨折断端无硬化现象,而有轻度脱钙,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的能力,只要找出发生的原因,作针对性的治疗,骨折还是可以连接起来的称骨折迟缓愈合。15、骨折不愈合:骨折所需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
本文标题:中医骨伤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9924 .html